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建设问题的探究与对策*

2015-02-06 09:11李亚楠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科类知识点教材

李亚楠

(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131)

微课程建设问题的探究与对策*

李亚楠

(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131)

微课程的资源建设已经步入了它的快速发展期。而文科类课程由于学科理论所涵盖的内容特性,在微课程资源建设上,较之其他学科在微课程建设方面存在更多突出的问题。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同期运行较好的微课程平台与现有的优秀文科类微课程资源进行归类评价,对文科类微课程作系统化的分析,把握各自的优劣势,从而为开放大学文科类微课程资源建设提出建议。

文科类;微课程;资源建设

随着以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与TEDEd为代表的国外在线微视频(时长约5-15分钟)学习资源的出现与流行,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以及诸如在“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等教学模式中使用微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触发了教育工作者将微视频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索。在国内,自2011年起,以“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为代表,以及2012年9月开展的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为标志,国内对微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在中小学一线教师中广泛铺开;同时,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基于微视频的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探索。

目前,微课程的资源建设已经步入了它的快速发展期。而文科类课程在微课程资源建设上,由于其学科理论所涵盖的内容更加抽象,难以以具体模型、实例等形式完全表达学科理论知识等特性,较之其他学科在微课程的制作形式、表现手法、资源类型,建设途径等方面存在更多突出的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同期运行较好的微课程平台与现有的优秀文科类微课程资源进行归类评价,针对文科类微课程作系统化的分析,把握各自的优劣势,从而为文科类微课程资源建设提出建议。

一、现有微课程资源表现形式分类及特点

以国家开放大学的五分钟课程网(http://wfz.nerc-edu.com/default.aspx)为例。目前我国微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形式。

(一)PPT集成类微课程。采用wondershare、PPT2DVD结合premiere软件可实现将PPT转化为视频,但在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延迟、卡壳和模糊等问题;用camtasia之类的录屏软件能够较容易将PPT转化为视频,但其也有自身的缺陷,如提问较繁琐等;或直接采用PPT自带功能另存为视频播放模式。PPT集成类微课程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微课程制作形式之一,其最大优势在于简单实用,但是该类微课程资源的形式单一,成为影响该类微课程资源的主要因素。

(二)动画效果类微课程。此类微课程根据动画的制作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平面软件制作类动画效果微课程、3D软件制作类动画效果微课程、手绘类动画效果微课程。动画效果类微课程借助动画效果,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将课程所要表达的知识点呈现给学习者,画面饱满丰富,富于变化。该类课程资源的优势在于其动画效果立体多样,但其制作较为复杂,一些动画效果需要借助特殊的软件工具才能完成,需要较高的软件应用水平。

(三)视频类微课程。所谓视频类微课程,主要表现形式为以拍摄的视频资料为主,辅助以文字简介等。根据课程选取的授课内容不同,视频类微课程又可以细分为课堂现场录制类微课程、流程展示类微课程、实验操作类微课程、访谈类微课程、讲座类微课程。

二、文科类微课程建设问题探究

对目前现有微课程的抽样分析表明,文科类微课程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影响到了文科类微课程的资源建设与发展。

(一)对微课程定位不准。很多老师将文科类微课程简单理解为一个小视频或者一份图像资料。他们将与课程知识有关的视频资料截取出来,加上标题制作成所谓微课程。这是对微课程制作的误解,原因大致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教师对微课程性质的定位不清,没有深入理解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真正用途所在;客观方面,这与文科类课程较难通过短时间、具象化呈现这一突出特点有很大关系。

(二)文科类微课程资源形式较单一,多采用PPT配音、分屏式或讲座式讲解。单一的形式更加反衬了内容的枯燥,难以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优势。

(三)不注重页面设计的细节美感,缺乏整体设计构思,风格前后无法统一。纵观现行网络发布的微课程资源,能够吸引学习者并且达到较好教学效果的课程资源,除了本身知识点的选取完整清晰可学性强外,页面的设计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前后风格统一、具有设计感的文科类微课程资源,无疑会为微课程资源增加可读性。

三、积极寻求解决途径

基于以上这些文科类微课程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我们结合国内外先进案例积极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微课程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微视频或影像资料。它首先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文科类课程由其知识网状结构决定了一些特性。如文科课程的知识点区分不明确,前后各知识点内涵与外延之间交集较多等。我们必须认识到,视频影像只是微课程制作的一种载体手段,而并非核心意义所在。常规教学的规律和教学设计如新课导入、重难点讲解、和后复习等环节,应该有选择性、有调整地在微课程教学中展现,以增强教学效果,发挥微课程的实用价值。

