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警予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初探

2015-02-05 22:13张枝叶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湘潮(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

张枝叶(南开大学 天津 300071)



向警予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初探

张枝叶
(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摘要: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作为最早的女共产党员,她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她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由大的时局、家庭氛围、友人的帮助、自身勤奋好学对真理勇于探索等多种因素促成的。

关键词:向警予;马克思主义者;原因

向警予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女党员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1],是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是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的一生为妇女解放事业和工人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向警予从一个以“教育救国”为理念的旧民主主义者,到加入新民学会转变为一个激进民主主义者,再到留法勤工俭学期间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这一转变绝非偶然,而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在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自我扬弃的结果。本文就向警予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一、内忧外患的时局下所萌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同许多革命者一样,向警予走上革命道路是以爱国为起点的。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向警予浓厚的爱国情感是植根于中国漫长而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之中的。向警予出生于1895年,这时的清王朝处于日益衰落,内忧外患的困境。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惨败。结果签订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极大地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甲午战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抢夺铁路,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中国迅速陷入国之将亡的窘境。在这种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一批爱国知识分子觉醒,为民族的前途奔走呼号。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湖南是南北军阀争夺和新旧思想交锋激烈的地区,也是当时全国富有朝气的地区,这里的人民富有反帝反封建的优良传统。[3]随着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湘西内地,1906年后,溆浦县城也兴起了修教堂,办医院之风,这引起了广大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自发斗争。但人民正义的斗争却遭到清政府的残酷镇压,这使向警予年少的心里对帝国主义和腐败清王朝的行为充满了愤怒和不满。1911年,年仅16岁的向警予考入常德女子师范,并立志要通过教育来改造国家。这一年春天,她与蒋胜梅等七名同学结拜为七姊妹,并写下了“励志读书”,“以达教育救国之目的”的誓词。次年,她转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在长沙,她目睹了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无情地剥削和压迫人民的悲惨现实,虽然身处校园,但她心系祖国的危亡,内心忧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胸中激荡。

1915年1月18日,日本利用袁世凯复辟帝制心切,急需帝国主义支持的心理,向袁世凯提出无耻的“二十一条”,妄图借机独霸中国。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掀起规模巨大的反帝爱国运动。而袁世凯为圆其“皇帝梦”,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于5月9日给日本做出答复,除第五号若干项“容日后协商外”,其余各项全部承诺,满足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4]这引起了举国讨袁运动。在长沙,向警予与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抨击袁世凯的卖国行为,号召同胞们行动起来救国。“有一次,她对群众讲演,由于过度激愤,竟晕倒在讲台上。”[5]1915年9月,向警予在其第一篇作文《湖南地型记》中,将她的忧国忧民、爱国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她慨叹到:“抑吾尤有感焉者,风景不殊,山河犹昔。叹桃园之幽邃,渔夫不逢;悼湘流之咽呜,灵均已渺。今日何日,所不悲耶?”[6]1918年,桂系军阀周则范派人去向家说媒,想娶向警予为妻。而向警予坚决地以“以身许国,终生不婚”[7]为由拒绝这门婚事。这样铿锵有力的回答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时代条件下,一个年轻的新女性那豪迈的爱国情怀和勇敢的斗争精神。

