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绘,武 荣,查 丽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江苏 淮安 223002)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较
胡金绘,武 荣,查 丽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江苏 淮安 223002)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时的相关参数变化,以了解PRVC的优点。方法 在20例NRDS通气过程中,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根据呼吸机模式选择不同分为PRVC组(PRVC模式通气6h时)和容量控制通气(VC)组(VC模式通气1h时):首先应用PRVC模式治疗6h后,改用VC模式通气1h,然后改回PRVC模式,其他的呼吸机参数设置相同。观察2组的气道峰压和血气分析结果等变化。结果 20例患儿均痊愈出院,通气时间(5.6±3.8)d;吸氧时间(8.1±8.1)d;住院时间(18.7±17.1)d。PRVC组PIP低于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Pm、p(O2)、p(CO2)、pH、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心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在48h点接近正常范围(120~140次/min),各个时间点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呼吸次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在48h点接近正常范围(35~60次/min),各个时间点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动脉血压各个时间点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I数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各个时间点数值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NRDS的治疗中,与VC模式比较,PRVC模式可明显降低PIP,可降低肺气压伤的发生,是一种肺保护性通气模式。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容量控制;气压伤;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目前,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在需要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中,仍然有较高的发病率,是增加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呼吸机支持都采用定压模式(pressurecontrolventilation,PC),大家都认为定容通气容易造成通气过度和气压伤。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呼吸机的不断涌现,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essureregulatedvolumecontrolventilation,PRVC)作为一种新的复合通气模式,其能保证小潮气量的精确通气,使定容通气成为可能。有研究提示,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中,PRVC与PC比较具有较低的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和稳定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1-3]。笔者用PRVC治疗2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NRDS)患儿,治疗过程中与容量控制模式(volumecontrolventilation,VC)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选择2013年6—12月在我院NICU符合NRDS诊断[4]且需机械通气的新生儿20例,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9例,女11例;胎龄(36.2±3.5)周;出生体质量(2.55±0.76)kg;早产儿11例,足月儿9例;主要并发症为重症肺炎2例,重度窒息4例,气漏3例。胸部X射线RDS分级:Ⅱ级8例,Ⅲ级1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措施 基础疾病治疗、保暖、保持安静、维持内环境稳定、用抗生素预防和/或治疗感染;用多巴胺和/或多巴酚丁胺维持正常血压,抗衡肺动脉压过高,改善低氧所致肾脏血液循环不良的状况。所有病例均经家长签字确认拒绝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
1.2.2 机械通气参数调节和设置的原则 遵循呼吸生理学的基本原则,通过临床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程的不同时期、胸壁变形、潮气量、动态顺应性、每分钟通气量、血气值以及呼吸规律等)适当调整具体参数。以维持患儿的脉搏氧饱和度(85%~93%)、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30~55mmHg,1mmHg=0.133kPa)和正常的血气值为调节呼吸机参数的基础。
1.2.3 呼吸机模式选择及参数设置 使用MAQUEServo-i呼吸机。分组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根据呼吸机模式选择不同分为PRVC组(PRVC模式通气6h时)和VC组(VC模式通气1h时):首先应用PRVC模式通气6h后,改用VC模式通气1h,然后改回PRVC模式,其他的呼吸机参数设置相同:潮气量为5~8mL/kg,呼气末压力(Positiveend-expiratorypressure,PEEP)为5~8cmH2O(1cmH2O=0.098kPa),吸气时间为0.35~0.45s,呼吸机吸气触发压力敏感值为-1~-2cmH2O,呼吸频率(respiratoryrate,RR)为30~60次/min,吸入氧体积分数为(fractionofinspiredoxygen,FiO2)为0.21~1.0。
1.3 观察指标 比较PRVC组和VC组气道峰压(Peakairwaypressure,PIP)、平均气道压(pressureofmeanairway,Pm)和动脉血气分析值;观察通气后1,24,48h的呼吸频率(respiratoryrate,RR)、心率(heartrate,HR)、平均动脉压血压(meanarterialbloodpressure,MABP)、氧合指数(oxygenationindex,OI)的变化,OI= (MAIP×FiO2×100)÷p(O2)。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两种通气模式下的相关数值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对不同时间点相关数值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治疗结果 所有20例患儿均痊愈出院,通气时间(5.6±3.8)d,吸氧时间(8.1±8.1)d,住院时间(18.7±17.1)d。
