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2015-02-06 20:21黎永红
社会科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恩格斯生产力

黎永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体现市场经济的资本、资源、利润、市场、政府、社会等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的基本要求。政府治理的目标是通过有效地政府治理和可控的资本运行来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法治型、服务型政府与市场经济相匹配,以最小的治理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如何使资本与市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这是学界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试图通过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辩证批判分析,解释全球化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资本载体及其内在本质的要求和运转的规律。

一、资本时代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人类社会大体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大约从公元1500年开始的十六世纪,人类逐步进入由资本生产方式开辟和引导的新的历史文明阶段,马克思将其概括为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也可以称为资本文明的阶段或时期。资本文明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由其开辟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等是任何国家都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现在的世界又已经进入全球化与现代化结合的资本时代,我们姑且称之为资本全球化的历史阶段。一切国家都要进入资本文明开辟的现代化历史,当然各个国家和民族进入这个历史时代的时间、方式和路径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导言里就曾经历数资本主义发展的英国、法国和德国模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客观的规律,从时间上说,人类大约有500 多年的资本发展历史,从空间上说,有从欧美主要国家向欧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国拓展的历史。马克思在其主要著作中,如《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不仅分析了作为生产关系的资本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而且肯定了资本在历史时代中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分析深刻地蕴含了辩证思维的鲜明特质,一方面充分肯定资本文明历史时代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肯定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非常革命的作用”。另外,又深刻揭示了资本时代历史终结的历史大势,科学地论证和发现了可以代替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新社会的目标远景。这里的关键环节就是:资本本质的双重性的交织,首先资本文明是人类迄今为止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生产方式的本质,但同时资本本身又表现出贪婪、虚伪、严酷、血腥和掠夺的严重社会弊端。马克思深刻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渗透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认同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圣西门、欧文等天才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露,但不同意他们唯心主义的天才史观的揭示和解读。概言之,资本内在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其历史发展效应的双重性。这一点直至今天仍然有效和适用。

在当今资本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重温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时代对资本的历史批判,正确理解资本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事关中国命运。

(一)资本的本性是价值和价值增殖,这在客观上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动力

资本对利润的追逐本性决定了资本力图无限制地发展生产力。马克思高度称赞资产阶级取得的巨大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资本的诞生意味着新的生产关系取代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取得的成就超过了以往世代的总和。“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页。一方面,资本对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出要求,“要用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来代替以前的、从资本的观点来看是原始的生产方式”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页。,即消灭直接的、不进入交换的使用价值的生产方式。而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创造一个不断扩大的流通范围,不管是直接扩大这个范围,还是在这个范围内把更多的地点创造为生产地点”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页。。因此,马克思说:“资本的必然趋势是:(1)不断扩大流通范围;(2)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进行的生产”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页。。另一方面,资本要求创造相对剩余价值,即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来生产剩余价值,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出的要求更高,“要求生产出新的消费;要求在流通内部扩大消费范围,就象以前[在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时]扩大生产范围一样”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页。。从绝对剩余价值的创造发展到相对剩余价值的创造,与此相对应,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在流通领域内部扩大消费范围,刺激消费,实现剩余价值的扩大再生产。刺激消费、制造新的需要成为发展生产力的又一手段。“第一,要求在量上扩大现有的消费量;第二,要求把现有的消费推广到更大的范围来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页。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下,必要劳动量同剩余劳动量相比有不断缩小的趋势,因而在生产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及其相对应的必要劳动就会游离出来,“必须为游离出来的资本和劳动创造出一个在质上不同的新的生产部门,这个生产部门会满足并引起新的需要”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389、389、389页。。为了制造新的需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这同样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一个条件”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389、389、389页。。因此,为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必须进行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一是生产出具备新的使用价值属性的产品,二是生产出具有尽可能丰富属性和联系的人这一社会产品,这两者就成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新条件。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这一新的条件为资本推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目的不再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是交换价值的生产。由于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交换价值的增长,作为创造交换价值的抽象劳动的积累就必须通过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降低必须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这样,生产效率的提高就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逻辑。因此,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新工具的发明使用也就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逻辑必然性。于是,资本在增殖的同时也使人类赢得了对于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一切文明成果。

(二)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历史性地开拓和更新了财富积累和价值增值的渠道和方式