二、家庭对向警予早期成长的启蒙作用

向警予出生于湘西地区群山环抱的溆浦县城。尽管溆浦县地理位置偏僻,但并没有影响向警予早期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这与她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向警予的父亲向瑞玲以经商为主,曾担任过溆浦县商会的会长。在担任当地商会会长期间,他“对于社会公益,尤能挺身以当大难,个人利害素不计及。”[8]因而在当地很有威望。面对动荡不安的政治,向瑞玲渴望国家和平安定,对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以及军阀混战的现状愤愤不满。开明的向瑞玲对子女的教育尤为重视,他期冀子女能通过教育习得一门专长,以备将来立足社会。在清政府实施新政期间,向警予的四个兄弟先后赴日本留学。向警予5岁时,在父亲和兄长的教导下开始识字。在家里,向警予与兄弟姐妹们,友爱和谐。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品评历史人物,评判功过是非,向警予作为家里较小的孩子,也总是积极思索,参与到其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向警予,从小就接受到封建纲常以外的一些新思想的熏陶,对其成长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对向警予影响最大的是大哥仙钺。当时,社会上重男轻女思想仍旧盛行,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女孩子上学。但在日本留学期间受民主思想影响的大哥,极力鼓励和支持向警予上学,因而1930年冬,她成为县城里第一个读书的女孩子。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以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逐渐兴起,光复会、华兴会等组织先后出现。1905年,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同盟会诞生。此后宣传革命的刊物和小册子纷纷涌现,资产阶级维新派同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1907年,向警予同母亲离开家乡,到了大哥所居住的常德。在常德受大哥的影响,她开始接触民主主义思想。此时的大哥在常德西路师范教书,他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在留学日本期间参加同盟会,是湘西同盟会的负责人。向警予在大哥家居住的这段日子里,她经常阅读《新民丛报》和《民报》等刊物,深受其中一些民主和革命思想的熏陶。

在时代潮流的影响和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向警予虽然成长于“万山环绕”,“僻处一隅”的溆浦县,但她的视野和心胸并没有受到限制。民主主义思想和爱国热情在她幼小的心灵萌发。

三、向警予自身勤思好学、勇于探寻真理

在向警予短暂的一生中,思想经历了不断的变化,但最终促使她转变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除了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与其自身勤思好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息息相关的。

“向警予从小就喜欢读书,她读过《三字经》《孝经》《幼学》《增广贤文》等宣扬封建毒素的读本,更爱读屈原的《离骚》,对《木兰辞》则爱不释手。”[9]小时候,她非常喜欢听大哥讲中外历史故事,每每大哥讲到中华民族英雄或国外著名人物的故事时,她都听的屏气凝神,一丝不苟。在学校,向警予严格要求自己,勤学好思,不懂就问,因而她的成绩总是班里最优秀的。在湖南第一师范教员杨怀中(杨开慧父亲)的《达化斋日记》中,这样说道:“昨至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赴其成绩展览会,见本班二年生向俊贤之日记颇有抱负……可谓女教育界中之人材。”[10]向警予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勤思好学,而且她还总能不断地自我反思,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如在1915年10月1日的日记中,她记载了先生的叮嘱,日记末写道,“先生十年来之经验谈,诚不可马耳东风忽忽听过。”[11]再如,10月11日的日记中她写到,“先生为吾辈改文章,乃真无片刻暇也。然则吾辈当如何兼修身?”[12]这是向警予看到先生为了学生如此辛劳地修改文章后,情不自禁地反问自己该如何做。

向警予敢于打破陈规,勇于和封建思想斗争。1914年,第一女子师范校长朱剑凡因思想倾向进步被免职,向警予同几个同学果断退学,追随周校长来到私立周南女校。为了挽救国家命运,她苦苦追寻救国真理。在周南女校学习期间,她受到社会上所流行的“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主张的影响,立志要通过教育来拯救中国。于是,毕业后她毅然回到家乡开始办学。办学两年之后,她以“自惭能薄,续学情殷”[13]为由,辞去校长职务,以示自己需要继续学习,追求真理,以备将来做“真事业”。上述事实表明,此时的向警予还仅仅是一个以“教育救国”为理念的旧民主主义者。之后,她到长沙,在五四潮流中加入新民学会,与新民学会会员们一起投入到“真事业”中,逐步转变为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四、毛泽东、蔡和森对她的勉励和帮助

蔡和森与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相互结识,虽然两人不在同一个班,却因共同的志趣,结为志同道合的战友。就在向警予回溆浦为创办和经营溆浦学堂以实现教育救国之夙愿时,毛泽东和蔡和森在改造中国的思想上逐渐发生转变。1918年6月,蔡和森为筹办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事宜来到北京。在这里,他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8月21日,给毛泽东的信中他说到:“墨翟倡之,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虽于兄意未有当,亦聊以通其狂感耳。”[14]可见,这个时期蔡和森已经开始主张用俄式的社会革命改造中国社会。1918年8月,毛泽东来到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担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一职。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毛泽东拜访了如胡适、蔡和森等知名学者,接触到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开始发生了转变。在7月14日《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他呼喊到:“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的更急了!”[15]在7月21日《民众大联合》这篇文章中,他指出在挽救国家和改造社会的方法中,最根本的是实行民众的大联合。[16]

