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 淳,金 真,冯细强,陈佩仪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3.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 广州 511442)
电针联合温针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蚁 淳1,金 真2,冯细强3,陈佩仪1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3.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 广州 511442)
目的 探讨电针联合温针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住院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实验组在该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温针疗法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对2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进行评价,比较2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2组正中神经、腓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为55%,实验组为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联合温针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电针;温针疗法;寒凝血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在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高,有着复杂的临床症状,可先于糖尿病症状出现之前出现,临床上以多发性、对称性的周围神经病变为多见,它通常先引起患者下肢感觉异常,进而感觉减退、缺失,从而导致足部溃疡、坏疽,甚至截肢[1],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寒凝血瘀型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该型患者临床表现典型,治疗周期较长,病情易反复,且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因而部分患者难以配合医护人员进行长期治疗。若能早期发现病情并有效地对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治疗,则能延缓病情的发展。研究出更有利于治疗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新方法,提升医疗品质,是当前糖尿病研究的一大趋势。本研究采用电针联合温针疗法对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8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参考1999年WHO修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①患者存在高血糖的典型症状或高血糖危象+随机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②空腹(至少8 h没有能量摄入)血浆葡萄糖水平(FBG)≥7.0 mmol/L;③OGTT试验中2 h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以上3项单独符合1项均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参考1996年美国ADA提出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①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住院或门诊就诊观察期间血糖经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控制在稳定水平。无肝肾功能严重异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②四肢末端感觉异常和/或感觉障碍,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神经电生理检查传导速度减慢。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3]中关于寒凝血瘀型的诊断标准,主症为肢体麻木,发凉畏寒疼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夜尤甚,舌苔白,舌色暗,脉沉;次症为神疲乏力,倦怠懒言,舌质淡胖,苔滑,脉弱无力。主症加次症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寒凝血瘀型。患者年龄40~70岁,均为2型糖尿病,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量表(TCSS)[4]初筛分值≥6分,患者知情同意,志愿受试。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者,依从性较差如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配合诊治、调查者,对热疗、艾灸过敏者,治疗部位皮肤有感染、溃疡者,孕妇及哺乳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安装有心脏起搏器、有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剔除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或未能坚持完成治疗者;治疗过程中因并发其他疾病,不能或不愿意继续治疗者;未按规定治疗,治疗期间参与其他研究或治疗时间过短而无法判断疗效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54.85±10.02)岁;糖尿病病程(6.43±3.24)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9.66±1.25)个月;糖化血红蛋白(HbA1c)(6.08±2.57)%。实验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53.96±9.93)岁;糖尿病病程(5.92±2.53)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9.37±1.64)个月;HbA1c(6.37±2.21)%。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严格按照伦理学要求履行本研究的程序,确保全部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有权知道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退出研究,实验人员不得强制患者进行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包括饮食治疗、血压控制、中药汤剂内服、健康宣教和运动疗法等。予患者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使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HbA1c控制在稳定水平,同时停用其他营养神经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观察4周。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温针疗法治疗。选用广州美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XS-998B型电针仪,铭医牌无菌一次性针灸针。嘱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准确定位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6个穴位后消毒持针手指及相应穴位,根据穴位的深浅选择合适的进针方法进针,进针得气后接通电针仪,选用断续波型,通电治疗10 min,电针完毕后取下输出导线,用“Y”型剪口方块纸片套住针根周围,将长约2 cm的艾段插在针柄上,点燃艾段近皮肤端进行温针疗法,连灸2壮,完毕后除去艾灰,起出毫针,并以无菌棉签轻压针孔片刻。每天1次,两侧穴位交替治疗,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意大利百胜公司的Reporter肌电图检测仪检测2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观察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拟定。痊愈:肢体麻木、发凉畏寒疼痛、感觉异常、肌无力和肌萎缩等临床症状消失,腱反射恢复正常,TCSS总得分≤5分;有效:肢体麻木、发凉畏寒疼痛、感觉异常、肌无力和肌萎缩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TCSS评分等级降低2级或降低1级;无效:临床症状并无好转,腱反射未得到恢复,TCSS评分等级未下降;加重:临床症状加重,腱反射未引出,TCSS评分等级上升。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釆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性;应用卡方检验处理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2组治疗前正中神经和腓神经的MNCV、SNC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均<0.05),治疗后2组正中神经、腓神经的SNCV、正中神经的MN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腓神经的MN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痊愈5例,有效11例,无效5例,加重8例,有效率为55%;实验组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效2例,加重2例,有效率为86%。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至研究结束时,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未出现外伤、烫伤等现象。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配合治疗的慢性疾病,若不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则可引发多个系统的并发症,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治疗手段的增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已渐渐减少,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较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及致残因素,给临床上糖尿病的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它通常表现为四肢麻木疼痛、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还时常有肢体发凉畏寒、疼痛的表现。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西医学上多采用控制血糖、调节代谢、改善微循环、抗氧化、补充神经营养因子、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方法进行治疗[6],然而,这些治疗方法费用较高,部分患者因经济能力有限而中断治疗。随着中医药治疗方法的发展和推广,中医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7],并受到国内外糖尿病研究者的青睐和重视,其方便效优、不良反应少、能有效防止复发的独特优势深受广大患者欢迎,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归属于中医的“痹证”“血痹”“痿症”“麻木”“不仁”等范畴,中医多以活血通络、温中散寒、化瘀止痛为基本的治疗方法来改善周围神经的供血供氧,促进周围神经的修复与再生。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因消渴日久,气阴亏耗,气虚无以推动,进而血行凝滞,脉道瘀阻,筋脉失养,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而致,若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加重肢体畏寒发凉的症状,而且会有致残的危险。本研究所选用的合谷穴具有调和阴阳、疏通十二经脉气血、活血通络的作用;曲池可活血化瘀、通畅气血;血海能通畅瘀阻的血脉;足三里属足阳明胃合经,为强壮保健要穴,有补气活血的功效,针对肢体麻木疼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三阴交可补肾活血;太溪可缓解足部麻木的症状。通过电针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可疏通百脉,活血化瘀,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对受损的周围神经有较好的修复作用,同时可使神经营养因子数量增加,减轻因周围神经病变而引起的各种临床症状,从而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进而改善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肌无力等临床症状[8]。温针疗法借助针刺的效能加上艾火之热效应,可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散寒化瘀,改善肢体组织的供血供氧,增强受损神经的再生能力,减轻肢体麻木畏寒、发凉疼痛的症状,起到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2组正中神经、腓神经的SNCV、正中神经的MN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实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效果理想。提示该方法安全有效、操作方便、费用低廉,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升了医疗品质,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宁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7):487-489
[2] Jianbo L,Hongman Z,Min X,et al.NSE,a potential biomarker,is closely connected to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Diabetes Care,2013,36(11):3405-3410
[3] 吕仁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99
[4] Vera Bril,Bruce A.Perkins(2002) validation of the 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 for diabetic polyneuropathy[J].Diabetes Care,2002,25(11):2048-2052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6-160
[6] 钱肇仁,钟学礼,方幼安,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3):140-142
[7] 高小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5):46-48
[8] 何乐中.电针配合耳压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2):100-101
陈佩仪,E-mail:hlcpy@gzucm.edu.cn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6.011
R587.1
B
1008-8849(2015)16-1744-03
201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