(二)面对微课程的强势席卷,部分教师在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倾向于使用PPT直接转存为视频格式的微课程制作形式。这种形式的最大优势为易于学习、便于操作,但较为单一的视觉展示必定会减低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自身优势。不同类型、不同特性的教学知识点需要采用不同的微课程制作形式来表现。

1.动画模式、真人录制模式都是可实现的优化微视频制作选择。文科类微课程较之理工类微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其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化,说理性较强,一些课程如文学、心理学等主要以人及人的思想活动为研究对象。对于此类文科类课程研究效果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手段就是动态场景展现。此外,采用真人录制形式的实验类微课程、家庭录像类微课程、采访类微课程更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更具保存价值和研究意义。

2.动画与真人的动态展示均能收效。但是在使用同等经费的条件下,真人录制类型较之纯动画制作类型的微课程作品,会更加精致。换言之,同一档次下的微课程,真人录制类确实是最省钱的,而且画面更饱满、内容更丰富、层次更清晰,但是真人录制主要阻力是演员的征选。实际上做出高水平的动画作品,效果非常好,但难度更大。所以这二者可以结合使用,互补其短。

3.采访模式与访谈模式的区别与选择:二者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讲座式微课程视频。都是以谈话为主,呈现两到三个人的观点。此类模式更强调“谈”,由教师设计主题,在探讨中发现选择采访,访问者可以更多引导,便于控制,被访者可以是普通人,好实现。

(三)突出微课程设计流程中前期准备设计、知识点定位的重要性,加大前期准备工作力度,为后续制作出精致、实用、教学效果显著的微课程资源奠定基础。微课程内容的设计开发包括选题设计、制作拍摄、后期加工、线上发布、评价反馈等环节。这些环节看似复杂,实则均是围绕课程核心知识的选题设计而展开,其他环节为其提供支持以供改进,对所授课程教材充分研读和解构。所谓微课程设计的备教材,需要在原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课程中的内容划分为便于讲解的若干相对独立知识点。某些课程的知识点会在一门课程的不同章节分别出现,在为课程的设计制作准备时,需要教师将相关知识加以综合总结,设计出较完整统一的核心知识点。

完成一个成熟的微课程,需要配合后期学习评价的反馈、师生交流互动等教学支持服务的提供和维护。将学习资源动态化,具有可编辑、可拓展的性能,便于微课程资源的与时俱进和发展提高,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相互学习与协作。

四、微课程设计制作反思

首先,微课程的设计制作与传统分屏式录制课程或者录制一节公开课是完全不同的流程,目前天津开放大学的主要视频资源集中在分屏式录制课程。而微课程的制作更加强调教学环节的精致重组,教学内容的再编辑。微课程作品力求呈现给学习者的,是一台精心准备、反复剪辑的录制“节目”,而并非传统授课课堂上的一次性创作的“激情所为”。一个完整的微课程作品,将包含微课程的前期构思、设计、开发及后期应用反馈等全过程。微课程作品与传统课堂授课相比较,将授课过程与课堂反馈割裂开来,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微课程的作品操作与应用反馈。只有重视微课程实际应用效果,并将之纳入到微课程的整体设计制作开发流程之中,微课程作品才能真正发挥其本应该承载的教学效果,微课程的整体资源建设才能朝着高效、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

其次,对于教材的大纲规定教学重难点内容的再梳理。如果是针对教材中某一知识点完成微课程制作,需要对该知识点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与前后知识点的衔接关系等进行梳理;如果是针对一本教制作课程的多个微课程资源,就需要对整本教材进行梳理;如果是针对整个学科制作的多个微课程资源,需要找出各教材涉及知识点之间的重叠知识点、互补知识点、以及提法不一致知识点,对学科内涉及的所有教材进行梳理,整体设计。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是,很多文科类课程的知识点较零散,重点不明确,难点不难。这就使得很多微课程制作者在最初设计构思阶段,忽略常规备教材环节,不去深入思考学科教材的整体逻辑结构,深入分析教学大纲,而是犯完全脱离大纲,或者完全将课堂上的授课流程照搬过来的错误。对于一本教材或者一个学科而言,微课程资源需要呈现出整体上的一致性、连贯性。各个知识点再提炼、再重组,相似知识点的比较讲解,同类知识点的归类讲解,都应是微课程教学资源源于传统教学而高于传统教学之处。

