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茌平县法治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5-02-06 22:01姜平平
法制博览 2015年27期

李 敏 姜平平

中共茌平县委党校,山东 茌平25210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对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深远的影响。本课题结合茌平县法治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对应解决对策,对于下一步推进茌平县的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茌平县法治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创新载体,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茌平县把依法治县作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加强依法治县进程,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用“法治”为发展护航,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1.组建起“法律宣讲团”,深入推进法律进企业、进校园、进乡镇等普法活动;积极开展“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推动企业的依法管理,依法经营;2.全县各中小学开展编演普法宣传小话剧活动;3.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月活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活动,通过以案说法、观看普法影像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群众参与法治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将法治文化、法治观念和信仰传输给群众,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二)因地制宜,打造法治文化精品

茌平县结合实际,打造出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法治特色、茌平特点”的法治文化精品。1.充分利用剪纸、书法、文艺演出等形式进行法制宣传,编写法治春联、编发法治短信,开展《乡村文明季风》演出等文化活动,及时表彰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普法学法用法典型;2.进行特色普法教育,自编教材生动普法,以案解释教材,请专业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建设法制画廊,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建设牢固阵地,促进法治文化传播

茌平县一方面稳固原有的法治文化阵地,另一方面拓展新的阵地。1.文化阵地由点到面,全县14个乡镇、街道全部有法治文化阵地,732个行政村均做到了普法学校、法律书屋、法制宣传橱窗全覆盖;2.各完全小学都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宣传长廊,如实验幼儿园的法制画廊,实验小学、振兴小学的二十四孝画廊,胡屯陶桥小学的文化长廊,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心灵陶冶;3.建立法制宣传教育基地、高标准法治文化示范基地、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此外,茌平县还利用新媒体,拓展新宣传阵地,形成了广播、电视、报纸、微信、LED等多种媒体共同宣传法治文化的局面。

(四)培养人才,提高法治文化建设队伍素质

茌平县组建了法制宣讲队伍、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法律顾问队伍。为了提高队伍的素质,邀请聊城大学法学院教授、市法制办、县法院的专家,集中执法部门人员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进行专题学习,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执法水平。

二、当前茌平县法治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当前茌平县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不够重视。法治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有待提高对法治文化的认识。同时,提升茌平依法治县的根本途径就是法治文化建设,还有某些单位思想认识不足,没有引起重视不够。

2.不够深入。虽然我县积极拓展了一些法治文化载体,但还存在宣传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治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3.力量单薄。各部门、各单位还没有真正把法治文化建设融入到机关文化中来,仅靠县普法办来完成此项工作是远远不足的。对法治文化建设队伍的培植也还不够,缺乏人员储备和力量整合。

4.理论不够。继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需要理论研究上的支撑,目前茌平县对法治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有些落后,法治文化建设成果在转化、推广上也不够。

(二)影响因素

1.法治文化建设缺乏基础。虽然基层有着源远流长的法律文化,作为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礼法思想对好多人还有很大的影响,有些人心中还根深蒂固存在封建“人治”的观念。儒家的礼法思想蕴涵的是人治理念,无法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建设基础。现代基层法治文化建设中还未在基层形成于法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法治文化基础。

2.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以和为贵”,重关系、讲人情的传统和习俗几乎渗透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以情压法”、“以情代法”的现象,遇到诉讼案件,大家想到的不是首先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是托各种熟人找关系。所以必须引导人们重新选择适合的进行法律价值目标,祛除重情轻法的文化传统,培养民众的法治精神和对法治的信仰,逐步实现社法治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

3.经济方面的制约。物质生活的条件和经济活动的发展程度对法治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制约很大。农村地方的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导致乡镇文化的缺乏。同时,我县发展中经济与社会矛盾凸显,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要想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条件相对弱一些。

三、当前加强我县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培养法治精神,加强法治理念教育

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比较新,没有经验借鉴,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最终提高所有民众的法治文化素质。

首先,要有发展的理念教育。在建设法治型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领域,加大依法行政和办事的工作力度,推动法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对普通民众进行以法治理念为中心的法制教育,培养形成法律信仰。在司法权力机关等部门公职人员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他们头脑中形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实践;必须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落实到司法权力机关和监督部门,让依法办事、依法执政、依法治理的落实到社会各个层面,推进建设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让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统一起来,让大家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解放大家的思想,不断丰富和探索发展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并在法治理念的指导下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第三,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当出现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时知道法治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把满足民众需求和服务基层民众作为宗旨,深入实际工作生活,及时发现普通民众的思想和愿望,努力做到用法治文化去感染人和以法治精神塑造人,培养民众高度的法治文化自信和自觉,最终实现提高全社会人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

最后,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提高人民法律素质。除了要发挥好党委和政府在法治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还要依靠社会的力量来推进法治建设。现在公民的法律素质与法治文化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必须进一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用社会法治理念作为引导,创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努力在人们头脑中和日常行为中形成法治观念、法治精神、法治意识,在全县形成法治风尚和法治信仰。

(二)培树先进典型,加强挖掘和培养法治文化建设骨干力量

做好基层法治文化建设,重点要有优秀的法治文化人才。目前基层每年都有不少大学生加入到公务员队伍中来,这为基层培养法治文化建设骨干提供了有利条件,地方大学生文化水平高、领悟能力强、思维方式活,只要注意留心选拔和培养,很快就能够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法治文化建设骨干队伍。同时,每个单位也可以根据本单位每个人的特点、兴趣和爱好,成立专门的兴趣小组,分门别类,注重培养,因材施教,以点带面,拉动基层法治文化活动的开展。当然,在培养法治文化建设骨干过程中,原则上应以干部作为重点,避免人才流失的现象。同时各部门、各单位还要把法治文化建设融入到机关文化中来,协同合作,发挥自身法治宣传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三)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加强法治文化宣传教育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表现形式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利用各种新型媒介平台,比如公益广告、手机短信和微信、普法网站等,运用法制动漫、文艺节目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度。要在全县加强宪法宣传教育,让大家都知道宪法,并在全县形成学法守法遵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相信法律并自觉运用法律,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还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让普通老百姓慢慢地逐步接受先进的法治文化,使民众的生活潜移默化中受法治文化地影响,最终改变民众办事的方式。

(四)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推进实现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

通过严格执法和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度,逐步培养实现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文化。要建立一个满足法治要求的和谐社会和谐县,就必须保证实现公正执法和司法。在实践培育法治文化过程中,必须抓紧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和建立公平正义、法律至上的法治文化价值体系。同时通过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公信力,并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为茌平县的法治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法治文化建设的实现需要循序渐进,应当立足于茌平县的实际,注重司法实践的重要作用,着眼于全县深层结构和秩序的调整和维护,逐步将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落实为依法治县的措施,充分落实并健全法制,使依法办事在全县蔚然成风,真正实现依法治县。

[1]张文显.克思主义法理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12.

[3]刘永祥.“五五”普法中农民法律意识的审视与培育[J].中国司法,2006.5.

[4]朱秋国.“五五”普法中做好农村普法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司法,2005.11.

[5]殷志云.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