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摘 要:在艺术学的视野中,艺术教育在叙事意蕴、情感伦理、文化追溯都显示出相当的现代世界生活的深刻性和独特性。作为人类心灵中的情感呼唤和文化精神的体验者,艺术已经消解个人层面的本土民族化的焦虑,回归基于现实与理想逻辑阐释的历史时空观中。无论艺术教育经历的宏达叙事还是对当下教育理念的重新剥离,人类都将通过艺术创造、接受和欣赏等精神释放层面的高级文化教育途径,将其深深融合进人类的心灵世界。
关键词:艺术教育; 内涵; 理念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4)08-0140-03
The Initial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Return to Emotional Value Demands of the Art Education Blending with History and Culture
LIU Y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City, JangSu Province, 210023, China )
Abstract :In the vision of the Arts, arts education demonstrates profundity and uniqueness of modern world lives in terms of the narrative implication, emotional ethical and cultural retrospective. As experience in emotional call and experience cultural spirit, art has eliminated the individual level of local nationalization of anxiety and returns to logic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time-space reality and ideality. No matter art education is a complete idea or rerelease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philosophy, humanity will go through artistic creation, accept and appreciate the spirit of the advanced culture education way to deepen cooperation into the human mind in the world.
Key words :arts education; connotation; idea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基于人文视野的叙述:诠释艺术教育的人性启蒙
新时期人文情感的视角下,艺术教育研究在各种不同的学术文本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和探索,它呈现出历史与文化相互交融的艺术策略的择取,使得艺术教育这种启蒙方式向着多元化的认同观发展。在社会意义层面上,作为一种研究人类生产、生活并借此检视人类自身价值观和奉献精神的文化情感载体,艺术教育构造了一个鲜明的、强大的智性现实传统,并将这种现实方法投射到人文学科的发展中去,提升我们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诠释,以当代文化的视野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到青海孙家寨的舞蹈纹样盆,从原始社会的狩猎舞到现代的舞剧,我们处处都在体验着艺术对我们生活的感染和情感传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的艺术都在表现一种自然特有的和谐,而这一和谐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出现一种与自然界生态发展规律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过程”。①3
纵观新时期的艺术教育,从创作模式与学科史论角度看,它是随着人类的文化与精神活动因素渗透到个体的自然生活中,其形式也开始逐步向风格、气质、个性特点转移。我国的艺术教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人们用原始的吹奏乐器演绎“礼仪之邦”的精华所在,与之伴随的是自然人“属性”主体的凸显和世俗化社会的形成,当然也走向了世俗化人的本身精神生活,“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②社会可以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提出建立从超验图腾和现实生活诉求的转向症候。但在西方的神学宗教观念态度下,社会的艺术形式都是被上帝审美意识生命化和价值综合集成化的,“这种艺术不仅是不同艺术种类的生命融合,而且与当时人的教育和行为有机融为一体。”③
近代我国艺术教育由于受到西方的诗、歌舞等艺术形式的深切影响,人的自我教育和社会生活建立了普遍性的启蒙理念,把培养人类的创造能力和独特的思想视野为最终归宿,这样使得艺术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技术与艺术的层面上,而且还使相关学科表面上呈现更多的审美意义,“艺术教育理应帮助一代认识和理解,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如何将艺术内容的三个维度融合起来的种种方式??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联系相关的文化与历史语境对艺术品作出审美判断??学习多种多样的艺术理论是这种艺术评价活动的组成部分”,①6 这种理念的功利化目的显而易见,因此我们可以把我国早期具有人文学科性质的艺术教育视为一种带有功利目的的实践活动,它“是个体的、超阶级的、跨族群的普适性价值的话语表达,而这种话语体系正是与当时市民社会的发展同步的,保持了市民社会的文化诉求—尽管其资源和概念工具来自欧洲。”⑤16-24endprint
