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运动对提高大学生体质的影响

2015-02-08 03:10:44邹正华
关键词:训练组氧量肺活量

范 雪,邹正华

(1安徽工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马鞍山243002,2北京体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100084)

学校体育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1]但体育教学目标过于全面且不够具体,新的教学方式有所引入却对实质把握不准,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泛杂和教学组织出现混乱现象等。[2]目前提高学生体质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多数为描述性的研究,[3]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具体操作。本研究通过比较耐力、速度、力量三类运动在改善学生体质上的差异,以期为安排素质提高课的教学内容提供依据,探索增强大学生体质的运动方式,并为体育教学和学生独立锻炼提供一定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安徽工业大学2012级本科男生100名为实验对象。经系统选课后,随机选取两个素质提高班作为研究对象,均身体健康、无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对照班50人,实验班50人。

实验班随机分为三组,第1组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20人;第2组以力量训练为主,17人;第3组以速度训练为主,13人;对照班,50人,即第4组。

第1组即耐力组,采用持续训练法以及间歇训练法;第2组即力量组,根据体能训练的原理设计,采用典型的、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手段,包括上肢、下肢以及脊柱力量训练;第3组即速度组的训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以及位移速度;第4组即对照组,采用篮球及排球教学内容。运动方案如表1,各组均按照循序渐进及大负荷的原则,根据个体差异,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练习次数以及频度。实施时间为2013年2月至6月,总持续时间为15周,每周1次。

本研究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测量与评价》等相关方法,制定操作细则并进行测试,每位测试人员熟练掌握测试方法,每一测试指标均由专人负责,以保证测量的客观性,减少测试误差。15周实验后,测试学生肺活量和50米、1000米、引体向上、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数据见表2。

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计算机软件作统计学处理,各组间数据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样本差异显著性检验选用p<0.05水平。

二、研究结果

运动中学生的心率在160~180次/分,保证各组运动量没有差异。对各组指标作方差齐性检验p>0.5,可以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一)实验后50米成绩比较

身体形态、机能、技术以及身体素质几方面的练习能提高50米跑的速度,身体素质方面包括力量、柔韧性等 方面的练习。[4]15周后,第3组即速度训练组,50米成绩最好,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第1组以及第2组与对照组相比较,50米成绩均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50米属于速度素质中的位移速度。位移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两个变量,步长与肌力的大小、下肢的长度以及髋关节的柔韧性有关;而步频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灵活性和各中枢间的协调性以及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有关。[5]经过15周的训练后,推测学生的肌力以及快肌纤维百分比增加,原动肌与对抗肌的作用协调,步频和步长增加,故速度组的50米成绩最好。力量训练组50米跑成绩也有所提高,可能跟下肢力量增强有关。50米项目主要依靠ATPCP系统供能,经过15周训练后肌肉中ATP-CP含量增加,但是耐力训练主要为有氧供能,故经过耐力训练50米的成绩有提高但不明显。

表2 实验后各组间指标比较

(二)1 000米成绩及肺活量比较

1 000米项目学生所用的时间一般为4~5分钟,从运动时间上来看属于有氧耐力项目。有氧耐力常用的评价指标有最大摄氧量和肺活量。最大摄氧量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男生1 000米跑成绩同最大摄氧量的绝对值呈现出较高的负相关,与最大摄氧量的相对值达到了高度负相关性。[6]肺活量与最大摄氧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指数为0.49,肺活量对最大摄氧量有影响,但是不能全面地反映机体的摄氧能力。[7]第1组即耐力训练组1 000米成绩与肺活量较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第3组即速度训练组1 000米成绩及肺活量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推测15周有氧耐力训练后,学生的肺活量与最大摄氧量提高,有氧耐力素质提高,故有氧耐力训练组学生的1 000米跑成绩提高显著。速度训练组学生的1 000米跑也与对照组成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经过训练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得到提高。