由于不断追求交换价值的增殖,资本就一定要通过种种手段尽可能开发新使用价值的领域,因而资本“就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普遍地交换各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品和各种不同国家的产品;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以新的使用价值;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如原有物体作为原料等等的新的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同样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389、389、389页。。在资本增殖的驱使下,新兴的使用价值领域不断得以开拓,这样就为马克思所说的“未来人类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使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对“人的依赖关系”,获得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这就为个人全面发展自由个性创造了条件。只有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的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使人摆脱贫困状态,并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和发展自由个性。与此同时,资本增殖所引发的丰富的使用价值也会诱导消费者产生畸形病态的非理性欲望,导致感性需要的异化形态。对此应提高警惕,在异化需要、虚假消费刺激下的表面经济繁荣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危机。人的劳动创造了资本这种财富,反过来资本这种财富却统治了人,使人成为奴隶,人把财富的代表资本奉为神,从而向它顶礼膜拜。人们打倒了天上的神,却建立了地上的神——金钱拜物教。

(三)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和开拓市场的力量,它“到处安家落户”,大大地提高了资本时代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和社会性程度

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在开发新产品及其新使用价值的同时也生产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这一社会产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389、389、389页。。生产具有高度文明的人也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条件之一。高度社会化的、具有多方面享受欲望及其满足欲望能力的人为资本增殖提供了廉价的、丰富的、可靠的劳动力储备大军。从客观现实来看,人为资本准备了劳动力条件,资本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资本对新技术革命的推动是人的社会化的强大动力,为个体社会化程度的提升提供了技术的支撑,这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想象的。当代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个体的社会化程度提升到了全球范围,以至于任何个体都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结点。地球村村民的任何发明、创见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即时变成人类共享的资源,尽管这是以资本增殖的方式来实现的异化的共享,仍然为人类发展所需要。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把人们从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中解放出来,为人们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自由,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物质基础。“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歌般的关系都破坏了。”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6、276页。资产阶级撕下了家庭关系上罩着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它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资本雇佣的劳动源源不断创造产品,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世界,资本源源不断地实现增殖。“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6、276页。“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6、276页。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都和世界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借助于资本的力量,资本主义长驱直入非欧民族,把整个非欧民族卷入到资本的运作中去,结束了各个民族孤立发展的历史,从而开创了真正的世界史。可见,资本破坏过去的一切生产关系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的要素、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推动高度社会化的个体生活,彰显出了资本伟大的文明作用。

资本的文明作用不可能在无矛盾、冲突、对抗、痛苦和牺牲的条件下顺利地得以实现,这是对资本作用的辩证认识。“但是,决不能因为资本把每一个这样的界限都当作限制,因而在观念上超越它,所以就得出结论说,资本已在实际上克服了它……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9、395页。资本在观念上企图超越所受到的限制并不等同于在实际上被超越,资本企图超越所受到的限制这种观念意识不能作为判断资本历史作用的根据,相反这种观念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资本内在的矛盾中去解释,因为资本的使命与其所受到的限制是内在于资本自身的矛盾,矛盾不断地被克服,但又不断地产生,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终于发现资本本身就是阻碍其追逐利润的最大障碍。在马克思看来,作为活生生的矛盾,资本的矛盾本性同时规定了它积极的本质和消极的片面性。李嘉图仅仅看到资本的积极本质和普遍趋势,强调生产和供应,忽视消费和需求,把生产和资本的自行增殖看成是同一的,资本可以突破消费限制,实现增殖。而西斯蒙第则片面地强调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局限性,强调消费和需求,忽视生产和供应,为解除资本受到的消费限制,必须通过法律、习惯从外部给生产设置限制。马克思批评李嘉图把资本的生产与价值的实现看成一回事,也批评西斯蒙第企图从外部设置对资本生产的限制来消除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的做法,认为此举是徒劳无功的,认为他们都缺乏对待资本的正确理性态度,都没有深刻把握到资本本身的本质矛盾,这种矛盾既包含着资本无限发展的内在契机,也隐藏着资本毁灭性创造的潜在危险。

二、资本的内在局限和限制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会产生一种自我否定的超越逻辑的感性力量。《资本论》的辩证法有力地揭示出了这种感性力量,指出辩证理性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其否定的理解,但是又不因为其趋于灭亡的必然性而忽视其现实的合理性。据此,应该把资本本身的既成形态也看成是暂时的过渡的东西,它不断地批判自己,期待后继者通过扬弃它来超越它。“资本并不像经济学家们认为的那样,是生产力发展的绝对形式,资本既不是生产力发展的绝对形式,也不是与生产力发展绝对一致的财富形式。”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9、395页。资本本身“只有在生产力需要外部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同时又表现为对生产力的控制的时候,才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条件”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6、400、404、403、403、404页。。也就是说,只有当生产力在利润的刺激下,同时生产力发展又为利润这唯一的因素所控制的时候,资本才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可见,资本不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绝对形式,仅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是存在界限的,超越资本逻辑、否定资本自身的感性力量就源自资本自身的界限中。

