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桉 刘琳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对产品的设计、制作和生产等整个过程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状态与理念,不仅是当代社会、国家和行业不可或缺的宝贵思想文化,而且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就业需要而进行职业素养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1],体现出的历史印证价值功能、文明传承价值功能、政治教育价值功能和经济开发价值功能,是夺取民主革命胜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作用,既与传统和西方工匠精神一脉相承、同条共贯,又呈现出与时俱进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此推动、促进和提升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战略之举,是塑造现代工匠精神的必由之路。
工匠是我国古代“士农工商”四民中的“工”的重要群体,他们熟练地掌握手工业技术,是农业与手工业分工后古代技术发展的主体。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独特作用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对所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2]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匠不再单纯指具备某一门独特手艺、工艺、技艺并赖以谋生的传统手工艺人,可“泛指家庭作坊、工厂工地等生产一线动手操作、具体制造的工人、技师、工程师等”[3],因此工匠精神也逐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4]。同时所谓的工匠伦理、鲁班文化和工匠文化等也进入职业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者的视野,认为对当代职业技术教育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技术文化”与“知识文化”的区别[5];要揭示出手工业“所富含的民族独特的思想意识与民风民尚”[6],并认为“应注重职业教育从教学理念和制度结构层面向鲁班学艺典故中吸取营养”[7],“提倡从细节着手,崇尚脚踏实地、天人合一,增强实践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一心一意、专注认真”的“鲁班文化”,并与校风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8]。更有学者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陶铸工匠的‘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9]由此可见,当下职业教育学界一些管理者和学者已经意识到要从传统时代的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吸取营养,推崇职业教育应加强工匠精神的塑造,这是因为“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范畴,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更是职业院校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10]。此外,西方的工匠精神也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之一,其“注重完美、追求极致”,“一丝不苟、严谨务实”,“耐心持恒、专业敬业”的内涵,值得学习和借鉴,特别是诸如杜威指出的:“职业教育并不单是使学生获得一种比人家好些的职业,使得他容易赚钱,因为赚钱不一定是快乐的;同时,需要学生知道这种职业本身的好处,使得他对于这种职业有精神上的快乐”;裴斯泰洛奇认为:“要把专业训练和道德培养结合在一起”;欧文则认为:“教育人就要形成人的性格”等,对我国职业院校德育和素质教育工作有着巨大参考价值。
然而传统和西方的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存在着文化局限、时代局限、区域局限、阶级局限和意识局限等。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偏执宗教意识,或将职业教育划为“二等教育”,或急于升格本科未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教育,或照搬照套导致水土不服,制约了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在对传统和西方工匠精神的继承和扬弃的同时,培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匠精神刻不容缓。作为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文化,其内涵、价值、作用,既与传统和西方的工匠精神同条共贯,又呈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独特哲学品质,以此为桥梁纽带加以融汇整合、以此为平台管道加以继承扬弃,在职业院校中培育当代工匠精神,可以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战略选择,探讨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径,反映了目前相关理论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思想、精神、道德、情操、信仰和追求为质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由此而外化为人们美好的社会愿景和高度的行为自觉,赋予人们以正确的思想、坚定的信念、崇高的道德和远大的理想,“实现了与中华文化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选择性和超越性统一、时代性和前瞻性的统一,具备了丰富性与科学性、系统性与严谨性、概括性与具体性等科学特征,其巨大的能量主要体现在对民族的文化、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意识形态等因素的聚集和辐射,对内产生凝聚力、感召力、创造力,对外产生吸引力、亲和力、说服力,是当下中国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力”[11]。红色文化中的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劳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海尔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人集成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的产物,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当时当地,更重要的是影响到遥远的未来”[12],其所体现出的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与当代工匠精神所具备的敬业、专业、耐心、专注、执着、坚持、创新、创造等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的精神理念殊途同归、交相辉映,是职业院校必须把握和践行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对职业和工作认真、细致、严谨、耐心的敬业态度以及对作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日益得到重视,时代迫切需要和强烈呼唤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而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职业院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则是对时代呼唤的有力回应。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中需要工匠精神。中国现已成为了世界公认、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现阶段仍缺乏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13],这就对职业院校人才能力素质和精神品质培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树立当代工匠精神时不我待。