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国红
摘 要:新西兰高职教育是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办学重点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形成了学习-工作-再学习-现工作的良好机制。我国的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得不到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终身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师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人们终身教育的需要。而且教育系统内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还缺乏相互衔接和相互沟通,教育取向存在一定的功利性。
关键词:新西兰;高职教育;终身教育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类型,是在高等学校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构建起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由此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新西兰高职教育是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办学重点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形成了学习-工作-再学习-现工作的良好机制。以高职为主的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和培训,既要为受教育者提供高等学历证书教育,又要提供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教学完全按照行业规范来进行,贴近实际,并且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紧跟经济发展步伐。在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终身教育、帮助政府解决部分失业问题、缓解和调节就业压力等方面成绩巨大,对新西兰经济和社会发展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对中国与新西兰高职教育特点进行比较:
一、职业技能培训
新西兰开发了上下贯通的职业技能资格标准,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为导向。在资格证书体系下,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之间实现衔接。十分重视实际操作技能,不断强化职业培训机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职业技能培训设备在数量上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学生可以再课下随时申请操作实训设备。
我国大多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培训设备在数量上以在校生的生源数来配备,在质量上设备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以150人左右的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一般高职院校在购买设备时以一个在校生班级最大人数为单位,大约五十多人,全校可供2—3个班级轮流实训。如果在校内增设社会职业技能培训班,最多可开设一个培训班,人数不超过50人,这样首先在培训人次上就受到了限制。其次培训时间也受限。高职院校的 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以不影响学历教育的全日制在校生为前提,所以使用师资和设备方面上都须与在校生的上课时间相错开,这本身是一种不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使得社会职业技能培训的时间随意性较大。
二、跟进前沿性技术发展
新西兰职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学业既可连续进行一次完成,也可分阶段实施分步完成;既可实行全日制,也可实行半日制或利用业余时间,这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对接,避免出现学生学习的应用技术滞后的情况。体现了新西兰职教特色,也大大增加了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我国的高职院校正在从传统的学术教育”压缩饼干”模式中走出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诸要素正在融人办学模式、运行机制、教学过程甚至校园形态之中,融入这些要素的分量和比重不够,融入的深度不够,我国的高职院校正在探索适合新的市场经济形势的教育模式,加速跟进现代科技发展的应用技术学科的调整步伐,努力避免专业学科与应用技术脱节的现象出现。
三、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新西兰职业教育基础理论课(含基础专业课和专业课)仅占总学时的1/3,职业技术课占到了2/3,在第一学期就开设职业技术课,二年级学生就必须到企业在企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8到12周的专业操作实习。保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和总结出了产学研结合、教师直接参与实验室建设、建立实习基地、鼓励师生到社会上兼职、吸引社会专家和能工巧匠从教、与国外联合办学、加强在职培训等比较成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验,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办学机制和培养职业能力的操作学习教学方式,使技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但相对课时不足,企业实践操作课时偏少。
四、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终身教育与培训理念
在新西兰,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数在逐年稳步上升。在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员中,既有五六十岁的老人,也有怀揣大学毕业证的中年人,还有已工作多年的职员,他们或是为了重新就业、或是为了转换岗位、或是为了进一步升职,在高职学院都能获自己所需要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没有空间和时间限制,培训可以在工作岗位、相似的工作环境和教室中进行,培训班有业余班、晚班、周末班;没有年龄和区域的限制,从15~65岁人人都可以参加培训,在城市和乡村都找到培训点;没有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限制,理工高职学院开设的课程从受训者的需求出发,学习的方式可以随着受训者的接受能力和时间进行调节。这种开放、灵活的学习模式形式,造就了新西兰独特的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的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得不到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终身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师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人们终身教育的需要。而且教育系统内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还缺乏相互衔接和相互沟通,教育取向存在一定的功利性。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应相互开放,合理利用,互通有无,逐步建立起以高职教育为核心的终身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孟素兰 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河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01期.
[2]姜大源 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18).
[3]郝南明 新西兰教育特点及其启示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