(一)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

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指的是工人工资增长是有上限的,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就是产业人口的工资。等价交换成了商品流通的基本法则,劳动力和其他一切商品都被卷入市场。这在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生产和家长制农业手工业生产中是不可能的,商品流通和交换的范围狭窄,尤其是奴隶根本不被视为与奴隶主平等的交换者,而是奴隶主的财产。在工业革命中,“雇佣工人和奴隶不一样,他本身是独立的流通中心,是交换者,是创造交换价值和通过交换来使交换价值保存下去的人”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6、400、404、403、403、404页。。因此,与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比较,资本这种现代经济制度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对剩余劳动成果的占有不再是建立在人与人的政治等级压迫的基础之上,而是在市场平等交换原则的基础之上。然而,资本本性是追逐利润,希望用最少的可变资本换来最多的利润,而可变资本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工人必须在必要劳动时间内把相当于工资的那部分价值创造出来。所以,必要劳动时间是活劳动能力交换价值的底线。“资本迫使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来做剩余劳动。只有这样,资本才能增殖自己的价值,创造出剩余价值。”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6、400、404、403、403、404页。当然,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供养和延续劳动力所花费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价值是相对应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这个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增长受到限制,即工资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工资被降低,另一方面供养和延续劳动力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价值有增无减,于是活劳动中必要劳动就与其交换价值发生严重背离。必要劳动成为资本难以逾越的一道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不断降低意味着劳动力这个商品的交换价值即工资的增长是有上限的。这不是由资本家的奸诈与否决定的,而是由为资本生产必须有的效率原则所规定的。“任何商品的利润的存在本身,必须先有一种超过生产这种商品的工人的需求范围的需求”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6、400、404、403、403、404页。,资本家严格控制本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以降低成本,但同时又希望员工在本企业之外成为在市场上拥有足够购买力的消费者以购买他们的产品。“关于自己的工人,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关系不是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关系,并希望尽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费,即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资。每一个资本家自然希望其他资本家的工人成为自己的商品的尽可能大的消费者。”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6、400、404、403、403、404页。所以,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客观上要求控制工人的工资,同时主观上又希望工人有足够的购买力来消费商品。控制工资与增加购买力这一悖论使资本陷入尴尬的境地,其最终结果是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二)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表明生产力发展和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是否具有持续性取决于剩余价值的实现。剩余价值无法实现,生产力和剩余劳动就无法持续。由于生产率提升,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创造的财富必然增大,但财富只代表潜在的价值形式,要转化为价值获得资本的形态必须通过交换来实现。但是,这在资本逻辑中是受到限制的。原因在于如果产品不能卖出,即不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这种无利可图的剩余劳动就一定被限制。剩余价值的实现就成为剩余劳动的核心问题。如果剩余价值实现不了,剩余劳动就失去意义,这样的剩余劳动就必定被资本限制。“资本把剩余劳动作为必要劳动的条件,把剩余价值作为对象化劳动及价值本身的界限”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6、400、404、403、403、404页。,“资本按照自己的本性来说,会为劳动和价值的创造确立界限,这种界限是和资本要无限度地扩大劳动和价值创造的趋势相矛盾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396、383页。。剩余劳动在资本鞭策下加快生产步伐,目的是为了使生产和流通的环节不中断,以维系资本生命,却加速了“产能过剩”时代的到来。产能过剩不是工人生活真正不需要这些产品而显得过剩,而是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显得多余。资本为了消化剩余产能,必须限制剩余劳动。“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即使是开发新的国外市场挽救危机,也仅是延迟危机爆发时间,并不能阻止危机爆发,反而造成经济危机全球化。解决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破坏剩余劳动的果实,人为减少供应市场的产品,以维持资本的利润。因而,企业关门破产倒闭就成为必然的社会现象。在资本运动中,每一次生产力的发展,一定预示了此后对这种生产力破环的趋向。经济领域频现的“产能过剩”其实就是凝聚在该产业中的剩余劳动无法转化为剩余价值,这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前兆。因此,这些“过剩”产能必须被消灭,才能重启市场。目前由生产过剩所引发的危机仍旧是现实的社会现象。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出于其意识形态立场否认危机的历史必然性。只要生产依旧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就始终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物质生产来看待,生产和资本的自行增殖并不具有同一性。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证明其交换价值是价值。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和矛盾的。任何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都不可避免地要包含上述分离和矛盾。在由生产过剩引发的普遍危机,如金融领域的危机,其最终根源决不仅仅存在于信贷制度中,而是存在于以资本为基础的整个生产制度中③孙伯鍨:《当代视域中的马克思经济哲学——〈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学术月刊》1999年第9期。。对此需要警惕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三)货币是生产的界限

