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建设中大学生普法现状*——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
谭艳玲董兵锋谭晶邓锦涛邓叶琼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2014年是六五普法工作第四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从1986年以来普法教育,都是以高等制教育为重点,这些年大学生的普法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大学生法制教育亦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从大学生普法现状分析其法制教育中的问题提出自己对如何改善大学生普法教育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法制理念;普法教育;现状;措施
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法制建设中大学生普法现状——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4W016)。
中图分类号:G641
作者简介:董兵锋(1983-),男,土家族,湖北巴东人,研究生,湖北民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项目管理;谭艳玲(1994-),女,土家族,湖北巴东人,湖北民族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谭晶(1993-),女,土家族,湖北巴东人,湖北民族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邓叶琼(1991-),女,土家族,湖北巴东人,湖北民族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邓锦涛(1994-),男,土家族,湖北巴东人,湖北民族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历史使命,然而,法律意识淡薄和法律知识欠缺让很多毕业大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也无法在自己遇到问题后寻找法律救济途径。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普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让高素质人才学会保护自身的救济途径,这也是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的市场和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当前大学生普法教育的现状分析
1.这主要体现在大学各科教学课程安排上的疏忽。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忽略了对法律相关课程的设置,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只有在选择选修公共课程的时候可以选择有关法律方面的课程,在必修的公共课程里面则没有最基础的法律课程,因此无法引起学生对学习法学知识和法律的关注和兴趣。
2.公共课程中关于法律知识的课程设置很少,类型单一,只是设置民族法学,学习少数民族的法律文化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对基本法律的需求,特殊的法律知识无法解决一般的法律问题和纠纷。
3.将法律知识纳入思想道德教育中,使其内容极大的缩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受过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训练,但在专业认知上面还存在着不足,无法对存在普遍法律盲点的实践生活进行分析,不能满足学生对更深知识层面的需求,从而并没有引发学生极大的法律精神触动,也就无法潜移默化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高校内,法制教育多以政治性质的教学出现,模糊了大学生法律知识教育。教育形式也仅仅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老师的独角戏为主。由于是选修课程,很多大学生都不够重视其重要性,抱着能结课的消极心态上课,教学形式的单一和法律知识本身的庞大,导致很多学生望而止步。教学内容的简单化一,仅仅传授书本知识,没有丰富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深入学习。很多学生不了解法律,认为它只是枯燥的法律条文,主观意识中将这门社会学科定义为很难很繁琐,从而自动回避去了解学习。
许多大学生都以拿到学分可以结课为目的,并没有实质的学习法律知识,学校也没有相关的措施进行检测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也没有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进行测验,大家都只是当作完成任务去学习,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得普法效果没有达到人人知法,人人守法。如果连最基本的和最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法律都不了解,又如何谈得上知法守法呢?又如何能解决法治社会中种种法律问题呢?
二、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具备某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而是需要更多的具有综合性知识性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实中很多从事高端行业的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很少,法律知识欠缺,即使在其专业领域内能够如鱼得水,然而很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基本法律知识导致在工作中出现较大的失误或者无法适应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无法满足法治经济的发展和需求,从而在求职和工作中丧失机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有来赖于法治的保障和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市场经济的诚信发展的也有赖于法制的保障,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在法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无法体现,不利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自身权益的保护,不利于法制经济的发展。
1.大学生没有基本的法律精神。没有对我国的基本法律进行基础性的了解,不明白法律制定的目的、社会意义、立法精神,更没有去认真的了解我国母法宪法的相关的法律知识和精神。
2.即使有相关的知识也仅仅是抽象的描述,没有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去理解法律,因此,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虽然可以学习法律知识,但是不是必须的,因为他们自我感觉在实际生活中没有需要,主观认为法律离自己还挺远的,“依法治国”只是政治家和法律工作者的事情。通过200份随机调查问卷分析,学生的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概念模糊,对简单行为的法律判断力基本上没有。在实践中,几乎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找兼职都觉得没有必要与雇主签合同,在对待法律方面的知识上,只有10%的学生会关注法律事实和参加法律活动,65%的同学一般不看法律书籍也不会买相关书籍。在对待自己被侵权后的解决方法上,超过一般的同学会选择私了,而私了中选择通过关系解决问题的占45%,采取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法占5%,还有50%选择无奈的放弃。在对待权与法的关系上,70%的同学认为现实社会中权大于法,30%的认为法大于权。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人治”的影响和现实的表现让很多人选择权大于法,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让很多人不再相信法的威严。
3.传统的“熟人关系”仍然在大学生的观念里根深蒂固。遇到纠纷的第一反应不是寻求法律解决途径,而是找熟人帮忙解决。因此,在遇到侵权问题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自身权益被侵犯,也就谈不上维护权益。
三、对策建议和措施
1.要健全法律教育的整个体系,增加非法学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课时设置,在公共课程的选择上增加各种类型的法律课程,开设与各科专业紧密联系的法律知识,将法制教育与思想平等教育同等对待,不让彼此相互覆盖,提升非法学大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兴趣。
2.要增强法学专业师资力量,鼓励学校老师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供更多的切合实务的知识,甚至可以将不同的现实案列搬入课堂,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学习。
3.改善公共课的教学评教方式,确定合理科学的学生考核体系,全面的评价检测学生的普法知识学习。学校要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检查和评估。
4.增强法律基础课程的时效性,真正发挥法制教育课堂的作用。首先从学院领导到授课教师都要以培养学生的自治自律精神、法律意识、法律信仰为教育目的。任课老师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关于法律教育的思想动态和所关心的法律问题,以便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做好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深度、广度适当的扩展。
1.学校在提高就业率、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应该也要着力建设良好的校园法制教育的环境。其中主要的是加强“依法治校”和学生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切实维护广大师生的权益。
2.多渠道、不间断的开展法制教育和法律知识宣传活动。通过展报、校报、校刊、广播、校园开放式法制讲座、官方微博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
3.开展丰富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模拟实际生活中常发生的法律问题,从而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制意识和锻炼法律思维。
1.对法制教育的重新认识,大学生缺乏法律精神,对普法工作和法制教育还存在一定的误解,高校普法教育者首先通过对宪法精神的讲授,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精神。
2.通过对生活中微小而频繁的行为进行法律解读,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解除法律离大学生很远的误解;提高法制观念,规范大学生的行为,通过对大学生不懂法而产生的严重法律后果的分析来提高大学生对普法教育的重视。
3.内心的认同感是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大动力,通过专业老师的讲授明确权利义务关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对等,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履行相应的义务,辨证看待权与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力和法律关系,即权力是由法律赋予的,提高大学生对法律威信和司法公正的认同感,尊重法律和司法判决。
四、小结
从调查问卷分析和“五年规划”普法成就看来,高校普法的重点应是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内心认同感,就像一个民族的认同感,这种法律认同感会提高大学生法律基础能力。法制社会的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实现需要更多具备法律素质的人才去建设和推进,所以改善和发展大学生普法教育已经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山国利,巩永强.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02-05.
[2]钱红梅.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1-05-01.
[3]周瑾.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4]贾瑜.浅析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J].德育,2011.10.
[5]魏芳,郭林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
[6]路浩东,王树华.和谐社会视域下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3-26.
[7]宋婷.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研究[D].南开大学,2013-05-01.
[8]张智.论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改善[D].华中师范大学,2005.05.
[9]徐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与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1-05-25.
[10]李峻.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