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应对策略高考历史命题走向分析

2015-02-02 21:24单爱民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史观辛亥革命孙中山

单爱民

一、近两年高考历史试题命题趋势

表1:新课标全国卷Ⅰ2013~2014年考查内容对比

教材

模块

分值 2013年课标全国卷一 2014年课标全国卷一

题号 涉及考点 分值 总计 题号 涉及考点 分值 总计

一 24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分 24分 24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分 20分

26 雅典民主政治 4分 33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4分

27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分 41 史学理论与观点 12分

29 近代化的涵义及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4分

3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涵义及历程 4分

34 近现代德国的统一与分裂 4分

二 31 罗斯福新政 4分 53分 27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 4分 24分

32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4分 28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4分

33 斯大林模式 4分 30 中国近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发展 4分

35 中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4分 3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4分

40 1.古代中国的经济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25分 34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

41 古代中国的经济 12分 35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4分

三 25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分 8分 25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分

28 近代科学技术 4分 26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分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

1.高考考查内容的比例不断进行调整,三个必修模块无所谓哪部分是重点还是非重点,只要是学习内容,都可作为考查范围。

2.重点考查各模块的主干知识,例如政治模块的古今中外政治制度、法律;经济模块的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现代各国经济模式的运行和改革;思想模块的人文精神、民主思想、科技发展,连续两年是高频考点。

3.考试紧密关注现实热点,贴近生活,赋予浓郁的时代气息。例如国共关系、改革开放、体制制度创新、中外科技教育发展等长效热点,仍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只不过以隐性的方式进行考查罢了。

4.突出对历史理论及史学观点的考查。

二、应对策略

(一)材料教学常态化

近几年来,从高考考查内容来看,命题范围不会脱离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但是从形式上看,直奔主干知识的直接命题越来越少,以至于没有。命题者往往通过诸多的社会史或无数个历史细节见微知著,让考生从命题者选定的社会历史细节中分析宏大的历史趋势、历史规律,而这些社会史或历史细节在试题中都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历史材料呈现的,如考古、文献摘录、报刊资料、日常生活习俗的变迁、照片、画像、漫画等等,估计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都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材料来源。所以,作为高中历史老师,尤其是高三老师在突破重难点问题时要用材料来说话,使材料教学常态化。这样的高三历史复习课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才能在见微知著和层层探究中为学生点拨重点,突破难点,提升能力。

要使材料教学常态化,导学案是一个好的载体。具体做法是:老师在备课时围绕课堂重点、难点问题在学案上补充材料,材料既可以用其他版本教材内容,以弥补一个版本教材的不足,也可以上网查找,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和课本回答问题。有别于新授课,复习课选取的材料会注意综合性,设问注意从不同角度提出,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渗透新史观

新课标与新教材充分体现并运用了新的史学观点,新课标高考卷中新史观类试题屡屡出现且分值比例逐年上升,可以说,在高考题中新史观成了除课标要求外相对固定的考查内容。鉴于此,我们在基础年级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渗透新史观,到高三复习时再训练学生用多种史观从不同角度全面审视历史现象,这样做不仅会加深对事实本身的理解,也会帮助学生学会对史观的运用。

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指的是“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际上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例如,关于辛亥革命:①按革命史观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伟大的先行者。②按现代化史观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③按整体史观理解,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它的爆发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④按文明史观理解,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这次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使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⑤从社会史观理解,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发辫、改称呼、改服饰等社会改革措施,社会生活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孙中山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对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思考:(1)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

答案:①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甲说……

②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所以乙说……

③因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措施,所以丙说……

④因为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民主革命斗争促进了亚洲的觉醒,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所以丁说……

新史观给我们指导学生复习考试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的三大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要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诸如传承、交流、融合、多样性等概念,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认识和理解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概念,从整体史观角度认识和理解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等概念。

(三)立足一套教材,竭力拓展视野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范围来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兼顾不同版本教材。以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为例:25题宋代“不抑兼并”在岳麓版必修二中有,人民版和人教版中没有;26题“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人教版必修二第三课有,人民版和岳麓版没有;31题“意识形态教育”,人民版提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教版和岳麓版根本就没有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35题“斯大林急于实现工业化”,人民版“资料卡片”有类似的材料,人教版和岳麓版没有;24、28、29、30题在三个版本中都没有涉及;27、32、33、34、40、41题在三个版本中都有。

鉴于此,我们在教材的使用上,要立足一套教材,兼顾其他版本,使教材成为材料源而不是考试源。

(四)注重培育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两年高考命题中,充分体现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新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之一,它的突出特点是把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喜悦、愤怒、悲哀、崇敬、感动、震撼、宽容、痛恨是学习历史过程中常有的心情体验。通过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让学生拥有平常心、正常心,历史教育因此培养出一批心理健康的人,有着宽容博爱的心灵、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冷静处世的习惯。

猜你喜欢
史观辛亥革命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