货币是生产的界限表明商品的生产受到货币的限制。扩大再生产能否进行取决于商品能否转换为货币。“向货币的转化,交换价值本身,是生产的界限;换句话说,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或以交换为基础的价值是生产的界限。”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396、383页。货币是商品交换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通过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的结算才能展开,当生产的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即资金链断裂,生产就会停止。在产业资本循环中,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都有三种形式的产业资本执行相应的职能,对应三个过程:所使用资本的价值保存过程、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这三个过程是彼此独立并存的,虽然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而且每个过程都是另一个过程的前提。”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396、383页。资本循环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即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时间上前后继起,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生产和流通阶段都必须通过货币的支付才能进行下去,如果任一环节的货币支付出现问题,资本循环受阻,整个生产就会出现问题,甚至爆发金融危机。于是,为了重新启动生产过程,拯救实体经济,现代国家就必须执行经济功能,降低银行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的流动性,银行人为地超发纸币,市场上供应的货币量超出需要,以盘活资金链,这就必然引向货币金本位制的终结,每单位的货币价值不再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出现通货膨胀。然而,这种对货币界限的突破,每一次都会带来新型危机。超发货币引发的金融危机最后必定会殃及实体经济。因此,货币是生产的界限,为生产划定底线:生产超出了货币支付能力,货币无法为生产提供足够的支付,这个时候破坏的不仅是生产,正是货币本身,因为本身断裂,不能实现增殖,生命终止。

(四)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生产的界限

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生产的界限表明自然对资本的增殖是规定了界限的,即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交换价值增殖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现实的财富要进入生产领域转为生产的对象,必须采取一定的、与自身不同的形式,即不是绝对和自身同一的形式。作为物质财富的表现形态,资本在投入生产之前必须与各种使用价值形式的商品相交换。真正的财富来源于自然界和劳动力,并与真正的人的需求实现联系在一起。可是,价值却被当作财富的异化形式,财富的生产不再是满足于真正的人的需求而是满足于交换价值的增殖①[美]约翰·贝米拉·福斯特、布莱特·克拉克:《财富的悖论:资本主义与生态破坏》,张永红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2期。。交换价值是财富创造的界限。交换价值的增殖又是受到创造财富所需要的原材料限制的,不可能无限增殖。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交换价值才是使用价值生产的目的。建立在以资本为基础的财富生产逐渐远离先前使用价值生产的目标,过于关注交换价值,甚至与使用价值无关,比如网上虚拟产品的交易注重的是该产品的交换价值而非使用价值。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不断放大交换价值的效应,虚拟市场的交易量迅速增大,创造的财富数字泡沫简直令人难以想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前房地产市场虚拟的金融产品的价值远超过房地产本身的价值。创造一种新型的财富,竟然完全是为了交换价值的增殖,不管使用价值如何。尽管不断的技术革命可以扩展新的交换价值的增长空间,全球IT 产业的兴起开辟了新的消费需要所构成的市场空间,但是交换价值的增殖是有上限的。任何新的消费空间的开拓一定更多地更大范围地透支自然界的能源、资源,同时破坏环境和毁坏生态。每一次新的交换价值增长空间的突破都是对资源的掠夺,逐渐逼近资源红线。所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都存在不可以突破的生态红线。生态红线是指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是为保证一定生态环境质量所必须坚持的最低或最后的防护界限,即生态底线。生态红线本质上是对资源消耗确定一定的可以接受的最低数量规定,即是生态规模的确定。产业的发展要与一定的生态规模相适应,也即是说一定的生态规模构成了对于产业发展的限制。IT 产业的生产要消耗一定的原材料,而且是自然界中稀有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比如硅、稀土、石墨、铟、钯、钴和锂等稀有金属。这些资源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自然禀赋就是该产业产品交换价值增殖的界限。自然界对资本增殖是规定了界限的,资本的增殖伴随资源枯竭风险。

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每一次重大的调整和完善都会逼近并触及到它自身的边界,并从中生长出否定自己的力量②王德峰:《马克思哲学解读当代人类经济生活中的资本逻辑》,《文汇报》2014年03 月19 日。。因而,马克思从资本自己给自己设定了发展的历史界限,得出了资本自我否定的结论。资本不可能突破这个历史界限,因而必然要被取代③侯惠勤:《科学的经典真理的旗帜——读〈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2期。。

