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做到文化惠农?

2015-02-06 03:54路幸福梅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路幸福 梅俐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中央文化惠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农民素养、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维护社区稳定、增强社区整合的重要力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以乡镇带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惠农的重要措施。以安徽省繁昌县为例,对四个乡镇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探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做到文化惠农。调查发现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供需错位、服务单调趋同、服务重硬轻软、整合社会力量的能力欠缺等问题。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无法满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是政府引导建设不够、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个体自身条件限制因素的影响。基于此,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加大财政投入、重视群团组织作用、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充分尊重农民主体需求。

关键词:文化惠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6006107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ultural benefit for peasants raised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but also a significant force to improve peasants accomplishment, promote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enhance community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with the impetus of town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cultural benefits for peasants. The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nd how to benefit peasants with questionn

aires in four towns of Fanchang county. It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such as disloc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monotonic convergence of service, service emphasizing on infrastructure rather than activities, and lacking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social forces. The analysis done b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finds tha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ailing to meet peasants needs of cultural service are insufficiency of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inadequat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limitations of individual conditions. Accordingly,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hall increase financial input, value community organizational function, augment peasants cultural quality and fully respect the needs of peasants.

Key words:cultural benefits for peasants;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new-type urbanization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安徽省人民政府为响应中央号召,提出“要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示范项目建设”201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最后访问时间2014.3.31。文化惠农旨在提升农民素养、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维护城镇社区稳定、增强社区整合,如何准确把握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真实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需求的有效结合,这是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和工作重心。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以往研究主要是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政府服务的内容和机制创新、拓宽农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渠道等角度进行研究。在公共文化产品需求方面,彭益民提到文化需求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的关键,要改变传统的行政指令性的文化供给,更多地从农民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真实的公共文化需求[1];曾志娟等通过对宜宾市的定量调查,指出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最突出的矛盾是公共文化服务刚性供给与民众文化需求弹性发展的矛盾[2];游翔兵等指出当前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在于低效运营、内容缺乏、与人民群众需求脱节,提出要建立需求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3]。二是对小城镇的文化建设探索,这一探索是继承费孝通先生对小城镇问题的研究传统,小城镇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它是城市社区和农村的中间力量,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聚集地,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城镇文化建设上,王爱巧通过以湖北省为例,指出小城镇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设施不断完善、改革不断深入、文化网络健全、基层文化建设逐渐丰富,但是也存在着不足,如发展滞后、文化项目缺乏时代性、人才资金供给不足、文化建设思路老套[4]。郑永福提到小城镇文化建设具有多样性、地方性、大众性和复合性,因此小城镇文化建设应该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给予足够的重视[5]。三是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余德江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希望通过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引向城镇建设之中,促进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6]。

总之,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颇多,但从需求导向的角度来看,尚有可深入研究空间:(1)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农民真实的公共文化需求间的对等关系有待进一步完善。(2)农村正在经历现代化转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体系建设不宜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严格的参照标准。而且基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无法实现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等,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和路径需要进一步厘清。(3)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个体差异不容忽视。个体间的异质性是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有效协调个体间的文化需求,兼顾个体间的需求差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乡镇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聚集地,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节点,能够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有效地发挥惠农的作用,因此,本文以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农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为切入点,讨论农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研究设计及方法

繁昌县,位于安徽省芜湖市西南部,是皖南的门户。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繁昌县文化馆被文化部评为县(区)级国家一级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软实力”,见《芜湖日报》2012年3月20日第1版。。繁昌县孙村镇是芜湖市远近有名的“文化之乡”,特别注意加强城镇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农民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因此,以繁昌县为例研究农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及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典型意义。

(一)研究内容设计

调查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受访者基本信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状况、使用状况、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现状及农民公共文化需求不能满足的原因。本次调查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主要是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包括:广场、活动室、体育器材、图书室、电影放映室等13项基础设施项目。文化服务活动通过操作化分为四种类型:科技类、益智类、休闲类、习俗类。科技类活动包括农业知识讲座、农业技能培训、农业成果展览及劳动技能比赛四项内容。益智类活动主要指棋牌比赛、知识竞赛、观看益智节目、学习先进文化和文艺汇演。休闲类活动有唱戏、跳广场舞、放广播、放电影、球类活动、民俗旅游和趣味运动会等内容。习俗类活动包括灯会、庙会、修家谱等。