1918年4月,毛泽东和蔡和森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向警予倍受鼓舞。这促使她萌生了走出溆浦寻找真事业和新出路的想法。1918年秋后,向警予到北京拜访了蔡元培并与蔡和森重逢。他们在一起畅谈留法勤工俭学的问题,加深了彼此的了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在长沙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发起群众性的爱国斗争。向警予在溆浦带领师生上街游行示威,发表演讲,宣传反帝救国的真理,并带头抵制日货。在毛泽东以及其他新民学会会员的影响下,向警予在1919年的下半年加入新民学会,成为最早的女会员之一。此时的她已由一个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激进民主主义者。之后,向警予与陶毅等这批新会员,以周南为据点,以自治会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活动。她们逐渐与以毛泽东和蔡和森为中心的湖南进步团体融合为一体。

1919年7月,向警予接到蔡畅的来信,得知蔡和森邀她一起去法国,并让她急速去长沙组织湖南留法勤工俭学会。得知此消息后,向警予非常激动,不久便从溆浦出发前往长沙,与蔡畅发起了“周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和“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积极奔走。1919年12月25日,向警予同蔡和森、蔡畅等三十多人从上海乘船出发前往法国。

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蔡和森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赴法的漫长旅程中,向警予同蔡和森一起探究学问,畅谈未来,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他们在船上共同写下了名为《向蔡同盟》的一首诗,表示在革命道路上二人互相勉励,共同向上。[17]到法国后,他们相互帮助对方学习法语,在讨论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两人之间的爱情愈加深厚,并于1920年5月在蒙达尼结婚。他们的结婚照片上,两人并肩而坐,共捧一本打开的《资本论》,这表明他们的结合,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信仰的基础之上的。[18]这是向蔡两人革命理想和爱情理想的完美结合。据萧子升回忆,蔡和森在蒙达尼伙伴和法国其他地区的学生中宣传共产主义,“不过,第一个被说服的人还是他的爱人向警予。”[19]向警予在留法期间,虽然与毛泽东相隔甚远,但从他们的书信往来可以看到毛泽东在其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也给予了她很大的鼓励和帮助。1920年6月,向警予写信给毛泽东和彭璜,表达了自己对之前错误行为的悔恨心情。毛泽东回信说:“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令造环境一法。……湘省女子教育绝少进步(男子教育亦然),希望你能引大批女同志出外,多引一人,即多救一人。”[20]

可见,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思想对向警予的世界观的转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留法勤工俭学期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确立

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向警予认真苦练法语,耐心地研读法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在法国钻研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过程中,她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剖析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和“以教育为工具的”和平革命等错误主张;同时她也进一步剖析了自己以办学来改善教育质量,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错误思想,逐渐认识到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21]就在这一过程中,她逐步自我扬弃、自我改造,使自己逐渐转变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2月,在法国留学的沈宜甲[22]去蒙达尼看望蔡和森夫妇。在蒙达尼一所女子中学,他初次和向警予见面。向警予和他一见面就提出希望他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沈宜甲回忆到,“她滔滔而谈,必欲我参加此项活动。”[23]

