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玲
(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31)
从提高质量入手,强化高职“双师”队伍建设
李军玲
(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31)
强化高职“双师”队伍建设,要突出教师的专业化修炼,要从“师智、师能、师德”等方面提升“双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质量提升提供物质保证。要提升教师队伍社会需求的应接能力,用多元的方法培养“双师”。
教学管理质量;“双师”队伍;师智;师能;师德;应接能力;社会需求
质量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必须注重的问题,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质量彰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它是学院教学与管理优劣的最根本性的标志。而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承担者,他的人类文明传承的能力,他的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奋发有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态度与责任意识,则是高职院校高水平“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关键。“双师”队伍水平不高,则必然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从提高质量入手,强化高职“双师”队伍建设,是相当长时间内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重要课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队伍虽然在数量上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总体水平还是低层次的,与时代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总体结构差异影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达成
从高职院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上看,年纪较大、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新入职、年纪较轻的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以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在职教师661名,其中50岁以上的老教师46人,占教师总数7%;41~50岁的中年教师159人,占教师总数24%;31~40岁的青年教师237人,占教师总数36%;30岁以下入职年限较短的新教师219人,占教师总数的33%。在高职院校新入职教师的来源上,近几年入职的新教师,有实际教学经验的较少,以刚从高校走出校门的学生占据多数。2004年,该学院共引进教师73名,其中有56人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占该校新引进教师总数的76%;有8人是从其他学校调入,占该校新引进教师总数的11%;有7人由其他高校调入,占该校新引进教师总数的9.6%;有2人是由其他企业调入,占该校新引进教师总数的2.7%。在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上,取得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较少,持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多数。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层次上看,持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较少,有中、低职称者居多。
(二)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受到不科学教学结构的制约
目前,轻实践重理论的教学结构倾向仍然存在。在专业结构的设计上,应用性科学教师的数量略少,学科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基础性学科的教师数量则比较充足,学科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强。此教学结构设计直接导致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教学目的难以达成。还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为例,该校在校学生600多名,共设置4个学科,而专业性学科教师只有10多名,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明显较弱。
(三)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受到兼职教师流动性大的影响
缺乏相对稳定性是兼职教师的“天生性缺陷”,正是由于这个缺陷,兼职教师很难满足学院教学连续性的要求;也是由于这个缺陷,造成了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很难满足因材施教的教学需求。高职学校的兼职教师还存在着实践课教师比重严重不足的状况。有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外聘的实践课教师仅占外聘兼职教师总数的18.1%,由此导致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性强、有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性。
(四)不良价值观念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很多高职院校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时有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些高职院校片面追求“双师”教师的数量,忽略了“双师型”教师最为重要的职业能力应用、考核和培养。这主要是因为一些高职院校受到外界舆论的影响,单纯地以数量充质量的做法来弥补“双师型”教师巨大缺口,是典型的“病急乱投医”,这将会严重影响到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五)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标准限制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指标仍然是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应用,以教师的科研能力为重点考核标准,没有突出高职院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能力不同的特点。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教师最为显著的不同是,普通高校教师的能力特点主要以教学、科研为主,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重在专业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目前,高职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上没有独立的标准,致使他们一面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一面为了职称评审而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完成论文、著作,从而无暇顾及高职教育本应突出的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导致众多“双师型”教师“能讲不能做”。
(六)“双师”素质提升受到整体队伍建设不力的掣肘
