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结合西药治疗对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疼痛的疗效研究

2015-02-03 09:28张晶莹宋德香陈亮姚薇娜
医学信息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药外敷痛风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疗法

张晶莹+宋德香+陈亮+姚薇娜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外敷结合西药治疗对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 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 例)和对照组(60 例)。对照组以秋水仙碱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敷。患者均以3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24h后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72h后疼痛评分的比较,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72h后的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药外敷结合西药对于缓解痛风性关节炎急性疼痛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外敷;痛风性关节炎;镇痛;中西医结合疗法

近年来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性关节炎在关节炎中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本病在中医学里属"痛风"、"热痹"、"白虎历节"等范畴,其急性期主要症状特征为好发于四肢小关节、起病急、局部疼痛剧烈伴有灼热红肿,入夜疼痛加剧、甚者痛醒,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如果急性炎症及疼痛不能及时得到控制,更可能引发不可逆的慢性疼痛。我科室使用中药外敷结合西药缓解痛风性关节炎急性疼痛,取得满意疗效,与单纯口服西药治疗对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病例均为2013年6月~2014年5月我院中心及我院分中心的门诊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男性51例,女性9例,年龄(56.8±10.96)岁,病程(2.20±0.84)年;对照组男性57例,女性3例,年龄(56.57±11.01)岁,病程(2.18±0.8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口服秋水仙碱片(1mg/片,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首次服用1mg,以后0.5mg/次,3次/d,直至缓解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时停用秋水仙碱片。

1.2.2治疗组 在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敷,中药敷料的药物成分是:大黄、黄柏、侧柏叶、薄荷、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按2:1:2:1:2:2:2:2比例配制而成,将药物粉碎为极细的末,用蜂蜜调合成糊状,将调好的药物平摊在棉纸上,厚薄适中,外敷于患处,用纱布包裹, 3d换药1次。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3d。服药期间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多饮水,低嘌呤饮食。

1.3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1];②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之湿热闭阻证[2]。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通风性关节炎的诊断;②年龄小于70岁,男女不限;③治疗期间同意不接受其他相关治疗方法的;④自愿参与此研究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②皮肤病患者、皮肤过敏者或局部皮肤破损者;③胃十二指肠活动性溃疡者;有长期腹泻史者;④伴有精神病、老年性痴呆等不能配合的患者;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⑥其它不适合参与研究的患者。

1.4疗效观察

1.4.1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24h后、治疗72h后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疼痛程度:采用数字分级法(NRS)评定疼痛程度。数字分级法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无疼痛为0;轻度疼痛(1~3);中度疼痛(4~6);重度疼痛(7~9);剧痛(10)。

1.4.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24h后疼痛评分比较 见表1。

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h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RS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治疗72h后疼痛评分比较 见表2。

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2h后疼痛评分比

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治疗72h后疼痛评分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根据临床经验痛风多由贪食肥甘厚腻,导致脾胃虚弱、痰湿内蕴、久瘀化热而发病,其证型多辨为湿热闭阻,属本虚标实之证。根据急则治其标的治疗原则,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应以祛风清热,利湿消肿,凉血止痛为主。

我科室的外用敷药组方为双柏散合四生散加减而成,方中生川乌、生草乌散寒除湿,通痹止痛,其主要成分有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多种生物碱,乌头总碱对非免疫和免疫性炎症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在镇痛方面也有显著功效[4]。生南星、生半夏祛风燥湿、消肿止痛,与生川乌配伍,可共奏除湿化痰,祛风通络之功。大黄清热利湿,破瘀消肿,其主要成分大黄素能够显著抑制巨噬细胞脂类炎性介质活化过程,从而达到抗炎作用[5]。黄柏清热燥湿;侧柏叶清热凉血;薄荷清风热、消肿痛;蜂蜜调和外敷,辅助药物渗透。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清热、凉血化瘀、利湿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结合口服西药对于通风急性期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根据研究数据显示,治疗组24h后疼痛评分较前下降(3.55±0.91),对照组24h后疼痛评分较前下降(2.40±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的镇痛效果起效更快;治疗组72h后疼痛评分较前下降(6.51±0.89),对照组72h后疼痛评分较前下降(4.45±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总体镇痛效果更佳。

结果表明,中药外敷结合西药可以明显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疼痛,镇痛起效时间及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6):410-41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J].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30.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彭波.乌头、附子及其主要生物碱的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杂志,1993,8(3):158-161

[5]倪弘,薛小平,等.大黄酸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炎性介质活化的作用机理[J].天津中医,2000,20(6):35-36

编辑/哈涛

猜你喜欢
中药外敷痛风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性包块30例临床观察
加味四妙丸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中药外敷配合接骨丸内服治疗下肢骨折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微信在痛风性关节炎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
四妙散加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2例临床观察
益气活血法早期干预对冠心病陈旧心梗或支架术后患者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影响的研究
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效果评价
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
中药外敷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腹水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