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法忠
(山东省郓城县诚信医院,山东 郓城 274700)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于法忠
(山东省郓城县诚信医院,山东 郓城 274700)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冠心病患者57例,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给予常规冠心病治疗,如降压、抗血小板、扩血管药物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口服,均连用24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及心血管事件。结果 2组治疗后血脂水平、IMT、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10 mg与2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均对冠心病患者有调节血脂、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作用,但以20 mg作用更加明显。
阿托伐他汀;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冠心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程度及支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有少数年轻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并不严重,仍具有冠心病的临床表现。现代研究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良好的相关性,其对冠心病的临床确诊及预后评估价值日益得到重视[1]。有学者认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可作为冠心病尤其是年轻患者的风险评估因子使用,其可准确反映冠状动脉的阻塞程度[2]。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脂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密切关系,高血脂症是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3]。现代研究认为,通过积极降脂治疗可以有效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致死率[4]。随着近年来人们对血脂水平与冠心病相关性的深入认识,他汀类调脂药物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汀类调脂药物不单纯通过调节脂类代谢发挥改善动脉斑块形成作用,还具有抗氧化、抗自由基形成、抗炎等多重效果,其有利于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及减少不稳定斑块破裂,从而促使缩小硬化斑块病灶和降低近期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5]。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2年7月收治的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冠心病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确诊。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2组:治疗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52.3±5.9)岁;冠心病病程(3.4±1.4)年;血压(19.3±2.4)/(9.8±1.3)kPa;BMI(22.5±2.7)kg/m2;每日吸烟数(8.7±2.3)支。对照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51.8±6.2)岁;冠心病病程(3.7±1.3)年;血压(19.5±2.1)/(9.5±1.2)kPa;BMI(22.3±2.3)kg/m2;每日吸烟(9.0±2.5)支。2组年龄、性别、病程、血压、BMI及吸烟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冠心病治疗,如降压、抗血小板、扩血管药物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93819)20 mg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口服,均每日1次,每晚餐后服用,均连续治疗2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项目 ①治疗前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TC、TG、LDL-C、HDL-C;②采用HD 2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由同一医师对研究病例治疗前后进行纵向、横向颈动脉超声检查,取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3次IMT平均值作为最终IMT值,以IMT>1.3 mm视为斑块,且按照华盛顿大学制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分级标准[6]评估斑块积分,无斑块视为0分,斑块数量越多、IMT厚度越大积分越高,最高评分为5分;③随访1年,观察记录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④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血脂水平 2组治疗前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2.2 IMT和斑块积分 2组治疗前IMT和斑块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2.3 心血管事件 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2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已知胆固醇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冠心病的病死率随着血胆固醇的增加而不断上升,胆固醇水平在5.72 mmol/L以上时更加明显。另外机体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7]。他汀类药物可抑制LDL的氧化修饰,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且该作用与调脂作用无关[8]。另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从多个方面调节凝血级联反应,直接或间接抑制各种凝血因子和/或增强凝血抑制物如蛋白C系统的活性,从而起到抗血栓作用[7,9]。该类药物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总体来说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0-11]:①增加血管舒张因子NO的释放,减少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的合成;②增加LDL-C的氧化阻力;③通过上调鸟苷酸环化酶抑制血管氧化酶的激活,实现血管壁自主修复血管内皮功能。对于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可帮助抑制心肌重塑及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减缓血管损伤的发展,这些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改善NO生物利用度、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等有关。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IMT和斑块积分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本研究结果证实,10 mg和20 mg阿托伐他汀均可有效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改善血脂水平,且20 mg阿托伐他汀效果更佳。但由于本研究采用剂量相差不大,不能对血脂改善水平阈值进行确定,也无法判断两者相关性阈值。另外对于血脂水平正常者仍具有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推断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不单纯依赖其降脂效果。有研究称,阿托伐他汀在调节血脂水平的同时还可改善机体微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血栓沉积和炎症反应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12],这与本研究结果相吻合。提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延缓动脉硬化、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等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与剂量呈现正相关性。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作为降血脂常用药物可发挥降血脂之外的诸多功效,如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等,这些作用均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临床治疗时可根据患者动脉硬化程度、血脂水平及肝肾功能情况选择适宜剂量使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 吴仕英,丁光明. 老年2型糖尿病血清总胆红素、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 四川医学,2012,33(12):2136-2138
[2] 卓勇.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8):79-80
[3] 王宁,梁小华. 高压氧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脂的影响[J]. 临床误诊误治,2013,26(1):56-59
[4] 王德周. 高脂血症并发脑梗死患者102例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的降脂效果[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08-209
[5] 杜顺波,赵咏梅. 凯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J]. 四川医学,2011,32(11):1754-1756
[6] Anderson AD,Uehata A,Gerhard MD,et al. Close relation of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the human coronary and peripheral circulations[J]. J Am Coll Cardiol,1995,26(5):1235-1241
[7] 高会文,李可莉. 阿托伐他汀对于80岁以上患者颈动脉斑块影响及其疗效与安全性评价[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0):2189-2190
[8] 邱文娟,徐春,杨雪梅. 联用吡格列酮和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患者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6):2922-2924
[9] 叶凯宏. 阿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J]. 右江医学,2014,42(2):201-203
[10] 张亚平. 阿托伐他汀联合非洛地平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刊,2014,41(10):36-38
[11] 朱红军. 阿托伐他汀钙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中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J]. 医学美学美容,2014,23(4):218-220
[12] 赵松耀,李世泽. 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影响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4,15(8):158-159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2.035
R541.4
B
1008-8849(2015)22-2486-02
201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