这种掣肘主要体现在高职教师队伍结构性建设的人才引进上。人才引进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渠道,而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引进与教师结构优化依然有矛盾。教育部曾在2004年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工作水平评估提出要求:青年教师(40岁以下)须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优秀标准(不含在读)要达35%,合格标准(含在读)要达15%。依此要求,众多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的时候,把目光集中在了一些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身上,把院校的重要资源都投放在了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上,忽略了“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从而导致目前众多院校尽管拥有很多高学历教师,却没有使高学历和“双师型”相互融合。
(七)不畅通的培训渠道阻碍了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目前,培训渠道不畅通的问题依然困扰着众多的高职教师。具体体现在一些高职教师受学校繁重的课程拖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培训;一些院校提供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由于特殊原因未能进入实质性应用,技能培训未能形成制度;各院校的培训政策不统一,投入也有多有少,一些院校的高职教师很难接受高质量的技能培训。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强化自身建设。
(一) 强化“双师”的专业化修炼
1. 强化“师智”培养与训练,夯实“智慧”结构
“师智”是“双师”教师对自己所持有的信息、概念、技能、程序、态度、信念、价值观所展现的聪明度与掌控能力。它是基本认知能力、系统学习能力、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身心保健及调适能力、自我监控与管理能力、职业生涯与设计能力和知识更新及创造能力在教学整个活动中所展现出的智慧高度与深度。一个好的“双师型”教师,他必然具有良好的甚至优秀的教学策略智慧、教学模式选择智慧、教学情境创设智慧、教学媒体优化智慧、教学方法设计智慧,并善于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展示自己的教学魅力,赢得学生及教师同仁的尊敬。为此,他必须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教学知识、最新的科技信息与网络知识,并能将这些专业智慧外化为高超的“双师”教学能力,成为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依据与人格榜样。一个好的“双师”,一定能让学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他的教学内容一定是有内涵、有条理、有艺术性的,让学生“百听不厌”。所以夯实“双师”的智慧结构,是提升教师质量的物质基础,也是“双师”队伍建设的根本环节。
夯实“双师”的智慧结构,要求教师一定把终身学习变成自我发展的第一需要,要不断学习行业发展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掌握行业行动的多元信息,掌握行业的核心技术,要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变成行业的专家、学术带头人,用理念创新,去提升教学智慧。
2. 强化“师能”培养与训练,夯实“能力”结构
“师能”是“双师”施教的气度与能力,是教师基础性能力——观察能力、发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协调能力,核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驾驭课堂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专业能力——探究教学能力、组织合作学习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的智能水平的反映。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直接体现着“双师”的“师能”水平,没有高能力的“双师”,当然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因此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双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的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还是低水平的,获得“双师”资格主要是靠教师的自身努力。不少高职学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师能”培养与训练的长效机制,因此教师最主要的还是去应付教学任务的完成,很难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参加和实现提升“师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培训活动。要知道,“师能”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多元能力积累的结果,“撒豆成兵”,虽然可以提高某些教师的“师能”水平,但不可能提升整个“双师”队伍专业能力。因此从机制上去解决“师能”培养与训练,才是“双师”队伍建设最重要的课题。夯实“能力”结构,应当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养与训练。见表1。
表1 “双师”队伍建设师能培养与训练明细表
3. 强化“师德”培养与训练,夯实品格结构
“师德”是“双师”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行业风尚、人品修养、从教风范的综合体现,是“双师”最基本的专业条件。教师能不能坚守职业理想与信念,能不能“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做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把全部的精力和满腔的热忱献给职业教育事业,是检验教师品德修养的重要标准,也是合格“双师”任职资格的评价条件。
“师德”“师风”不仅是一种精神境界,还是一种深厚知识内涵与文化品位的体现。教师的仪容仪表、学术形象、待生态度、职业美感和为人心态,都会立体地传达给学生一种信息,就是这个教师是否可敬可信可爱,是否能从他身上获得人格魅力,愿意和他一起学知识、学做人。教育是真善美的事业,是感动心灵的事业,是感召激情的事业,教师有爱岗敬业的使命感,必然心中有热爱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必然心中充满灵动的智慧,必然会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快感,获得人格的自尊自信,因而也会热爱自己所学习的专业。
一个好的教师,必然由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滋润着教师的美德与智慧,他的言谈、举止、气质、风度必然表现着师者的仁爱、豁达、儒雅和深邃,从而影响学生一生的人格定位。高职院校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夯实“双师”的品格结构,他的“师智”与“师能”才有可能展现出最大的亮点,提升教师质量才有其支撑的正能量。
(二) 强化“双师”的社会需求应接能力
高职院校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必须使“双师”具备很强的社会需求应接能力,必须能按社会需求去培养合格的人才,必须让学生有很强的就业能力。衡量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标准,一定要看有没有很高的就业率。就业率不高,一定反映这个高职院校教育理念、体制及结构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反映院校的“双师”队伍建设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强化“双师”的社会需求应接能力,必须从以下方面着力。
