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虹
120例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于虹
目的 总结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2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12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痊愈31例, 有效64例, 好转16例, 无效9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2.5%, 而对照组患者痊愈24例, 有效38例, 好转35例, 无效2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0.8%,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 能够获得理想的疗效, 建议临床推广。
缺血性脑卒中;阿托伐他汀;疗效
目前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的健康, 在我国脑卒中已上升为第三大致死疾病, 新增病例逐年增多,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危害严重, 常造成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丧失劳动能力、致残等不良后果。为减轻脑卒中带来的危害, 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是关键。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先天性血管畸形、脑栓塞都可能参与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中, 以内科用药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本研究对2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将结果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2010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就诊, 经颅脑CT以及MRT扫描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确诊的2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其中男132例, 女108例, 年龄49~78岁, 平均年龄65.1岁, 病程2 h~1.5年。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30例, 伴高血压者52例, 伴冠心病者42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1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就诊后根据病情分别实施调整血糖和血压、颅内降压、溶栓等治疗,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 坚持用药1年, 并嘱患者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饮食, 在随访中观察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经过治疗之后, 患者头晕、头痛等相关症状逐渐消失, 生活能够自理以及患者的肢体肌力在Ⅳ以上的评定为痊愈;患者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好转, 患者的肢体肌力在Ⅱ级以上的评定为显效;患者的症状、体征都出现了一定的好转, 患者的肢体肌力在Ⅰ级以上的评定为好转;患者的症状、体征都没有发生变化甚至并且加重, 或者是患者的肢体肌力在Ⅰ级以下的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患者痊愈31例, 有效64例, 好转16例, 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5%, 而对照组患者痊愈24例, 有效38例,好转35例, 无效2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0.8%,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1例肌酸激酶暂时升高, 在停药后逐渐恢复;对照组出现2例胃肠道反应.1例肝功能异常, 经治疗后好转。
在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烟酒、肥胖、颈动脉狭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等因素的作用下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引发的疾病都属于脑血管疾病范畴。近年来由于我国城镇居民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老龄化问题的突出, 脑血管病患者的数量不断上升, 该类疾病的严重后果对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脑血管病的防治难点在于:由于脑血管系统形成了十分有效的血液供应和代偿保障机制, 如果患者仅一侧出现颈部或脑部动脉完全闭塞的情况, 可能不表现有任何临床症状, 而如果是先天性的脑血管变异或发育问题, 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障碍。在临床上相同的脑、颈动脉闭塞, 可表现为不同的症状, 故而不能仅仅依靠临床表现来确定病变的血管。缺血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病中,属于复发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可靠的预测因素, 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严重者会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而必须加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阿司匹林是环氧化酶Ⅰ抑制剂, 能够有效降低环氧化酶的生物活性, 抑制血栓素2合成, 在血栓素2受到抑制之后血小板激活的通路也会被堵塞, 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会受到明显的限制, 最终达到防止出现血栓的效果。应用阿司匹林前需明确患者是否有胃出血、胃溃疡的相关病史, 可以先进行幽门螺杆菌的碳-13检测, 如果查出有幽门螺杆菌, 则需要去消化科先进行胃肠道疾病的治疗, 大便也要做潜血检查。如果有消化道疾病又不得不服用阿司匹林, 则需要与拉唑类等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一起服用, 否则可能会造成胃肠道出血。而如果有其他疾病如房颤、下肢静脉血栓使用激素治疗或使用其他抗栓药时, 服用阿司匹林必须慎重对待, 剂量要遵医嘱酌情减少[1]。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是一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降低胆固醇的调脂药物, 可以抑制中间代谢产物甲羟戊酸及其衍生物的形成, 从而可以降低金属蛋白酶活性、提高NO生物利用度、抗血栓, 使得斑块体积减少, 或者保持斑块的稳定;改善血管内皮细胞, 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和聚集,对抗和减轻炎症反应, 阿托伐他汀对神经还有血管也有保护的作用。他汀类药物能够针对脑缺血还有再灌注损伤的状况针对性的抑制炎症反应的各个过程, 另外对内皮细胞也有保护的效果[2]。本组资料显示, 对治疗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 与给予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对照组相比, 临床疗效更加理想,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 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且综合疗效十分理想, 在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建议在临床进行推广。
[1] 许天成, 顾严严.阿托伐他汀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01):44.
[2] 孟庆伟, 王驰, 伊丽瑾, 等.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临床观察.北京医学.2010.32(7):574-57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0.157
2015-04-02]
135000 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