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惠萍
名师的公开课一直是一线教师追随的目标,但每次听完公开课,就会听到老师们发出这样的感慨——可望而不可即,难于模仿,止于欣赏!文学界有个口号叫“贴着地面行走”,据说源自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话:“我贴在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我认为,这句话也应该适用于名师的公开教学。云端跳舞,脚踏白云,美丽翩跹,婀娜多姿。云端的舞蹈虽美,但毕竟离一线教师太远,只能欣赏。我们所倡导的公开课,应该是引领课堂转型,解决一线教师困惑,让一线教师可看、可学,能真正解决教学难题、指点迷津的课。
一、回归——目标更明晰
众所周知,有些名师的公开课教学已经异化为一种表演,似乎没有超乎常人的钻研教材之功力,就难以展示名师的风采。于是我们会看到,简简单单的教学内容在名师的旁征博引下上得“云山雾罩”,学生能接受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听课教师却是“顶礼膜拜”——名师就是不一般,课能挖掘得如此深刻!我们惊叹于名师的钻研,也钦佩他们的勇于尝试,但是细细思量之后,我们必须审问:课究竟为谁而上?学习目标为谁而定?学生小小年纪无法理解的内容被“深挖洞、广积粮”,是应有的教学方
向吗?
有一次听了台湾李玉贵老师执教的《北极熊学游泳》一课,感慨颇多。李老师的课简约而不简单,但最值得称道的是李老师在上课之初就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明明白白地去学习。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今天40分钟里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呢?(课件出示四个学习目标的台阶图)这是一个楼梯,希望这40分钟我们能够把楼梯爬完。第一,自己读书,自己提问与追问。第二,读出角色之间的关系。第三,读出说服的好方法。这篇文章看起来很简单,但里面是有秘密的哦,我们要努力读出课文的秘密。第四,文章和“我”的关系。读完一篇文章,我们要想一想这篇文章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不然就白读了,不然就变成只是多读一篇文章的小孩,我们要通过阅读让自己有一点点不一样的想法。现在,请你拿起文章再小声朗读一遍课文。
这样的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容易唤醒低年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我们认真考量就会发现,这四个有层次的目标既有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有语言转化的训练,更有环保意识的渗透,涵盖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呈阶梯上升的趋势。李老师在课堂上就是按照这样的目标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爬楼梯”,逐步引导学生从内容到语言,从语言到生活,将课文作为学习的例子,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上有意义的语文课。
李老师的公开课教学做到了目标明晰、具体,操作性强,易于检测,让一线教师看得明白,易于模仿,能真正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二、 回归——环节更简约
名师的课堂没有时间限制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默认,于是我们会看到有些名师在课堂上洋洋洒洒、环环相扣地上课。名师的课可以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是,在教学中却又难以在一节课上实现,于是我们不得不发出一种感叹——40分钟的课可以这样上吗?日常教学中实际授课时间只有40分钟,40分钟的课怎样高效?也许薛法根老师的课堂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薛法根老师执教《揠苗助长》,整节课的中心环节只有一个——讲故事。《揠苗助长》这一课是一个寓言故事,但是薛老师并没有先抓住“寓言”一词让学生理解,而是让学生懂得学故事就必须先得学会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薛老师并不是只请一两位学生上来讲一讲就可以了,而是按照“故事新手—故事能手—故事高手—故事大王这样一个提升层次,不断激发学生讲故事的热情,并从旁相机指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他们一个个都从“故事新手”慢慢变为“故事大王”。
寓言故事本身的文体特点需要学生去讲故事,讲故事的环节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特点,讲故事既能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又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更为高明的是,薛老师借助和学生的互动——“我也帮你们拔高吧,长得快一点,好不好?”这样巧妙地揭示寓意之后,还让学生举例子说一说现实生活中“揠苗助长”这样的人,遇到这样的人又该怎样劝说。讲故事的最高境界在于理解之后还能运用,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名师教学的高明之处。
“故事新手—故事能手—故事高手—故事大王—用故事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课上得简约而不简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讲述,再练习、再讲述,思维与表达螺旋式上升。面对这样的设计,我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这样简约的设计拿来可用,用后可推广,真正解决了一线教师不会“取舍”的难题,的确具有示范性。
三、回归——为生活学
语文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语文”,这样的理念我们都铭刻在心。但是,在听课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每一节精彩的语文课背后沉淀在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正有利于学生生活的东西太少太少,独属于每篇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点在每一节课上体现得少之又少。我一直很喜欢台湾赵镜中先生的一篇文章《知识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探讨》,在这篇文章中,赵先生明确指出:“目前海峡两岸的语文教学大多数时候还停留在以课文教学为主的模式,较少有以阅读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设计,十分可惜。国内学者柯华葳归纳出国外成功的阅读理解教学原则,可以作为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内容如下:(一)教学目标以阅读理解为主;(二)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中,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三)借由教师的示范,使学生看到促成阅读理解的能力及其应用的方式;(四)教学须有弹性,并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五)反复练习达到一个纯熟度,学生才会应用起来。从这些原则中,我们得知阅读理解其实是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却常为教师所忽略,尤其当教材是所谓的知识性文本时,教师很容易只做到知识传授,欠缺阅读策略与方法的教导,因而对于学生在知识性文本的理解上丝毫没有帮助。当这些阅读理解策略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经由教师的示范与师生之间的对谈,学生自然能通过反复练习,提升对知识性文本的理解。因此,笔者以为这些原则是所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念兹在兹的重要原则。
在这篇文章中,赵镜中先生还以《鲸》的教学为例,强调了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建立阅读理解策略。赵先生的文章与他所做的课堂实践与尝试可以引发我们当代名师许多的思考:怎样的课堂才是一线教师真正需要的课堂?我们提倡关注文体的意识,怎样关注才是有效关注?怎样的学习策略才能让学生一生受用?……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幸福,帮助人们去学会生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而我们的教学却始终不能脱离课文内容,始终在内容上纠缠不清,走不出课文内容的牢笼,为此,名师的示范课就必须在这里给予帮助,让一线教师看到方向,明白路径。这才是名师公开课的价值所在!
不同的名师有不同的风格。但是,如果名师授课时多站在一线教师成长的角度去思考,多上一些能引领课堂转型的课,多上一些能解决一线教师困惑的课,多上一些也许不成功但却能引发思考的课……“贴着地面行走”那将是名师更精彩的一面!
(责任编辑 张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