三、资本双重性的利用、限制和超越

资本的文明作用和资本的局限构成资本的双重性。通过资本的利用、限制来超越资本的双重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生产方式的本质要求。这种新生产方式的本质内涵就是鼓励资本扫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同时依法治国,使资本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保证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不断汲取和改造资本文明的历史成果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吸取资本文明成果是落后的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另一个著名的论断:“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是当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论基础。从革命战争到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转换必然使我们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看法要发生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但资本主义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与社会主义进行激烈的斗争,同时也在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和方面、经济社会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作了较大的自我调节、改善和改良,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而使其生产力还能在生产关系容纳的范围内继续向前发展。生存和发展是人类永恒的时代主题。在不同的时代和同一时代的不同阶段,不同国家求生存谋发展的不同方式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国情特征。20世纪至今的全球化时代以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理念及其实践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发展战略。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也要谋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社会革命转向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一方面要对自身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另一方面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从思想制度文化各个方面学习,汲取资本文明的伟大成果。纵观人类文明历史,对于欧亚大陆为什么产生出人类最先进、最持久的文明,著名人类学家弗朗兹·博亚兹解释说,“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①[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从民族史向世界史发展、从地区史向全球史发展的历史。在西方文明东渐的过程中,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切断了与外界的交流,直至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被迫向西方学习、探索现代化的艰难曲折历程。反观日本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并没有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而是主动调整积极适应,明治维新后全面学习西方文明,成功地走上了现代化发展之路。中日两国在近代迥然不同的命运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向先进的民族国家学习,相互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汲取人类文明的最新成就,这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经途径。可持续发展实现的不仅是地球人类的代际发展,而且是地球村的区际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合作共赢,中国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已发展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中美合作也要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理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全球各个民族国家都享有发展的基本权利,各国之间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注定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二)加强国家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为限制和超越资本本质局限开辟新的自然和社会和谐环境提供制度保证

资本无限扩张的趋势希望让自然为其提供不断扩张所需的生态空间。然而,正是由于资本获利的本性导致对自然空间的开发带有掠夺和占有的性质,因而资本在造成生态危机的同时,也失去了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对此,必须深刻认识到资本反生态的本质。资本逻辑遵循两大原则:一是资本的效用原则,该原则决定了资本必然在有用性的意义上看待和理解自然界,把自然看作纯粹是经济价值的载体,无视自然本身具有超越经济价值的生态价值,致使自然成为资本追逐利润的工具价值载体,经济价值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生态价值则是满足非人类的自然物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两者统一在一起则是满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要;二是资本的增殖原则,该原则决定了永无止境追逐利润的资本对自然界的利用和破坏也是永无止境的②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追求利润、追求无限增长是资本主义的本性,而关键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一要务是利润的增长,也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的经济增长”,而“急如星火地追求增长一般地说总是意味着迅速消耗能源和原材料,总是意味着与此同时把越来越多的弃物堆积到环境之中,从而也总是意味着环境退化的日益加剧”③J.B.Foster,“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Monthly Review,Vol.53,No.5,2001.pp.2-3.。即使是采取集约式生产方式利用自然物,资本最终目的仍是追逐利润,而且愈来愈造成对自然更深程度、更大范围和更快速度的破坏。在资本追逐利润原则的支配下,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真正的、自然的、普遍的需要,而是为了交换价值的增殖,为了追逐利润。在这种无止境地掠夺和占有自然的功利性态度主宰下的行为决定了资本不可能真正地开拓人类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空间,而是破坏自然,造成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新陈代谢断裂,使自然与人相对立。我们要高度警惕资本在自然环境领域中扮演的角色,通过法律、制度、政策限制其负面效应。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资本藩篱下的社会提供公平、正义和公正的环境

资本的界限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引发经济危机、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问题,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市场经济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从自由平等的交换原则而言,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依靠法治保障自由平等公正是法治经济的基本要求。市场是资本运行的载体,规范的市场及其良好的投资环境必须通过法治来维护,以保证资本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规范其发展的方向,确保其在合理的区间内发挥应有的作用①汪斌锋:《超越资本现代性——兼与郗戈先生商榷》,《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4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底线不容资本践踏。司法公平、教育公平、医疗公平、养老公平、生态公平是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司法公平事关国家利益,医疗公平事关患者生命,教育公平事关民族利益,养老公平事关公民在年老时免于贫困的基本权利,生态公平事关我们每个人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人们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权利的信仰和追求正是源于平等权利的思想传统②[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494页。。法律对进入社会基本公平领域的资本要严格限制,甚至禁止。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不是资本无止境的增殖,而是全体社会成员民生福祉的普遍增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动态平衡与和谐的状态。通过法治的治理途径,既限制资本造成贫富分化的趋势,又引导人们积极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保持资本的张力,为资本冲击下的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恩格斯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抉择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