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辛 周秋立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尺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理想信念提供了一个科学价值定位,在理论渗透中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在道德渗透中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选择,在价值渗透中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取向。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品格塑造的必然要求。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的心理不断完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同时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是否正确,不仅影响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成长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国际方面看,随着西方反动文化思潮以及多元文化从思想上不断侵袭,西方的一些价值观逐渐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以学生最为显著。从国内方面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高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科学的思想理论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来指导大学生思想的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培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实践活动“三下乡”等,虽然这些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并不断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校教育环境的渗透影响;高校大学生自我意识不足;高校教学方式的枯燥单一等,因此如何理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是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水平。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主要由相关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直接构成,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大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因此高校要针对具体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全面的检测评定,同时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规划工作指导、督促和检查。高校要根据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在岗培训、定期学习及学习计划等,通过培训和学习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改善教育工作态度,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姆林斯基说过:“自我教育乃是教育的真谛和核心。”它要求必须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重视并引导他们自觉地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肩负着主要责任,也为未来社会人才的流入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为此高校应该广泛开展不同方式的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意识,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要鼓励大学生多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思想文化、道德观点、伦理观念,这样大学生才能够从具体事件中联系自身、社会的实际情况,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层次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为了增强高校大学生应对不同环境时的挑战力,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优化。首先,高校要以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具有学校个性特色的大学精神。让大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吸取学校的人文精神,接受美的熏陶,从而达到价值引导和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其次,高校要从全局出发,运用法律手段,互联网技术等,对网络信息进行长效管理,确保校园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不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总之,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符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目标。就高校来讲,对大学生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三个倡导”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并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和举措,使大学生真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徐春燕.全球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论坛,2004(3).
[2]范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
[3]刘艳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