伴随着现代审美和知识体系交融的形成,艺术教育已成为美化人类生活的环节,它运用艺术美、审美眼光、批评思维以及文化演绎的多样选择呈现给这个文化世界的别样叙述权限,让不同的艺术思想投射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向历史展示自身的外部延伸和内心真实化的灵魂,应当说当前的艺术教育已经受到来自不同艺术概念的机械的、大量的粉饰,艺术教育的边界被一种“无我”的生活语态所削弱。
二、艺术教育世界的虚构伦理向度:当下艺术教育思想建构的限域与内涵
应该说,艺术是一种表达创作者思想情感或传达某种理念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通过绘画、小说、建筑、音乐、戏剧、诗歌等艺术形式营造出可听、可看、可赏的艺术化世俗意味。毋庸置疑,在学科日益紧密联系的今天,艺术教育理念已经从自身的人文视野向更大、更宽的新向度发展,这也预示着把历史与人文所蕴含中的对生命敬畏的体悟呈现在某种艺术化的表层。
事实上,艺术起初是以一种专业和技艺的合体而出现的,随着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艺术合体视觉化的形态开始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这就导致艺术作为一种学科开始排斥不合规律的行为,现代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可否认,这种联系具有历史的人文和行为的自由进步性,其形成了自身的目标并实现对于人的全面个性培养和重视。“这不仅呈现出艺术教育实践的综合性特征与学科交叉的人文构想,而且包含着艺术教学的某些运作方法。”①11我国现阶段经历了由狭窄的传统绘画艺术转向大一统的艺术教育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这种涉及到追求发展诉求之原生态理论也使得不同种类的大学应运而生,“艺术教育从专业的艺术院校扩展至综合性的大学,进入到传统的理工科院校,”④这使得艺术教学的本身已经开始蜕变为某种浅层化的思维拓展意识。
就艺术学自身的“地位”而言,近年来艺术学作为“门类”出现在国务院学科目录上,艺术学的“升格”是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独特的限知视域并凸显理学认知的关注,重新在艺术学“地位”上去解读历史渊源下创作者的“心体”。在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艺术表现的形式与元素蕴含历史文化的本体内涵并突出学科的理论图式,这也使得我们得以从哲学角度对艺术教育的本体和客体进行深入思考,打破了主观形式的感性审视和回归的历史范式。因此,这意味着,艺术学提升为专业的门类后,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譬如更多的学科会以不同的符合美的创造规律来讲述最具美的艺术之音。
三、艺术教育的蔓延:不同时代个体思想引发的情感表达
尽管教育界对西方思想的艺术教育形式存在着不同的争议,但这种“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民间独立自治组织和非官方亦私人性质的公共领域确实存在。”⑤16-24 比如艺术教育的民族化和国际化等问题,原有的西学思想在中国古典思想体制下逐步融入整个社会所呈现的思想也出现多元化,中国传统的独特的古典艺术视角,在西方的学者眼里可能正经历着某种内部的竞争话语,当然,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存在一个共同的时空中。
以思想的叙事动态为视域,艺术教育思想还要追溯到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19世纪末期颁布了《公立学校的绘画课:艺术与美国教育的现存关系》,此后,这种理念用早期美国带有功利倾向的教育实践来诠释中国的艺术教育的发端,并从满足审美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实现对人生的救赎功能。20世纪以降,美国艺术教育开始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它提出有关审美判断实践与理论并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种思想也逐渐整合了艺术的不同维度的情感表达,使西方艺术教育在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之前有了根深蒂固的雏形:范式。王国维先生提到:“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关系也。”⑥ 蔡元培先生也将西方的艺术教育视作为美育,一方面,他将宗教这种主观化的神性心理以“美育”这种形式代替;另一方面,他认为“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限的。”⑦相对于那些在西方艺术教育历史现实中,作为叙述者的目击者,他们可以由感而发的,审视着历史对于个人生命、个人历程、个人特点的回忆和表达。
既然,这种艺术教育与美育形成了共同前进的深层智慧合体,那么,20世纪70-80年代,艺术教育利用多学科优势来达到艺术对人生、对审美的解救功能。从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评判、美术判断等视角来看,体现了艺术思想明确的对象化和超越艺术自身的外物特点,同时,在培养学生审美和艺术趣味时,提高视觉艺术的流变和结构特征,构建一个适合本民族发展的个体性超族群的交相呼应的教育价值话语表达。
四、艺术教育的实践表征:隽永的艺术教育发展诉求