(二) 抽样方法

调查地点是繁昌县的繁阳镇、孙村镇、狄港镇、新港镇,主要考虑到以下两个因素:一方面由于农村社区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处于空心化状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及体系建设受到很大限制;另一方面,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比农村要完善很多,而且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作为城乡之间的桥梁纽带,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核心,而当前国内缺乏对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考虑到以上种种因素以及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独特性,调查主要在乡镇完成。本文采取的主要是偶遇抽样,在四个乡镇主要街道发放居民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0份,回收率为93%,清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250份,有效问卷89%,调查对象是具有农村户口的居民,希望借此反映农民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三)受访者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31-50岁占总体的48%;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2%、36.0%、26.8%、12.0%,受教育程度以中学为主;职业以个体工商户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居多,分别占到36.4%、11.6%,从事其他职业的受访者比例较小; 82.8%的受访者没有宗教信仰;目前的月均收入中,收入在1 001-2 500和2 501-4 000的比例分别为39.6%和18.4%,考虑到调查过程中农民对收入问题的保守态度等,实际的月均收入应该高于分析结果。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现状

(一)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状况

调查发现,在农民的认知中,所在社区拥有广场、体育器材、阅览室等六项设施,而对于活动室、图书室、电影放映室、村史展览馆、广播台等七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大部分农民并不清楚所在社区是否拥有。实地考察,主要是因为设施的开放程度是有限的,基本上都安放在居委会或是村委会的办公场所里,平时是很少对居民开放或是不开放,另外社区宣传力度不足,导致人们认为社区不存在这些公共设施。同时此类设施的管理、维修、更新情况也存在缺陷,也是人民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认知度低的主要原因。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状况是通过平均每周对某一设施的使用频率来测量的,各项数据显示,对设施使用频率为每周一次的比例是:广场(74.8%)、活动室(93.2%)、体育器材(84.4%)、图书室(92.0%)、棋牌室(86.7%)、电影放映室(96.4%)、村史展览馆(98.0%)、戏台(96.4%)、广播(96.4%)、阅报栏(94.0%)、电子阅览室(93.6%)。对设施使用频率为平均每周1-3次人数当中,广场的使用人数比例居于首位(16.0%)、其次是电子阅览室(10.0%)和体育器材(10.0%)。从数据中可以得知,被访者对广场的利用最多,基本上是以广场舞的形式利用;棋牌室使用也比较频繁,从公共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公用文化设施不够健全,可利用的设施较少,另一方面基层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和需求的引导,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二) 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情况

被调查者中,科技类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的比例很低,农业知识讲座、农业技能培训、农业成果展览及劳动技能分别是13.2%、13.6%、2.8%、12.8%,而参与此类活动的比例更少,分别仅为4.4%、4.8%、2.8%、4.0%。益智类文化活动开展比例也很低,80%以上的被访农民认为知识竞赛、观看益智节目和学习先进文化等文化惠民项目在生活社区从未开展过。休闲类活动中,各种活动开展情况为:广场舞70.4%、文艺汇演51.2%、唱戏46.8%、广播37.6%、电影放映48.8%、球类活动40.8%、民俗旅游23.2%和运动会19.6%。习俗类活动中,灯会33.6%、庙会32.4%、修家谱42.4%。以上数据显示,城镇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主要集中在休闲类和习俗类公共文化活动,而科技类和益智类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很少,很难满足农民对丰富自身科技知识、增加实用技能的要求。此外,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很少,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有待创新。

(三)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调查显示,25.6%的被访者认为当地没有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反映了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并没有在农民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未能向农民提供比较专业的、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态度方面,部分农民认为服务人员与农民缺乏有效互动,服务人员数量较少,服务水平有限,服务态度不够友善等,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农民真正的公共文化需求。

三、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现状

(一)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需求

当前,多数乡镇已有广场、阅览室、健身器材、棋牌室等基础设施,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部分公共文化需求,但农民更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投入,深入基层了解农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建设活动室、图书室、电影放映室、村史展览馆、广播台等设施,扩大设施覆盖率,使有需要的农民能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资源。其中,广大农民对于建设图书室和村史展览馆的呼声最高,比例分别为61.6%和59.6%。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希望相关机构能够加强对农民公共文化需求的引导,一方面减少如棋牌室、电子阅览室对特定群体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借鉴其他社区发展经验,丰富基础设施建设类型。

