持续声门下吸引术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效果研究

2015-02-08 05:32:40邬超群罗沛佑金成梅梁大梅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30期
关键词:性肺炎分泌物菌落

邬超群,罗沛佑,金成梅,梁大梅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420)

持续声门下吸引术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效果研究

邬超群,罗沛佑,金成梅,梁大梅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420)

目的探究持续声门下吸引术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2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3例,实验组予以持续性负压吸引装置,对照组不添加。研究期间首日及每隔2d将气道滞留物标本进行真菌和细菌培养。观察2组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气道滞留物的菌落培养情况。结果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留住重症医学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声门下滞留的分泌物均有一定数量的患者培养出了菌落,实验组菌落发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术,能够明显降低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机械通气患者的入住时间和通气时间、改善各类细菌、真菌的上呼吸道滞留率,减少抑菌药物的使用量及医疗费用,同时降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病概率,提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持续声门下吸引术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由于采取机械通气(MV)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管导管气囊上的分泌物潴留,导致大量细菌通过误吸直接进入下呼吸道,进而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炎症。本病为ICU患者的主要病死原因之一。据调查统计,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并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高达20%~75%,而病死率为20%~50%,并有逐年上升趋势[1-2]。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成熟及其在危重患者当中的大量应用,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早期防治。就此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发现持续声门下吸引术(CASS)能够通过引流气囊上的分泌物,有效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3-4]。为了进一步提高持续声门下吸引术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早期防治效果,笔者对我院重症监护需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并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46例,参照《机械通气临床使用指南》[5],经肺功能等检查手段,确诊为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建立人工气道并采取机械通气患者;年龄18~78岁;尚无短期内死亡征象患者,家属签署知情通知书;本次实验经当地伦理小组全程监督。排除在入院前的患者已发生呼吸衰竭、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患者,气管、食管或咽喉有过手术或外伤的患者,患者及家属不愿参与本次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3例,其中男63例,女60例;年龄(54.7±16.8)岁。对照组123例,其中男64例,女59例;年龄(52.9±17.5)岁。2组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根据患者需要,随时使用一次性开放式导管吸痰。研究期间首日及每隔两日将气道滞留物标本进行真菌和细菌培养。对于实验组,开始研究立即予以持续性负压吸引装置,压力设定为80~120mmHg(1mmHg=0.133kPa),如引流不畅,需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对照组则不添加负压吸引装置。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机械通气时间,留住重症医学科时间;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2组气道滞留物的菌落培养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将统计评估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处理及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机械通气时间、留住重症医学科时间对比 实验组机械通气、留住重症医学科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机械通气时间、留住重症医学科时间比较

2.22组研究阶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比较 在本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5例(12%),对照组为43例(35%),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声门下滞留分泌物菌落比较 在本实验研究过程中,2组声门下滞留的分泌物均有一定数量的患者培养出了菌落,且实验组肠杆菌科细菌、非发酵菌及革兰阳性球菌的菌落发现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声门下滞留分泌物菌落比较情况 例(%)

3 讨 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一系列自主通气困难患者,长期采取机械通气而引起的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炎症性并发症。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分泌物滞留于气管导管气囊上,导致细菌误吸,直接进入下呼吸道,进而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病变。本病为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主要病死原因之一。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成熟及其在危重患者当中的大量应用,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了更好地预防这一病死率极高的医源性炎症,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有关研究表明,声门下滞留分泌物所引起的细菌感染是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原因,而持续声门下吸引术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该方法通过引流气囊上的分泌物,进而有效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6-7]。

本实验中,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留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王佩等[8]报道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周利军等[9]对于79例患者,使用持续性门下吸引术减轻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获得率的实验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获得率下降17%,与本实验结果基本一致。2组声门下滞留的分泌物,均有一定数量的患者培养出了菌落,实验组菌落发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郑慧等[10]对于57例MV患者的气囊潴留分泌物培养,并探究与持续性门下吸引术的相关性实验中,证明了采取持续性门下吸引术可大大降低各类细菌、真菌的上呼吸道潴留率,与本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本实验结果的准确,科学性。

综上所述,持续声门下吸引术,能够明显降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机械通气患者的入住时间和通气时间;改善各类细菌、真菌的上呼吸道滞留率,大大减少了了抑菌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同时降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病概率;使机械通气安全保障得到提高,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1] 史倩,陈莲芳,余刚. 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1):1816-1826

[2] 高永霞. 不同声门下吸引法用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比较[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0):1120-1121

[3] 张广防,曾朝坤,洪庆雄,等. 靶控输注麻醉诱导方式下静脉注射罗库溴铵时的气管插管时机[J]. 现代医学,2012,40(6):7-11

[4] 赖志珍,许秀娟,胡马洪,等. 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436-437

[5]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2):65-72

[6] 胡松. 6h快速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医学,2012,40(3):85-87

[7] 吴月丽,吕雪.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及病原菌构成变化研究[J]. 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4):65-68

[8] 王佩,杨宝义,汪蓉,等. 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ICU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临床观察[J]. 护理研究,2013,27(25):2754-2755

[9] 周利军,艾娜. 声门下引流冲洗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J]. 护理与康复,2013,12(10):935-938

[10] 郑慧,刘克喜,王言理,等. 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125-1127

梁大梅,E-mail:595275325@qq.com

10.3969/j.issn.1008-8849.2015.30.025

R473.5

B

1008-8849(2015)30-3372-02

2014-08-25

猜你喜欢
性肺炎分泌物菌落
不同emm基因型化脓性链球菌的菌落形态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0
根系分泌物解铝毒作用研究进展
现代园艺(2017年13期)2018-01-19 02:28:05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菌落总数测定的注意事项
现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1:59
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应用美罗培南治疗的临床观察
SPC在压缩干粮菌落总数监测过程中的应用
食品工程(2015年3期)2015-12-07 10:20:53
花生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和化感作用研究
人感染H7N9禽流感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基于细菌菌落优化算法含分布式电源的无功优化
5种眼角分泌物须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