(三)各组立定跳远与引体向上成绩比较

第2组即力量训练组立定跳远成绩最好,实验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立定跳远的成绩取决于腿部肌肉发力的快慢、合理的技术以及腿部力量的大小。[8]对立定跳远做动作分析:臀大肌收缩时躯干在髋关节处伸;股四头肌收缩使大腿在膝关节处伸;小腿三头肌使足跖屈;小腿前群肌收缩使跖趾关节伸。肌肉均为远固定收缩,其合力作用于地面,地面产生相应的反作用力使人体腾起。从动作分析中可以看出立定跳远主要是下肢发力的动作,下肢的力量增强可以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故实验组立定跳远成绩均得到了的提高。速度训练增强速度训练组腿部肌肉的发力速度,加快了神经冲动的发放,提高本体感觉,故速度训练组立定跳远成绩也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力量组引体向上个数最多,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目前对于引体向上的研究很少,引体向上是克服自身重力的一种力量练习方法,所表现出的力量是相对力量。做引体向上时胸小肌、菱形肌收缩使肩胛骨下回旋;斜方肌收缩使肩胛骨后缩;胸大肌、背阔肌收缩使上臂伸和内收;肱肌、肱二头肌收缩使前臂屈;前臂和手部屈肌群收缩紧握扛。引体向上对上肢以及躯干部的肌肉力量要求高。肌肉力量的提高和发展是以身体肌肉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机制的改变为基础,是以神经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充分协调为前提,是建立起来的各种肌肉条件反射的结果。[9]肌肉力量训练应该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仅15周效果不明显。力量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应当重视力量训练。

(四)各组坐位体前屈成绩比较

各组坐位体前屈成绩均无显著差异。坐位体前屈测试柔韧素质。良好的柔韧素质对于提高动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柔韧性越好,动作越协调、舒展;发展柔韧素质还可有效地减少肌肉酸疼,避免肌肉损伤。力量组、耐力训练组、速度组各组坐位体前屈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在素质训练的过程中应当加入柔韧性素质练习。

三、讨论与分析

本研究运动计划根据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以及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设计。力量训练的安排,根据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动作的规范、标准,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掌握素质训练的方法。经过15周的训练后,各组的引体向上个数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力量尤其是上肢与腰背部的力量一定要加强,在体育教学中应当重视力量训练。实验结果表明速度训练能提高50米、1 000米、立定跳远成绩以及肺活量,因此在素质提高课程中应以速度训练为主,加入力量训练内容。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素质提高课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素质锻炼方法,提高学生体质。有氧耐力训练可以提高1000米、肺活量和立定跳远成绩;力量训练可以增加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的成绩,速度训练可以增加50米、1000米、肺活量、立定跳远成绩。体育课教学中,速度训练提高大学生体质效果明显,故在素质训练课程中应增大速度训练内容,加强力量训练,加入柔韧性训练。

[1]林莉,孙仕舜,董德龙.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71-74.

[2]姜志明,周涛.中国与发达国家学校体质健康教育比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5):110-114.

[3]王晶.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泰安:泰山医学院,2012.

[4]黄小华,何穗智,罗伴祥.身体形态机能对女生50米跑影响因素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2):76-79.

[5]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6]李俊勇,任晋军,曹峰锐.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平台同高校男生12min跑和1000m跑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65-67.

[7]李晓芸,王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肺活量、通气量与最大摄氧量的比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报,2005,21(2):82-83.

[8]张立夫.对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因素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0(2):138-139.

[9]运动解剖学编写组.运动解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训练组氧量肺活量
制作简易肺活量袋
小学科学(2022年22期)2023-01-20 12:43:42
新型抗阻力训练模式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
一种催化器储氧量的测试及计算方法
跑台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肺功能及HMGB-1表达的影响
中国康复(2021年5期)2021-07-15 11:44:36
线上自主训练与线下指导训练表面肌电差异分析
体育风尚(2021年7期)2021-01-09 00:25:54
基于GALM算法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氧量软测量
河南科技(2015年3期)2015-02-27 14:20:52
手机测肺活量不科学
浅谈1000MW锅炉运行中两侧氧量偏差大原因和调整运行
河南科技(2014年10期)2014-02-27 14:09:16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肺活量测定用于无症状吸烟者气道阻塞筛查
锅炉运行最佳氧量的确定
电子测试(2013年19期)2013-09-13 12: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