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孔登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切入点;
氛围;个性阅读;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040—01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行为的养成起着巨大的作用。一名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会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找切入点,激活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生动形象,图文并茂,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载体。但是教材的情感因素并没有凸显在文字表面,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甚至多种情感因素交织在一起。所以教师必须敲破语言的物质外壳,披情以入文,融情于其间,使学生心领神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设法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激活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教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可以出示圆明园昔日的优美风姿和今天残垣断壁的两幅画面,通过对比,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圆明园这一“万园之园”昔日的壮美,激起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和悠久文化的赞叹及热爱之情,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深深惋叹。
二、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营造生动、形象、适宜的氛围,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地唤醒学生相应的情感记忆,有效地调动、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创设不同的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写人写事的文章,可通过情境创设,唤起学生对事件、主人公命运的关注;抒情性的散文,可通过情境创设,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意境中,使学生从中获得具体的表象,感受作者的爱憎,丰富内心的体验。
三、个性阅读,张扬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知识、经验背景的差异和语义的丰富性、隐喻性,使得每一位学生的感悟水平、感悟结果都不可能相同,常常是各有所悟而又难以言传。可见,感悟是学生的个体心理活动,教师必须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去细心感受,倾心体悟,最终使自己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情感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参加实践,迁移情感
参加实践活动是落实情感迁移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情感只有在活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变成学生的自觉意识,在遇到问题时外显出来,才算真正达到迁移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加强实践活动。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实践活动,促进情感的迁移。如,即兴发言,即兴作文,组织讨论,谈体会,谈感想等。也可以加强课后实践活动,促进情感的迁移。如,写日记及时记录心声,与朋友谈心发表自己的意见等。还可以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情感的迁移。如,帮助邻居做事,参加敬老爱老活动,参加公益劳动等。这些实践活动都能促进学生情感的迁移,促进学生情感修养的提高,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发展。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也说:“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起来、轻松起来,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