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丽
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子痫前期高危人群中的预防价值
罗丽丽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子痫前期高危人群中的预防价值。方法 118例子痫前期高危人群随机分成两组, 研究组58例, 孕13~16周开始口服阿司匹林75 mg/d, 睡前顿服至分娩;对照组60例,不服用任何药物。比较两组妇女的子痫前期、早产、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围产儿死亡、产后出血、阴道分娩及自然流产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高危因素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年龄、孕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口服阿司匹林主要分布在孕13、14周。研究组流产、子痫前期(轻度、重度)、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胎盘早剥、围生儿死亡、阴道分娩及产后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分娩孕周明显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孕期(孕龄≤16孕周)预防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可显著降低子痫前期及胎儿生长受限发生风险。且对子痫前期高危人群中子痫前期、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具有预防作用, 并不增加产后出血、胎盘早剥、自然流产及围生儿死亡等的发生风险。
小剂量阿司匹林;子痫前期;高危人群;孕妇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 PE)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 是导致围生儿及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据估计全球每年有(5~6) ×104例孕产妇死于PE相关疾病[1], 其中99%发生在医疗卫生资源较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该病发病机制迄今未明, 可能与内皮细胞损伤、炎性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等多因素有关。近年来, 国外关于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PE高危人群的文献报道较多, 但对临床治疗价值的研究结果尚不统一。而国内相关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对2011年6月~2013年10月在本院定期产前检查有PE高危因素人群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预防治疗, 探讨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0月间在本院定期产前检查的孕13~16周有PE高危因素的孕妇118例,年龄17~44岁, 平均年龄(30.8±5.6)。高危因素包括:年龄≥40岁;子痫前期病史;抗磷脂抗体阳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初次产检时体质量指数(BMI)≥35 kg/m2;子痫前期家族史(母亲或姐妹);本次妊娠为多胎妊娠、首次怀孕、妊娠间隔≥10年以及孕早期收缩压≥130 mm Hg(1mm Hg =0.133 kPa)或舒张压≥80 mm Hg[2]。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8例, 平均年龄(31.3±4.8)岁, 平均孕产次(2.3±1.1)次, 孕13~16周开始口服阿司匹林75 mg/d, 睡前顿服至分娩,对照组60例, 平均年龄(31.6±5.1)岁, 平均孕产次(2.3±1.3)次, 不服用任何药物。子痫前期的诊断依据乐杰主编的第8版《妇产科学》。两组孕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 所有孕妇均在本院门诊定期产检并分娩,观察两组患者妊娠合并症和妊娠结局, 包括子痫前期(血压及尿蛋白)、早产、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围产儿死亡、产后出血、自然分娩及流产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流产(3例)、子痫前期(轻度、重度)(6例)、早产(5例)、胎儿生长受限发生(4例)低于对照组流产(7例)、子痫前期(轻度、重度)(12例)、早产(9例)、胎儿生长受限发生(10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胎盘早剥(2例)、围生儿死亡(1例)、阴道分娩(28例)及产后出血(4例)与对照组胎盘早剥(3例)、围生儿死亡(0例)、阴道分娩(30例)及产后出血(3例)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 研究组分娩孕周为(36.3±1.3)周明显大于对照组的(33.4±2.1)周,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子痫前期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多因素、多器官受损的疾病, 主要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 临床以高血压和蛋白尿为主要特征, 它不仅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还是导致因医源性治疗而引起早产的最常见原因, 并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和围生期死亡等[3]。因此, 及早发现子痫前期临床发病的相关高危因素, 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近年国外关于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PE高危人群的文献报道较多, 报道称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能降低PE高危人群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PE风险[4,5]。此外,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1年)推荐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 mg/d)预防PE高危人群, 并且提示尽可能于早孕期(12孕周时)开始应用[6]。在本研究中, 参照WHO推荐, 在孕13~16周对子痫前期高危人群口服阿司匹林75 mg/d, 观察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 对存在子痫前期高危因素者, 自早孕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后妊娠结局明显改善, 包括流产、子痫前期(轻度、重度)、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较未服用阿司匹林者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已证实, 子痫前期患者比正常妊娠妇女更具有血栓形成倾向。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子痫的发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总量75 mg/d可降低高危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生率14%~19%, 尤其是前次妊娠为子痫前期者。推荐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根本原因是其可以改善因为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2的不平衡引起的血管痉挛和凝血异常, 并减低了血管紧张素Ⅱ的敏感性。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栓素A2的生物合成, 而对于前列环素的生成影响很小, 从而改变其比值预防子痫前期的发生[3]。
此外, 子痫前期可引起子宫底蜕膜层的小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毛细血管缺血坏死和破裂出血, 导致胎盘从子宫壁剥离而发生胎盘早剥。有文献报道[7], 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 不增加产后出血与剖宫产风险, 但可增加胎盘早剥发生率。而作者研究发现, 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并没有增加胎盘早剥、围生儿死亡及产后出血发生率。这与国外Duley等[8]研究结果相似。这可能与入组标准、试验时间、LDA剂量及研究方式等不完全相同而致疗效不一有关。至于LDA 是否导致胎盘早剥发生率增加, 尚需严格设计和实施的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RCT提供证据。
总之, 早孕期(孕龄≤16孕周)预防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可显著降低子痫前期、自然流产及胎儿生长受限发生风险。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高危人群中子痫前期、自然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具有预防作用, 且不增加产后出血、剖宫产、及围生儿死亡等的发生风险,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1] Roberts JM, August PA, Bakris G, et al. Hypertension in pregnancy.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Task Force on hypertension in pregnancy. Obstet Gynecol.2013.122(5):1122-1131.
[2] 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64.
[3] 贺同强, 赵三纯.子痫前期临床发病相关因素研究进展.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10):823-825.
[4] Rossi AC, Mullin PM. Prevention of preeclampsia with lowdose aspirin or vitamins C and E in women at high or low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11.158(1):9-16.
[5] Krause T, Lovibond K, Caulfield M, et al.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summary of NICE guidance. BMJ.2011.25(3):343-349.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eeclampsia and eclampsia. Geneva.2011:15-20.
[7] 徐婷婷, 邓春艳, 王晓东, 等. 低剂量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高危人群预防效果的系统评价研究.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10(5):585-591.
[8] Duley L, Henderson-Smart DJ, Meher S, et al. Antiplatelet agents for preventing preeclampsia and its complication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7.18(2):465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0.102
2015-01-27]
467000 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人民医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