1.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培养“双师”
以技术、市场、职业为坐标设置专业,培养“双师”,对满足社会需求,提升“双师”的社会需求应接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影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对社会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学院必须依据区域产业与未来经济结构去确定自己重点发展的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并依此去培养自己的“双师”。要以技术含量为参数,决定自己的教学资源的使用。有些“双师”要往长线专业培养,成为自己的品牌专业教师;还有些要承担特殊行业或岗位急需人才的培养,这样的“双师”培养将更具难度。
2.以“交叉复合,分合有序”的方法培养智能型、综合型的“双师”
要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复合,解决专业口径窄与宽的问题,以拓宽学生就业的适应面。这就要求“双师”建设既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又要考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交叉、渗透及整合的方法,提升“双师”的社会需求适应能力,通过教学模块多元组合与调整,使教师具备相应“双师”教学能力。
3.以培养目标及规格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培养“双师”
高职课程设置要适应较宽的职业领域,有较强的综合性,并在较长的时间内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为此,一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设置课程,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二要按照职业需要的态度、知识和能力设置课程,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利毕业生的今后发展;三要兼顾学生选择性就业的要求,以专业技术学习和企业专有技术学习为基础设置课程,满足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需求,以利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使“双师”队伍建设更具针对性。在“双师”队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师智”建设要凸显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特点,“师能”建设更要突出专业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岗位工作技能与专业应用能力融为一体,既要“学中做”又要“做中学”,使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水平。
4.按项目集群教学的要求,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培养“双师”
高职项目集群教学的特点就是学习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学生在完成实际项目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使技能、工作价值观,专业综合能力得到同步发展。这里,教师既是项目知识的传授者,又是项目开发的工程师,真正展现了“双师”的特质。按项目集群教学的要求,培养“双师”还必须突出教师“教学与科研合一”的能力,教师既能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又能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既育了“人”,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又为企业和院校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丰收。
总之,从提升质量入手,强化高职“双师”队伍建设,要突出教师的专业化修炼,要从“师智、师能、师德”等多方面,提升“双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专业能力,这是“双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标志;教师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的师风,这是“双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教师有没有树立“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决定着教师教学质量的定位定向,教师全身心地为学生成才贡献全部智慧,才能有无私的爱,这样的教师队伍才能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这个崇高而又神圣的使命。
[1]杨连山,田福安.教师专业化五项修炼[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周广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马国顺.教学设计的智慧[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4]刘美荣,查恒效.高职教育应对接社会需求[J].天津电大学报,2011,(04).
[5]刘东菊.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2,(04).
LI Jun-ling
(TianjinUrbanConstructionManagementandVocationTechnologyCollege,Tianjin, 300131)
Reinforcing Higher Vocational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 Team Building by Improving Quality
reinforcing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 team building requires highlighting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and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 teams from the aspects of “wisdom, capability and morality of teachers”, and providing material guarantee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It is requires to improve ability that could meeting the social requirement, and multiple methods are adopted to cultivate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
Teaching Management Quality;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 team; teacher’s wisdom, teacher’s ability; teacher’s morality; reaction capacity; meeting social requirements
2015-09-30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提升教师服务能力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2524)
李军玲(1965-),女,天津市人,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从事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招生就业及教学工作。
G718.5
A
1673-582X(2015)12-0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