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51054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对党的十八大关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法治”被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注重法治文化的培育程度。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法治文化是我国法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应高度认识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准确把握高校法治文化的内涵,着力培养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个群体的法治意识,提高高校法治化的水平,促使师生以“文化”的自觉性践行法治精神。本文试从“三种形态”、“三个群体”和“三项建设”等方面,论述高校法治文化的培育。
法治指的是法律的统治。法治主要是讲两种层面的意思:一是形式法治观,二是实质法治观。形式法治观是从法律的形式出发,指法治的实现需要依托一定的立法、司法、执法等体系形式。而实质法治观是从法律精神的本质出发,主要强调“法律至上”、“保障权利”、“制约权力”等价值与原则。①法治的实现依托构建国家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法律制度体系是实现法治的基础条件。然而,反过来讲,法治又不单是构建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一种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因此,只有人们从内心上认识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尊重权利,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实质法治观,人们才能把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提出,法治文化是由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成果(法治精神、价值、理念、思想、意识等)、制度文明成果(法律、法规制度,法律运作机制等)以及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等行为方式,共同组成建立的一种文化现象与法治状态。②由此可见,法治文化内涵包括精神、制度、行为方式三个层面。
高校法治文化的是以法治建设为基础和前提展开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法治文化在校园特定区域的展现与表达。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相对范围较小,是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之间在学校特定区域内形成的法治规范、法治意识以及法治行为等。③
高校法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高校在精神层面的法治价值追求:主要是指学校领导管理人员与师生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秉承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等。二是制度层面的高校法治制度规范:主要是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校风校纪、规范要求等均能够体现法治理念与精神。三是实践层面的高校法治主体行为方式:主要是指在法治理念和精神指引下,高校法治行为主体依法治校、依法执教、遵纪守法等状态。④
高校法治文化具有校园文化和社会法治文化的“双重性”。⑤这就要求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目标以校园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为标准。这样,高校在法治文化建设中需要对法治文化的内涵进行高度把握和理解,着力增强和提高学校管理者、老师和学生自身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切实提高管理者依法治校的水平和师生的法治观念,形成遵法、守法、依法、用法的规范行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教育阶段。这不仅是量的飞跃,更是质的飞跃。高校应如何依法治校,对学校进行科学管理,全面提升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值得高校管理者深思的课题。
法治文化建设是高校实现法治化治理的保障和基础,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学校规章制度及法规为学校的法制化建设提供指导性规范,学校的法治化管理离不开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教育法规等规范,因此教育法规及学校章程是实现学校管理法治化的基础。其次,学校在法制化建设中需要有法制化思维的引领与指导,因此高校管理者的法治化思维对实现学校法治化管理具有根本性保障作用。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培育和弘扬高校法治精神,树立法律至上权威,遵法守法,创新法治思维,巧妙运用法治方式展开学校法制化管理、服务以及教育教学活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法治素质的提高,是造就学生法治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高校教师学术不端、学术腐败、权学交易、贪赃枉法等“知法犯法”的情况,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和其他社会群体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法治观念,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权利、义务与职责,促使广大教职员工依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等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们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表率,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合格法治人才的重任。
大学生作为祖国青年群体的佼佼者,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生自身的法律素质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开展依法治国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对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法治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建设和维护和谐社会的基础。大学生的心智日渐成熟,世界观与价值观逐渐成型。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有助于大学生以正当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助于预防学生由于缺乏法治观念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只有做到知法、懂法、尊法、守法,才能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
法治文化建设是系统性、长期性以及复杂性并存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法治文化的培育应该从传统化、单一化逐渐向有形化、多元化的方式转变。
首先,确立法治信仰。四中全会《决定》中把法律摆在了一个突出重要的位置,要求全体人民都崇尚、遵守和捍卫法律,维护法治尊严。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也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⑥为了避免法律法规成为“摆设”,应培育高校师生对法律的崇尚和敬仰,让他们真正树立法治信仰,从而发自内心地尊法、守法。
其次,增强法治意识。一个人的法律意识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活动。权利与义务从来都是相对的,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就必须要承担一定的任务,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都应该意识到自身作为公民所享有的法律权利和承担的法律义务。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增强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真正做到“有责任有担当”。
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的关键就是制度文化。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程度逐渐深入,各高校也在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在高校改革中制度创新与建设工作更为重要和紧迫。这样,高校应当从当前国家相关高等教育法规出发,不断制定和出台高校法规规章制度,依法展开学校管理和制度法治建设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表明各高校应该按照法律规范制定学校管理章程并依法实施管理。⑦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仅有完善的章程、校纪校规等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对其的执行。为提升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高校应设计一套提升规章制度执行力的考核方案,并明确各个部门和各个责任人的职责,进行公开监督,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力的执行。
首先,借助法律专业课宣传和促进法治教育,利用高校设立必须或选修的法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等,在教师传授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更深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法治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法治行为能力。其次,探索法治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和方法的灵活化。法治教育除了课堂理论讲授以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开展如模拟法庭、法律演讲比赛、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漫画比赛、法治微电影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主动了解法律法规,接受和认同法治教育。再次,创新法治文化宣传的形式和载体,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网络、广播、电视、校报等阵地的作用,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大力宣传校园法治文化。
综上所述,高校应当把法治文化渗透并融入到学校管理中去,努力使把法治制度打造成一种柔性文化。⑧在校园内化成为一种校园风貌,引导师生自觉遵守并从中受益,真正做到将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注 释]
①刘作翔.法治文化的几个理论问题[J].法学论坛,2012(1).
②李林.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③赵任凭.论高等学校法治文化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09(12).
④李笑囡,曲玉萍.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4(6).
⑤杨双.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3).
⑥[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⑦符琼霖.对教育部首批核准的六所大学章程分析与建议[J].高校教育管理,2015(1).
⑧周雄文,姚曙明.论我国高校的管理特色及其法治化建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1]刘作翔.法治文化的几个理论问题[J].法学论坛,2012(1).
[2]李林.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赵任凭.论高等学校法治文化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09(12).
[4]李笑囡,曲玉萍.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4(6).
[5]杨双.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3).
[6][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7]符琼霖.对教育部首批核准的六所大学章程分析与建议[J].高校教育管理,2015(1).
[8]周雄文,姚曙明.论我国高校的管理特色及其法治化建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