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永
(河北省抚宁县人民医院,河北 抚宁 0663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疗效观察
李大永
(河北省抚宁县人民医院,河北 抚宁 0663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6例行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44例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治疗后HAMD评分为(12.52±3.18)分;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治疗后HAMD评分为(15.90±3.60)分。2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所致精神障碍疗效明确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深入应用。
中西医结合疗法;脑血管病;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作为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主要由脑组织供血异常致使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受损引起[1],其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而且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严重时甚至发展成痴呆[2]。为此,早期治疗脑血管病把致精神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比观察了单纯西药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80例,均符合脑卒中中风诊断标准[3],并经脑CT或MRI确诊。同时有明显冲动激越行为及精神病性症状,符合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4],入组前未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及其他严重疾病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53~80(63.6±4.4)岁;精神障碍病程1个月~2.4年(1.5±0.4)年;轻度抑郁12例,中度抑郁19例,重度抑郁5例。实验组44例,男20例,女24例;年龄52~81(63.6±3.5)岁;精神障碍病程1个月~2.5年(1.5±0.6)年;轻度抑郁14例,中度抑郁21例,重度抑郁9例。2组患者年龄、抑郁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组予行常规西药治疗,包括给予抗凝、降压、改善脑代谢等药物。对轻中度抑郁患者给予盐酸氟西汀治疗,20mg/次,1次/d;重度抑郁患者在中度抑郁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米替林,50mg/d,分3次服用。实验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西医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同时给予中医辨证治疗:肝阳上亢者(16例)予茯苓10g、钩藤15g、桑寄生10g、夜交藤20g、天麻10g、牛膝10g、黄芩10g、益母草20g等;气虚血瘀者(12例)予川芎7g、当归10g、地龙5g、红花5g、黄芪50g、桃仁5g;痰浊者(8例)予麦冬10g、党参10g、鱼腥草15g、白术10g、太子参10g、川贝6g、制南星10g、茯苓10g、山楂10g、黄芪30g、甘草6g;肝经郁火者(8例)予当归12g、黄芩9g、龙胆草9g、生地9g、连翘15g、柴胡9g、木通9g、克银花50g、板蓝根15g、甘草6g。上述方药均为每天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每个疗程15d,2组患者均治疗3~4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用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对患者抑郁症状进行评分,并观察2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5]中方法评价疗效。痊愈:患者精神障碍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HAMD评分减少在75%及以上;显效:患者精神障碍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HAMD评分减少在50%及以上;好转:患者精神障碍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HAMD评分减少在25%及以上;无效:患者精神障碍灯临床症状不变或加重,HMAD评分在25%以下。总有效为痊愈、显效及好转之和。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2组治疗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实验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分别为(27.69±5.22)分、(15.52±3.18)分,对照组分别为(27.58±5.42)分、(15.90±3.60)分,2组治疗后HAMD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32组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频次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次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包括脑衰弱综合征、智能损害(痴呆)和局限性神经症状等[6],常突然起病,呈阶段性退化,在以后的进程中,部分患者出现感知障碍及思维障碍,产生各种妄想,如被害、疑病、嫉妒、被窃妄想等或由情感脆弱发展为情感迟钝、强制性哭笑,少数发生情感爆发;随着病情进展,若出现躯体并发症、精神创伤、急剧环境变化,特别是发生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情况下,痴呆症状会呈阶梯式加重,晚期即成为全面性痴呆[7]。多数患者因反复出现急性脑血管病发作或冠心病发作或继发感染死亡[8]。临床中多数脑血管病变患者有抑郁症表现,其原因可能有:①中风后产生的心理反应;②中风诱发内源性抑郁;③中风脑损害的直接作用。任何脑损害都存在一个受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因素联合影响的长期适应期。体能缺陷常导致活动受限而对前景悲观失望,迫不得已的依赖及无能力的处境,面临职业和地位的丧失,经济来源无保障,无用感和自立能力永久丧失等,均会使患者产生抑郁反应。中风后抑郁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发病前人格特点,如发病前有强烈依赖性和既往应激时则易发生焦虑和抑郁[9]。此外,还与家庭环境、家人关系有关,患者在相对孤立无援的状况下更易发生抑郁。
西医治疗方面,对脑衰弱综合征可参考神经衰弱的治疗;对兴奋躁动、幻觉、妄想常选用抗精神药物治疗,严重兴奋躁动者可予以安定或氟哌啶醇肌肉注射,但药物剂量应从小量开始,不宜剂量过大与用药过久;抑郁明显时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意识障碍时应给予促神经细胞代谢药;痴呆者除用镇静药和改善脑代谢药物外,可试用高压氧治疗与抗凝治疗。行为治疗可能有利于痴呆者不良行为的改善。脑血管病的治疗可使用溶栓、抗凝、降压、益智与脑代谢改善药等,应尽早使用。联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合理配伍与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应根据精神症状特点使用精神药物,用量要小,增量要慢,症状控制后应尽早逐步减量或停药。但这些药物多有不良反应,患者服药依从性差。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属于中医 “瘀血证”“痰阻”等范畴,主要与血气失衡、心血不足等有关,治疗以清热化痰、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同时根据不同辨证类型加减应用。本研究所用中药方剂中肝阳上亢型以独活寄生汤加减为法,方中茯苓养心安神;钩藤清热平肝,熄风止痉;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夜交藤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补脑安神,还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天麻长于平肝息风,用于治疗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等效果显著;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黄芩、益母草活血。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息风安神的功效。气虚血瘀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当归补血活血;地龙痛经活络;红花活血通经;黄芪能够补一身之气;桃仁能够活血祛瘀。全方共奏补养气血的功效。痰浊者所用方中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黄芪、党参、太子参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茯苓养心安神;鱼腥草清热解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具有较好的化痰作用;川贝、制南星燥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能够清热化痰,补益中气。肝经郁火者予以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方中当归、黄芩补益气血;木通、龙胆草能够清热泻火;生地清热生津;银花、板蓝根、连翘、柴胡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肝泻火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治疗后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效果明显,能有效缓解患者抑郁、精神异常等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覃加许.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期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36例效果观察[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4):508-509
[2] 李建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致精神障碍效果的观察[J].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5):711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 江开达. 精神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5] 徐其良.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134-135
[6] 姚凯,刘斯宇.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4):605-606
[7] 孙晓刚. 奎硫平合并氟哌啶醇、丙戊酸钠与氯氮平治疗难治性分裂症对照研究[J].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3):1566-1567
[8] 张桂华,赵祖安,朱美兰,郭汲源等. 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2009,16(8):474-476
[9] 杜彪. 阿立哌唑与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系统评价[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26(7):529-531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7.032
R743
B
1008-8849(2015)27-3043-02
201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