最后,要想设计完成一件能够有效表现知识点的微课程教学资源,仅仅从传统意义上的“备教材”上入手是远远不够的。相对于一节常规课程,我们有至少45分钟的课上时间,我们有固定的授课对象,我们还有前后至少10余节的衔接课程。反观微课程,一件微课程教学资源被普遍认为控制于5-8分钟内为最佳。在这较短的时间内,我们不但要遵循教学规律,还要充分利用教学规律以达到传统授课无法企及的教学效果。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微课程教学资源的相对独立性与知识点前后衔接性的矛盾统一,既不能破坏了单个微课程资源的完整性,又不能让学习者不知所云,找不到前后知识的衔接铺垫。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是,为每一个微课程资源所要讲授或展示的知识点勾画“宗亲关系”。所谓知识点的宗亲关系是指: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本知识点与微课程内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微课程内涉及到的知识点与本微课程资源未曾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是如何衔接的,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的。对一件微课程资源在设计之初就厘清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是文科类微课程设计制作的关键所在。

五、资源建设案例

在文科类微课程资源建设中,如何在众多章节中找准知识点,采用与之相契合的音视频手段在较短时间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天津开放大学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基础课《儿童心理学》为案例,展示该课程部分微课程的设计思路与理念。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李燕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儿童心理学》(ISBN 978-7-304-05201-0)。该教材共包括十章三十八节教学内容。在该门课程的微课程资源建设之初的准备阶段,充分解构教材,并结合教学实践,归纳总结出涵盖教学大纲重难点知识、视角独特的微课程教学中心点50个,图中显示为具有代表性的13个主要知识点(图6-1),为后续整体微课程资源建设勾画出较为清晰鲜明的脚本设计思路。

图6-1

六、新的探索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文科类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较之其他类型课程的难度更大,需要相关的理论背景支持更多,但关于微课程设计终将是为学生服务,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使习者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在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均有所收获。

国家开放大学于2012年年底启动了“5 分钟课程建设工程”项目。“5 分钟课程”是时长为5 至10 分钟的微型课程,以视频为主。2013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5分钟课程网”正式启用,3600多个5分钟课程同时上线,涉及“诗例的评赏”、“经穴按摩”、“西方经济学”等50 多个系列。学校计划到2015年年底,通过现有资源改造、自建、合作等方式建设1 万个5 分钟课程。3 年内,建设完成3万个涉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覆盖数百个学科领域的“5 分钟课程”教学资源。

天津开放大学的微课程建设,已经从理论探讨阶段发展到了实践应用阶段,目前,天津开放大学作为国家开放大学指定的5家研发中心之一,正在积极申报承接近百个包括不同专业多门课程的微课程资源建设任务。在有能力承担国家开放大学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也必将逐步建立本校的微课程教学资源。

[1]胡铁生等.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2]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展播平台[DB/OL].http://keli.seeworld.org.cn/

[3]吴靖等.微课程建设的装备需求与实现方案[J].CETE 技术在线,2012,(32).

[4]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06).

[5]梁乐明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

[6]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13,(01).

[7]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8]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 2013,(04).

[9]张生,王丽丽,苏梅,齐媛.微课程设计要素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4,(09).

[10]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05).

LI Ya-nan
(TianjinStaffUniversityofHongqiaoDistrict,Tianjin, 300131)

Exploration and Strategy of Micro Course Building Problems

micro course resource building has stepped into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nt comprised by discipline theory of literature course, there are more prominent problems compared with other disciplines in aspect of micro course building.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lassify and evaluate the better micro course platform in corresponding period and current excellent literature micro course resource,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 micro course of literature, and it reasonably utili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to propose a suggestion for opening the building of literature micro course resource in universities.

literature; micro course; resource building

2015-11-05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科研课题:《天津开放大学文科类微课程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 13XY1021);天津市终身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天津市继续教育哲学课程和资源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ZSY130028)

李亚楠(1982-),女,硕士研究生,河北省人,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

G436

A

1673-582X(2015)12-0025-05

猜你喜欢
文科类知识点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文科类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文科类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
关于高校文科类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