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格
一、谈话节目的魅力所在
大部分媒体研究者认为,如果要追溯世界上第一个广播谈话节目的诞生时间,应该是1921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的WBZ广播电台播出的一档节目。20世纪80年代,谈话节目这一形态从西方进入我国,并逐渐为广大受众接受。相对于传统的节目形式而言,谈话节目不但融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主要特点,且更强化了思想性、知识性、参与性、社会性等诸多特性。这种更凸显互动性、真实性、生动性的节目形态一经出现便受到了听众热捧。一时间,从中央台到地方台,谈话节目成为新闻节目之外受关注最多、收听率最高、收益最好的金牌节目。
一档精彩的广播访谈节目,话题选择是关键。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市民与社会》,是一档以政情民意沟通交流为主旨的新闻谈话节目,在每年讨论的200多个话题中,有关公共政策的探讨占70%以上。把质疑摆在公共媒体的平台上,与质疑对象的负责人面对面讨论,是这档广播新闻访谈节目最吸引人的“看点”。
双向交流特性将私人话语空间转向公共话语空间。从形式上看,此类谈话节目大都通过热线与听众一对一在线交流;从内容上看,谈话节目基本围绕社会、人生、婚恋、家庭、就业、升学、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展开;从传播效果看,谈话节目基本集中在黄金时段播出,定位准确、策划周全、活泼生动,吸引了大批中青年听众。
一次精彩的有价值的对话,还不能仅仅停留在把矛盾焦点亮出来,满足听者觉得“挺热闹”这一形式上的“引人入胜”,更应通过谈话将这些矛盾和焦点背后的原因一层层地挖出来。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央电台、各省市级电台都相继策划推出了一大批在听众当中极具影响力的谈话节目。其中,夜间谈话节目的影响尤为广泛,如深圳电台的《夜空不寂寞》、辽宁台的《清风夜话》、湖北台的《今夜不寂寞》、陕西台的《长安夜话》、浙江台的《伊甸园信箱》等,这些节目有的温婉、有的辛辣、有的睿智、有的风趣,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在短时间内赢得了受众赞誉,都拥有相当数量的忠实听众。谈话节目的成功也催生了一批明星主持人的诞生,如深圳电台《夜空不寂寞》的主持人胡晓梅,在主持节目的7年当中,被无数听众当成自己的心灵知己。中央台《神州夜航》因其独特的影响力和主持人的语言魅力,在一个半月之内,就有两个犯罪嫌疑人通过节目去投案自首。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不仅仅是一个谈话者,还扮演着心灵救助者的特殊角色,她(他)要学会倾听,更要针对听众的种种困惑进行疏导、教育、慰藉。
从某种程度上说,广播夜间谈话节目更像是一个心理咨询平台、情感倾诉港湾、观点碰撞论坛。在无数个夜晚,广播夜话节目成为无数听众的心灵驿站。
此外,新闻信息类谈话节目也得到了受众追捧与社会认同。如《政风行风热线》、《环境热线》、《帮帮忙》等倾向时政、贴近民生的谈话节目,几乎在各省市电台中都成为主打。此类节目在保持广播传播特点的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职能,内容上更加真实、风格上更加亲民、语言上更加犀利。谈话主体既有主持人、听众,亦有行政官员、大众评论员,谈话内容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谈话场地既可在电台直播间,也可在事件现场。此类谈话节目,往往增设跟踪反馈环节,对节目中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后续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行风热线》类谈话节目已不仅仅是一档节目,更兼有行政服务、现场办公的内涵,无形中,通过空中电波架起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广播谈话节目在形态上日臻成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春天,谈话节目在满足受众精神需求的同时,也给广播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如今,广播谈话节目的形式除录播外增加了更多直播,节目交流由书信、通讯转至微博、微信;节目时段由晚间增至全天;节目互动由一对一的个体对话转为受众群体时时互动、即时参与;节目内容从以情感交流为主延伸至评说社会热点。节目表现形式的多元化,进一步拓展了与受众的交流空间好沟通效果,谈话节目逐步由私人话语空间转向公共话语空间,
二、谈话节目的核心价值
谈话类节目的核心价值是从“小”入手,贴近民生。选择那些民生社会新闻,能够引起大家普遍关注、具有争论性的话题,这些“小”新闻谈深了也是大事情。
平民化的话题才能吸引老百姓的关注。现在有些谈话类节目,总想着说“国家大事”,对于老百姓街谈巷议、引为谈资的“小”事情反倒不关注了;总想着“教育人”的节目太多了,轻松交流、思想碰撞的太少了;总想着把“权威观点”推销给观众的太多了,让大家各抒己见、能容纳不同声音的太少了。
内容上贴近百姓,才能增强谈话节目的可听性。在选材的贴近性和说理的通俗性上下功夫。新闻性和贴近性相统一,才能达到谈百姓关心的话题,表达听众的真情实感。
广播谈话节目要立足本土,就本地的新闻和社会现象发表评论,也可以就具有普遍意义的全国性事件发表观点。贴近性要求选材反映民生民意,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发表议论,如医疗保险、子女教育、住房改革、下岗就业等,以及对社会不良现象和风气的批评。这些话题与百姓的生存状态、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相关,现实意义强。从群众生活的角度评述事物,让话题走进百姓的心里,才会受到听众欢迎。
三、谈话节目的发展创新
网络的迅速普及以及新媒体的不断涌现,让受众沟通交流、表达见解、展现自我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影响甚至冲击,而广播谈话类节目特别是夜话节目也遭遇到了发展瓶颈。
2009年12月31日晚,深受听众喜爱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神州夜航》节目正式宣布“停航”,取而代之的是新闻直播板块《央广新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从次日起,中国之声成为24小时不间断直播的新闻广播。“夜航停航”引发了无数听众的感慨,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节目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在此前后,不少省市电台的知名谈话节目也陆续停办。但这并不意味着谈话节目没有了受众市场。随着广播电台由综合台模式转向专业化频道定位,广播谈话类节目开始悄然转型。节目形态逐渐细化,定位更加精准,视角更加宽泛,节目策划力更强、合作方式更加多样、传播方式更加灵活,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是社会影响力以及引导主流价值取向的能力更加强大。
中国之声继《神州夜航》之后推出了《央广夜新闻》。这档新闻谈话节目,通过新闻再现、评说新闻,将社会、法制、伦理、道德,将真、善、美等等内容融入其中,强化了新闻性、凸显了社会性。由于到位的高水准策划,节目过程中,主持人牢牢把握主流观点,与嘉宾、评论员、听众时时互动,思想碰撞的火花不时闪现。
频率专业化的发展,让广播节目更注重目标受众的需求。除新闻谈话节目外,财经、生活、旅游、戏曲、音乐、读书、体育等等类别的专题谈话节目成为各专业频率的主角,并因较强的专业性在各听众群当中赢得了席位、树立了品牌。不少节目组还通过成立听友俱乐部、户外直播间等形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扩大节目的影响。
如今,许多电台都创立了自己的网络广播。除音频直播外,文字及视频直播,在线直播、点播等功能都通过网络广播得以实现。网络的可观性、广泛性和独特性,进一步调动了受众的参与积极性。广播谈话节目的精彩内容借助网络平台、汇聚网民力量、依靠网民智慧实现了全媒体传播,无缝隙覆盖。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急剧调整,人与人之间身体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但心灵距离却越来越远,也正因如此,不断创新并独具感染力、亲和力、传播力的广播谈话节目,对于广大受众始终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