从中观层面看,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职业院校如何实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标任重道远,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为抓手和载体,实施“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共同完成“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任务,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从微观层面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和意志品质的养成而言,受教育者要努力成为与时代同步、为社会需要的严谨、诚信、专注、求实、创新、发展的职业专门人才,以面对社会各行各业的机遇与挑战,塑造受教育者具备“顶天立地有本事”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红色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如何以红色文化的科学的价值导向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探求和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契合点,构建当代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提出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理论依据和实施对策,已成为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红色文化生成的学理特征,揭示了其与传统和西方工匠精神之间关系,都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文明成果,同属人类文明发展体系不同时期思想坐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经历了上千年历史岁月的洗礼与磨练,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文化基础,也是我国红色文化生成的文化渊源”[14]。当将红色文化置于革命与建设发展史和社会形态学中,上升到理性思维和整体性高度时,红色文化中折射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传承了古今中外民族精神的优秀特质,在点与面上与传统和西方工匠精神交集贯通,皆为人类文明璀璨奇葩。当代工匠精神孕育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而红色文化则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等精神则是其发展繁盛的不竭动力。为此,红色文化作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其与时俱进的哲学慧根和敢创新路的意识品质,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日益发展的时代中,与经济、政治、社会乃至教育等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其战略作用日益凸显。探索红色文化促进和推动当代工匠精神培育,须从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两个维度的并立与沟联,研究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理论基础、逻辑关系和模式机制,着力阐发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普遍价值和特殊意义在培育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一方面要丰富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时代精神、红色烙印、民族特点和社会责任,继而成为普世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为职业院校的育人模式、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拓展新空间、新理念、新方法。
“文化时代”凸显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中心地位。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国力。在这一“文化时代”,必须牢固树立红色文化是 “共产党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开展先进的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根基”[15];深刻领会红色文化“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铸就了我们的中华之魂,这种中华魂,或化为抗敌御侮的民族气节、立志报国的赤胆忠心,或化为咬定青山的坚定信念、一往无前的英雄本色,或化为自强不息的豪情壮志、敢于牺牲的英勇壮举,或化为勇攀高峰的创业风采、无私奉献的人生实践”[16]。这种由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所构成的文化,不仅与中西传统工匠精神精一脉相承,而且因与时俱进的哲学品质又与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极为吻合。学校建设“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文化建设,是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育人环境的营造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样板的打造活动”[17]。职业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任务,目前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基础建设上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大都还未梳理、凝练、建构、提升自己的精神理念系统,未能彰显、营造和宣传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这就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竞争发展和人才培养。因此,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携手嫁接,以倡导培育中国特色当代工匠精神推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走向“文化校园”,塑造出中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品牌,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要深入全面地进行红色文化内涵与当代工匠精神的对应分析,找准对接点。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主要有“追求真理”、“坚定信念”、“为民奋斗”、“不怕牺牲”、“艰苦耐劳”、“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实事求是”等;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则要倡导的是 “追求事业”、“淡泊名利”、“求真务实”、“执着恒久”、“专注敬业”、“严谨专业”、“精雕细琢”、“崇尚极致”等。通过对应研究,诠释二者同属先进的社会意识范畴,在构建当代职业院校先进文化中异曲同工。另一方面要通过对红色文化能量和品牌价值的解析,彰显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性、权威性、有效性,揭示对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重要性,着重就红色文化与当代工匠精神融合协调发展新路子、综合协同创新模式、互为依托共赢的新机制作出科学规划,构建融合面。
通过文化软实力的聚集与勃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共识,也是职业院校倡导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重要体现。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何让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新时代的价值观念相匹配,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与载体,已经成为新的课题”,尤其是“要谨防红色文化的形式主义化、空壳化,传承不能老是局限在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层次上,需要不断开掘价值新内涵,更加关注、尊重人性,贴近人的心灵,要能够给一代又一代人新鲜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18]。当下主流文化主要是由“老祖宗留下经过几千年考验认为是精华的东西;中国改革开放后以及历史上从国外吸取的人类优秀文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创造的好思想和新文化”[19]三个部分组成的,具有丰富的德育和素质教育内容,为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绝好的素材。但当前,学界和实际工作中,对以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的研究阙如,如何基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现状,高度凝炼红色文化道德风范和价值导向,阐发与职业院校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逻辑关系,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战略蓝图和运作方案,是必须要高度重视的。