(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需求

调查显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较少,但需求高涨,农民对科技类、益智类、休闲类、民俗类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需求分别为81.2%、74.7%、64.6%、55.8%。具体来说,科技类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的劳动技能、促进农民间的交流、增加农民的劳动收入,而农民对此类活动的开展非常欢迎,认为需要增加此类活动的人数比例分别是:农业知识讲座79.6%、农业技能培训81.2%、农业成果展示80.8%、农业技能比赛80.0%。由此发现,农民对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题开展的文化活动需求最为强烈,农民参加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要有实用性。

益智类文化活动中,对棋牌比赛、知识竞赛、益智节目、学习先进文化的需求比例分别为66%、76.4%、78%、78.4%,农民对于增加学习先进文化这一文化活动的开展呼声最高,可见农民对党和国家时事资讯了解的需求紧迫,也希望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提升道德水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价值观上的一致性,增强自身的社区归属感,促进社区团结,邻里关系和睦。

休闲类文化活动中,一方面农民要求增加大众化的文化活动形式如文艺汇演(64.0%)、唱戏(60.0%)、放广播(66.4%)、放电影(62.8%),这些活动能迎合更多农民的需求,增强熟人社会的社会互动;另一方面,农民也要求增加新的文化活动形式,如民俗旅游(66.4%)、趣味运动会(70.0%)和球类活动(60.8%),籍此丰富休闲生活、提高休闲质量、提升健康水平。

对于习俗类活动,农民认为可以增加能够凸显当地特色的灯会(61.2%)、庙会(62%)、修家谱活动(55.6%)。此类活动由于资金消耗大、活动涉及人数众多、程序复杂等特殊原因,无法由个人或家庭承办,必须依靠多方力量才能开展。人们希望能有更多的设力量共同促进传统习俗的继承、发扬和创新,通过农民熟悉的传统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归属感。

四、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缺陷

(一)服务内容:单调趋同

在乡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广场在各个社区的建设比例最高,然而缺未能有效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和农民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在文化服务活动开展方面,广场舞也是开展最多的文化活动,导致农民文化生活单调,长此以往,也磨灭了农民对该类文化参与的激情。此外,社区文化服务需充分考虑农村的群体性差异,标准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能形成无效的、重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服务效率低下,供给缺乏创新。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做到文化惠民必须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社区实情,借鉴别处经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二)服务重心:重硬轻软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则重视不够,而且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的频率和质量也远远不及基础设施建设。再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的持续性、创新性不足,人员队伍专业水平不能满足农民的多元需求,专业服务态度等种种服务上的缺位导致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满意度和参与度下降。同时,有些社区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的开展,而忽略基础设施的维修管理、文化服务活动开展效果的评估,从而造成现有公共文化资源浪费,农民参与热情不高。

(三)供需位序:错位脱节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存在比较严重的供需脱节现象(见表1),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当地社区供给较多的是广场、棋牌室、电子阅览室等设施,而农民迫切需求的图书室、电影放映室、村史展览馆等设施建设不足。尤其是图书室的供需错位最明显,图书室是农民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一需求,而供给位序排在第七位。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方面也表现出了供需错位现象,科技类、益智类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最强烈,而供给却严重滞后(见表2)。因此,在公共文化供给的过程中,作为供给主体的政府应协调好政府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满足农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两者间的关系。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前提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给社区人民带来的福祉。

(四) 社会力量:忽视整合

如何整合社会力量促进本社区公共文化繁荣,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农民公共文化需求不能满足的原因里涉及:大众媒体缺乏文化传播和引导、社会支持力度较弱,民间文化团体发育不健全等因素。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日后的政策制定、设施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充分调动社区及社区以外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也利用民间的社会团体提高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情,使建设成果通过大众媒体等社会力量展示给全体农民,同时农民可借助社会团体向服务体系建设主体表达自己的需求意愿和建设意见,从而促进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普遍性和均衡性。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