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型颈椎病治疗前后X线影像学改变情况分析

2015-02-01 07:33石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5期
关键词:交感优良率病因

石敏

交感型颈椎病治疗前后X线影像学改变情况分析

石敏

目的 分析研究交感型颈椎病治疗前后X线影像学变化情况。方.75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 均实施常规治疗, 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40例患者行手法松解治疗, 观察组35例患者根据病因不同而辨证选择手法调整或小针刀、骶管冲击治疗, 评价症状恢复情况, 并对X线变化以及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复查X线改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复查两组X线变化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疗效与X线影像学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交感神经颈椎病辨证治疗效果显著, X线影像学变化与疗效呈正相关性, 可用于临床评价交感型颈椎病疗效的依据。

交感型颈椎病;X线;影像学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特点为病因复杂、体征少、症状多、诊断难, 因此实施准确的影像学检查十分必要。为弥补单纯以患者主观症状诊断交感型颈椎病的不足, 本次研究选取住院经X线影像学检查显示为异常交感型颈椎病住院患者, 采用不同方法治疗, 之后复查X线变化并对其变化与疗效相关性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2014年1~10月收治的75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 入院后经X线检查, 可见患者有不同程度影像学变化, 后经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交感型颈椎病。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40例, 男25例, 女15例, 年龄22~78岁, 平均年龄(45.0±11.8)岁,平均病史(45.0±0.5)个月, 治疗前X线检查结果:颈椎不稳、颈椎弧度变直、后弓紧贴枕骨、颈椎旋转侧弯、屈伸功能减退例数分别为30例、35例、17例、7例、24例;观察组35例, 男20例, 女15例, 年龄25~77岁, 平均年龄(44.0±12.0)岁,平均病史(44.2±0.3)个月, 治疗前X线检查结果:颈椎不稳、颈椎弧度变直、后弓紧贴枕骨、颈椎旋转侧弯、屈伸功能减退例数分别为28例、32例、15例、6例、21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先常规给予患者中频、牵引、中药热敷等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松解治疗, 观察组对于椎体侧弯、不稳、弧度、旋转变化者行手法调整治疗, 合并肌肉僵硬或关节增生明显者用小针刀治疗, 合并椎间盘突出者用骶管冲击波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1]治疗后对入院时标记的6大类症状(颈背部症状、头部症状、五官科症状、神经内科症状、心血管科症状、其他)评分, 每个症状消失记为2分, 偶尔轻微存在记为1.5分, 症状好转记为1分, 症状无变化记为0分,统计每一大类症状总分/症状个数, 得出平均数。每大类症状平均分相加/症状类数=症状恢复平均分, 根据平均分评价临床疗效, 优:>1.5分, 且经验影像学或体征复查后最少有1项症状改善或恢复;良:>1.0分, 影像学复查后最少一项改善;有效:>0.5分;差:<0.5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线性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40例, 优19例, 良8例, 有效6例, 差7例, 优良率为67.5%, 复查X线影像学变化27例(67.5%)患者中,患者疗效为优18例, 良7例, 有效1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2.6%;观察组35例, 优26例, 良5例, 有效3例, 差1例, 优良率为88.6%, 复查X线影像学变化34例(97.1%),其疗效为优25例, 良5例, 有效3例, 差1例, 优良率为88.2%;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88.6%)以及复查X线改变率(97.1%)与对照组(67.5%、67.5%)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复查两组X线变化优良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X线影像学每项改变按照正常、改变、无改变三组进行分组, 之后每组计数值为2、1、0, 疗效根据优、良、有效、差计数值分别为4、3、2、1, X线改善与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对照组X线影像学计数值与疗效呈正相关(r=0.400, t=2.335, P<0.05), 观察组X线影像学计数值与疗效呈正相关(r=0.366, t=3.192, P<0.01), 表明治疗前后的X线影像学变化与疗效呈正相关。

3 讨论

交感型颈椎病是指颈交感神经受累或受刺激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且与颈或上胸椎体征相关者。交感神经广泛分布在脏器、肌肉、血管等部位, 再加上该疾病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临床体征少、症状多, 临床误诊率较高[2]。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X线检查, 影像学变化可为该疾病病因提供客观依据, 从多个角度检查, 明确可能的的病因, 减少误诊, 提高辨证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统计结果表明, 辨证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效果显著。辨证治疗有利于改善颈项部屈伸肌的痉挛, 拮抗肌趋向生理平衡, 调整颈椎结构, 消除病因对交感神经造成的刺激。因此辨证治疗可提高X线影像学变化率。

治疗后复查X线分析可见颈椎弧度变直、旋转侧弯、屈伸功能减退、颈椎不稳、后弓紧贴枕骨的每一种影像学变化的改善率并不高。分析影像学与疗效的相关性,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影像学治疗前后变化与疗效之间是正相关。临床分析交感型颈椎病发生的病因可能是颈椎弧度变直、旋转侧弯、后弓紧贴枕骨、屈伸功能减退、颈椎不稳, 解除上述一种或几种病因, 均会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 影像学良性改变前表现则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生的病因[3]。临床可根据X线影像学变化客观评价疗效。

分析部分患者X线影像学无变化, 但存在优良疗效, 分析原因:治疗后解除肌痉挛, 恢复了分布在肌肉、韧带处的颈交感神经刺激, 疗效显著;这些异常尚未刺激到颈交感神经, 不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生的病因。这些表明影像学变化可以发现病因, 并作为疗效的客观评价依据, 但不能完全根据影像学诊断病情。

综上所述, X线影像学与疗效之间为正相关, 可用作评价交感型颈椎病疗效参考指标, 有利于发现交感型颈椎病发生的病因。因此临床常规检查交感型颈椎病时可采用X线影像学, 不仅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还有利于实施辨证治疗, 对比分析病情变化, 表明X线影像学检查具有可重复、经济优势。但因交感型颈椎病病因比较复杂, 并不能完全根据X线影像学诊断疾病, 需在系统检查后, 明确病因减少误诊, 之后针对病因实施对症治疗, 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1] 方磊, 房敏, 张琴明, 等.比较影像学在诊断颈椎病中的应用.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2728-2729.

[2] 杜建明, 杨智杰, 田小武, 等.交感神经颈椎病疗效与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综合版).2012.35(5).21-24.

[3] 范寿兰, 张文武, 李体成, 等.动态干扰电结合毫米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安徽医学.2009.12(12):1395-139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5.031

2015-08-26]

110044 沈阳市骨科医院放射线科

猜你喜欢
交感优良率病因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有氧运动增强骨骼肌α2-肾上腺素受体介导的交感缩血管反应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SD大鼠骨骼肌交感缩血管反应和功能性抗交感的影响:NO和α1—AR的作用
时空交感(外一篇)——杜甫《地隅》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羌医学病因病机概述
睡眠过程中交感和副交感拮抗活动的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