1920年5月,她在法国写下《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一文,从这一文章中我们可以窥见向警予在短短三个月内掌握了一些马克思主义思想,并能将其用来分析中国妇女解放和社会改造的问题。文中指出,建立在个人快乐主义基础之上的财产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它无情地剥夺无产阶阶级的生活,“这种制度在理不应存在,在势不能存。”[24]这时的她虽然没有找到代替私有制的制度或主义,但她相信,“而二十世纪的新人生观,是以社会主义的互助协进来替代个人主义的自由竞争,这是可以深信无疑的。”[25]而将来的社会总是朝着共产主义这个方向前进的,并对中国革命的到来充满信心。1920年6月2日,向警予在给毛泽东和彭璜的一封信中写到,“自出溆来,觉从前种种,皆是错误,皆是罪恶,此后驾飞艇以追之,犹恐不及;而精力有限,更不足以餍予之所欲,奈何?计惟努力求之耳!数年后,或有以报同志。”[26]可见,留法勤工俭学期间的向警予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逐渐反思自己过去的所做作为,思想得到了改造和升华,认识到自己之前的种种错误,立志要加速追赶变化的形势,走俄式革命道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如果说蒙达尼会议是向警予思想上真正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那么在蒙达尼会议后,她参加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反对北洋军阀驻法公使馆的“二·二八”斗争和进驻里昂大学的斗争以及组织“开放海外大学女子请愿团”的斗争,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向警予已经彻底放弃“教育救国”的思想,不仅在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实践中敢于真正的贯彻这一革命主张。

留法勤工俭学时期是向警予人生中重要的时期,也是她转变为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最关键的两年。她曾怀着“做大事业,需大准备”的愿望赴法勤工俭学,这两年的学习和战斗生活使她在思想上逐渐蜕变,最终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2年初,向警予回到国内,随后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警予被选为中央委员,担任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29]此后,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在理论上写出了许多有关妇女解放的文章,指导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而且在实践中积极组织妇女运动。她将自己短暂的人生全部奉献给了中国的妇女解放和革命事业,她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注释:

[1][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3页。

[2]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8、169页。

[3]参见戴绪恭:《向警予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

[4]参见林增平:《中国近代史》(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68页。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18年2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儿科确诊为喘息性疾病的儿童157例,年龄均<5岁,其中男87例,女70例,所有研究对象在喘息发作期均采用常规的综合治疗(有病毒感染的加用抗病毒治疗),在喘息缓解期给予常规平喘治疗。

[5]戴绪恭:《向警予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6]向警予:《湖南地型记》(一九一五年九月),戴绪恭,姚维斗编:《向警予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页。

[7]戴绪恭:《向警予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页。

[8]戴绪恭:《向警予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9]戴绪恭:《向警予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10]《达化斋日记》(一九一四年五月十四日),转引自戴绪恭:《向警予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

[11]向警予:《向警予日记》(一九一五年十月一日),戴绪恭,姚维斗编:《向警予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76页。

[12]向警予:《向警予日记》(一九一五年十月十一日),戴绪恭,姚维斗编:《向警予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81页。

[13]戴绪恭:《向警予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14]蔡林彬给毛泽东的信(1918年8月21日),载《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1集),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8页。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页。

[16]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2、313页。

[17]参见戴绪恭:《向警予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8页。

[18]参见戴绪恭:《向警予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19]萧瑜著陈重等编译:《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页。

[20]毛泽东给向警予的信,载《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二集),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6页。

[21]参见戴绪恭:《向警予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8页。

[22]沈宜甲长期侨居国外,系知名的冶金专家,1974年曾回国参观讲学。那时的沈宜甲专心从事技术革命,希望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不想过问政治。

[23]沈宜甲:《我所知道的早期之蔡和森》,人民出版社编:《回忆蔡和森》,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0页。

[24]向警予:《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1920年5月26日),载《少年中国》1920年第2卷第2期。

[25]向警予:《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1920年5月26日),载《少年中国》1920年第2卷第2期。

[26]向警予给彭璜,毛泽东的信,载《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二集),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4页。

[27]李维汉:《新民学会与蔡和森同志》,人民出版社编:《回忆蔡和森》,人民出版社198 0年版,第22页。

[28]萧瑜著陈重等编译:《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9页。

[29]参见戴绪恭:《向警予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4页。

参考文献:

[1]戴绪恭:《向警予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向警予著戴绪恭,姚维斗编:《向警予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人民出版社编:《回忆蔡和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萧瑜著陈重等编译:《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6]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六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简介:张枝叶,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2015- 8- 7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009-0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
短暂的同盟:中共上海早期组织成立前夕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国民党人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新时代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研究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路径探析
青年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轨迹
李大钊及其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
高君宇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历史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主义前景——从毛泽东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
列斐伏尔:空间及其生产——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探险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