2.2PRVC和VC通气过程中相关生理参数的变化PRVC组PIP低于VC组(t=7.913,P=0.012);2组间MAIP、p(O2)、p(CO2)、pH、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患者24,48h呼吸、心率、血压和氧合指数变化 心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在48h点接近正常范围(120~140次/min),各个时间点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呼吸次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在48h点接近正常范围(35~60次/min),各个时间点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动脉血压各个时间点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I数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各个时间点数值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相关生理参数比较
表2 20例患者呼吸、心率、血压和氧合指数变化
注:①与48h比较,P<0.05。
NRDS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导致,以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4]。目前,临床机械通气治疗NRDS所采用的呼吸机通气模式有多种,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患儿病情采用不良反应最少的通气模式,符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一般选择的顺序为自主通气模式→部分辅助通气模式→辅助控制通气模式[5]。PRVC是由呼吸机的微电脑根据上一次通气阻力及肺顺应性的变化,不断调节吸气峰压,算出下一次通气所需的气体量,经过大约5次通气,达到预设的潮气量。在确保潮气量的前提下,呼吸机通过自动连续测定胸廓肺顺应性和容积压力关系,反馈下一次通气时的PIP水平,使气道压力尽可能降低。PRVC优点是: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的协调性能好,可避免应用镇静剂或肌肉松弛剂,潮气量稳定,可保证呼吸驱动力不稳定的患者安全通气,避免压力控制(PC)模式时频繁调整吸气压力来获得理想的潮气量,降低PIP减轻肺气压伤的可能[6-7]。
PRVC是结合了VC和PC通气模式优点,它能在确保预设潮气量的前提下,呼吸机通过自动连续测定胸廓/肺顺应性和容积/压力关系反馈地调节下一次通气时吸气压力水平,使气道压尽可能降低[7-8]。呼吸机潮气量可以精确到2mL,并且有持续基础气流,微电脑控制,具有智能化功能。与PC模式一样,PRVC吸气相采用减速波形,在吸气早期输送大部分预设潮气量,气道压力成方波。VC通气模式的吸气流速波形大多数为恒速波形,PIP随时间线性增加,维持相同潮气量所需压力增高。因此,在潮气量、吸气时间、呼吸频率设置相同情况下应用减速气流较恒速气流引起的PIP更低,从而减少气压伤的发生[9]。
由于考虑到VC模式的缺点,本研究中采用了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VC模式通气的时间只有1h,同时使用期间医师全程监护,及时处理过高的气道峰压发生,避免引起肺损伤。
本研究发现,PRVC模式下PIP低于VC模式(P<0.05),2种模式间Pm、p(O2)、p(CO2)、pH和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示在NRDS的治疗中,与VC模式比较,PRVC模式可明显降低PIP,可降低肺气压伤的发生。笔者曾在15例NRDS患儿中使用PRVC模式治疗,结果发现呼吸、心率和氧合指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并且在48h内接近正常范围,15例患儿均痊愈出院, 其中1例转为高频通气后治愈,发生气胸1例,未见其他并发症出现[10]。但是,由于本研究病例少,且病情大多属于轻中度,故还需要多中心的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PRVC模式减少了PC和VC的缺点,同时结合了这2种通气模式的优点,可在保证容量的前提下,将所需要的压力控制或调节在最低水平,故它是一种较理想的肺保护性通气模式。
[1] 刘棋明.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J].小儿急救医学,2003,10(5):293-295
[2] 陈鲜威,梁志强,金可.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3,33(6):407-408
[3]D’AngioCT,ChessPR,KovacsSJ,etal.Pressure-regulatedvolumecontrolventilationvssynchronizedintermittentmandatoryventilationforverylow-birth-weightinfants: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ArchPediatrAdolescMed,2005,159(9):868-875
[4]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95-398
[5] 郝小清,武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进展[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8):590-593
[6] 廖燕玲,龙苹.压力调节容量控制模式的应用进展[J].海南医学,2010,21(6):124-126
[7] 鲁小华,张建芳,袁德利.临床医学研究·妇幼医学分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269
[8]RockerGM,MakensieMG,WillamsB,etal.Noninvasive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successfuloutcomeinpatientswithacuteinjury[J].Chest,1999,115(1):173-177
[9] 马有根,邓胜林,涂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与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2):3471
[10] 胡金绘,武荣.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56-57
武荣,E-mail:wr618@126.com
江苏省妇幼保健科研项目(F201233)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4.011
R772.12
B
1008-8849(2015)14-1513-03
201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