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茹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使得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及群体差异比较明显,与此同时,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作为普通公民,应当在一国范围之内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公众对均等公共服务的渴求更突出。要推动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资金是基础,而财政实力的均等化也成为必须。要逐步缩小我国各地财力上的地区差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成为重要手段。
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是为了实现财政实力均等化,提升财力不足地区财政支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自1995年起,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就建立起来,时至今日,这一制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运行上也日趋规范、完善,进一步缩小了我国不同地区之间财力上的差距,满足了不同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获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现阶段,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体制性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付及专项转移支付三项内容。近年来,中央政府财力加大了对地方财力的支持,而地方之间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比例也逐步上升,地方之间财力的差距日益缩小,财政转移支付的效果日益显现。
首先,在立法方面,我国关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立法比较欠缺,现有的立法多数是规范性文件。立法的效力层级较低,对相关主体具体的权利义务也缺乏明确的规定,立法的滞后性也比较明显,并不能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顺利运行提供明确全面的法律依据。
其次,财政转移支付具体法律问题规定不明。在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中,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转移支付的目标及方向、主体以及各主体的权利义务、相关的监督机制及问责机制等,现行法律都没有明确作出规定。这就使得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无法依照法律的规定来进行,也使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无法顺利实现。
再次,财政转移支付救济机制的缺失。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任何制度的运行都要在法治的轨道之内,而为各项权利提供完善的救济渠道,才能真正保障权利的实现。财政转移支付运作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在参与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矛盾、争议,如何解决这些争议成为摆在面前的问题,仅仅依靠强硬的行政手段显然是不够的,权利救济机制欠缺的弊端因此显现。
最后,监督制约机制的欠缺。财政转移支付涉及到资金的分配与转移,可能会出现各种腐败及其他违法行为,监督制约机制因此成为保障制度运行,避免出现暗箱操作,损害国家利益及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是立法层级较低,对监督主体的要求和约束不够,监督作用发挥有限;另一方面则是监督制约机制的单一,缺乏外部监督力量的介入,影响了监督的效果。
首先,应该在一国之根本大法宪法之中明确规定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这一点在国外部分国家也有所体现,值得我国借鉴。通过宪法的规定,为这一制度正名,使之得以在宪法的框架下丰富完善。此外,要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的法律位阶,需要制定一部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法》,以专项立法的形式对这一制度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增强其可操作性,使这一制度也能够在法治的轨道内运行,帮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如果在财产转移支付过程中出现了矛盾和争议,就有必要通过救济机制的运行来解决争议,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都能得以实现,确保财政转移支付不应争议的出现而搁置,最终影响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结合我国实际,可以在我国允许省级政府通过声明异议制度来实现权利救济。省级政府在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各个环节出现异议时,可以通过向财政支付委员会提出声明异议的方式来进行权利救济,从而保证财政转移支付本身的公平公正的,是真正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监督机制,需要拓宽监督主体的范围,既要有权力机关的监督,也要有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还应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力量也应参与到监督之中。不同的监督主体基于共同的目的,完成监督的职责,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违规违法的风险降低,也能够对各级政府形成规范与约束,使这一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必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对资金的管理负责,从而帮助实现财政转移制度制度的顺利、高效运转。
[1]孙健夫.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实践进展与理论思考[J].理论,2012(1).
[2]冯梅.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财税纵横,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