纵观新时期的大学艺术教育,从培养方式与塑人角度看,它恰恰叙述着由单一教育形式向多样性教育体系转变的可能,艺术构成元素的多样化也开启了生态教育的自然本性。
(一)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演绎路径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文化的内涵有了自身的不同论述,1991年库佩尔基于文化发展过程角度叙述了文化的外延观,他认为:“文化由明确而又含蓄的、通过象征符号所获得和传递的行为模式的构成的,那些象征符号则存在于人类群体显著地成就之中,包括人类自身在人造物中的体现;构成文化核心的则是那些传统的(在历史过程中被赋于被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其附属的价值。”⑧在这样看来,中华文化是世界多种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从元谋人到明清时期的陶瓷再到蔡元培时期的美育代宗教理论,这些已经超越了人对艺术教育的生态关切,使得文化的民族性和融合关系更加显著。民族化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教育的核心叙事,以民族文化为主要依赖对象,以历史艺术作品为主要呈现角度,将审美个性、融合于这个民族文化的大熔炉中,始终贯穿生态艺术教育的客观现实,提出不同的历史时代的艺术见解和构建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艺术教育策略加深学生对世界文化生活的印迹。
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技术世纪,不同对象所呈现的多样性将通过信息形式展现出来,使得艺术教育个体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品味,“艺术教育要成为学生学习和理解本国和世界文化的动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在未来多元文化传统的社会中生活和工作让艺术融入个人生活之中,扩展个人的艺术生活世界。”⑨endprint
(二)艺术教育中的“学”“研”“术”的培养
学术研究是任何一个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命题,体现了个人的主观意识和自然发展规律,它也是我们拉近学科之间的距离一个重要的方法。艺术教育中的“学”指的是主体所进行的超体悟的经验赋予教师的学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拓展。“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标志,面对日益变化的艺术教育现实和自由抒发的文化语态,旧有的理论视角已经不能满足艺术实践的意识表现,当然,可以充分使学生把想象力和开拓能力置于教育的跨界整合中。同时,这种“术”也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意味和伦理内涵。“研”是当下教育发展的情况下对于客体的观照和客体的内在含义进行的各种科研能力,现代人文精神力图找到为人类发展的便利的捷径,捍卫自身人类的意愿尊严,事实上,从原始社会的“狩猎舞”到现在的歌舞剧,其动作、姿势、步态、服装等因素都是艺术创作者不断的科研与实践,这种把日常生活贯穿到艺术作品中,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中,“某种价值观念的生命感觉在叙事中呈现为独特的个人命运。”⑩因此,对于艺术教育本体的表现形式的关切更寄于创作者在生活研究中的思考。
五、结语
总而言之,艺术教育是以“美学”为基础或者重构古代与现代的乡土文化的理想词汇,艺术教育是通过不同学科,如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美学等不同学科与门类相互融合,通过艺术作品富有色彩的情感传递,彰显一种易被忽略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化自觉”,与其说是艺术教育具有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观照历史与现实,从本体的理论视域去追寻生命与智慧的文化教育诉求,还不如说外部物象对创作者的感人至深的自然流露,并开启自己内心那盏照亮前进道路的生态启明灯。
注释:
① 王柯平.美育的游戏[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②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12.
③ 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④ 朱锦秀、罗晓观.试论我国艺术教育的新向度[J].中国大学教学,2013(5):40-10.
⑤ 刘春阳.社会学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美学热” [J].文艺研究,2014(6).
⑥ 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
⑦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501.
⑧ James A.bank.文化多样性与教育(第五版)[M].荀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6.
⑨ 胡继渊.民族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统一发达国家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走向[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6):21-24.
⑩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