在设计红色文化推动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战略规划好具体实施方案时,要注重四个维度,即:红色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文化定位及异同关系的维度,包括人本意识、仁德意识、经世致用意识等,以体现中国特色职业院校的文化根脉;古今中外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形成、发展、内涵、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的维度,包括沿革演绎、伦理规范、价值意蕴、模式类别等,以为当代中国职业院校作有益借鉴;红色文化的文化使命和意识形态功能维度,包括对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指导地位、价值导向等,以明晰社会主义学校的政治社会化责任;涵寓红色文化的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维度,包括在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学生特长等中的呈现,以彰显职业院校五彩缤纷的校园文化。特别是应把握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工匠精神培育协同创新的正确路径。在职业院校中,红色文化与当代工匠精神的融合,须解决“和谁接轨、接什么轨”的问题。红色文化与当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是有差异的,不能人为机械地“接轨”而混淆二者的不同;同时文化或精神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历史和现实的统一,这正是文化互通的基础,是有机“接轨”的地方。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先进分子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上,对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上独特的精神领悟,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体系,是人类社会极富原创性的文化资源,与同属人类文明范畴的工匠精神可谓“两峰对峙,二水分流”,形成互补。职业院校在驾驭红色文化与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协同创新时,须通过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其纳入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等顶层设计之中,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有机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步实施,与学生科学个性心理素质养成相配套,从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下功夫,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传统的忧患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基础上,吸收当代的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形成崭新的当代工匠精神。
首先要在红色文化引导下建构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理论模型。职业院校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对于学生相应的专业素养须有较高要求,在将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工匠精神培育之中时,必须十分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在适应和策应国家注重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背景下,论证其对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科学依据,构建与时俱进、科学系统的当代工匠精神理论框架,打造出我国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样本。其二要加强红色文化推动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证研究。职业院校要将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置于文化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的时间坐标、空间坐标和思想坐标上,选取红色文化不同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如以地名冠名的井冈山精神、特区精神等;以事件冠名的长征精神、申奥精神等;以人物冠名的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等;以行业冠名的海尔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与工匠精神培育切实相联结,以促进形成鲜明办学文化和卓越育人模式,得出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和能量释放与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教育教学案例。其三要立足当代文化思想发展规律和把握文化理论研究的前沿,基于当前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立健全存在的问题和当代工匠精神缺乏的状况,在精神层面上要凸显红色文化在革新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和形成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等方面对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巨大影响。在制度层面上发挥红色文化在增强职业院校自主办学意识、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学与实践环节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在载体层面和表现形式上要以先进的理论武装人、先进的文化引导人、高尚的精神鼓舞人、优秀的作品塑造人,为形成当代工匠精神提供坚良好文化氛围。其四要遵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善于适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与方法,将工匠精神培育有机地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党政工作共同部署、协同进行,创设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良好环境,多管齐下提高职业院校德育水平,将红色文化与职业文化、工匠精神内化成丰富多样的器物、制度、精神文化形态;要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德育课程体系,将红色文化作为基础性教育教学内容,将当代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特殊性内容融入学生德育全过程;要加强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特别要注重把红色文化和当代工匠精神中焕发出来的凌云壮志和形成的道德风范,科学地冠以耳熟悉能详、家喻户晓的表现形式和载体,通过论坛、专栏、讲座、演讲、表演、汇演、竞赛、比赛、征文、评论和展览等活动,加强红色文化与当代工匠精神宣传教育,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将其纳入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全过程;通过音乐、歌咏、舞蹈、美术、绘画、雕塑、书法、摄影、集邮、文学和戏剧等形式,强化红色文化和当代工匠精神与当代涌现流行的积极思潮、现实提倡奉行的时尚精神融合嫁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刊物、网站、光盘、画册、读物和广告等媒体,增强红色文化与当代工匠精神的辐射渗透力,引导舆论氛围,促进形成鲜明特色的职业院校文化,造就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
[1]王二路.漫谈红色文化[J].赤子,2013(10).
[2]大国工匠:寻找缺失的工匠精神[N].中国青年报,2015-5-11(11).
[3]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4][10]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5]刘海荣.谈鲁班、墨子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6]张燕.论《鲁班经》——兼谈我国古代工艺思想特色[J].东南大学学报,2015(1).
[7]张德剑.鲁班学艺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8]万啸.从细节做起——基于“鲁班文化”的职高德育管理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6).
[9]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
[11]叶桉.试论八一精神与红色文化的渊源流变[J].江西社会科学,2011(12).
[12]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理论界,2007(8).
[13]李克强.十二届全国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N].光明日报,2015-3-20(10).
[14]李水弟,等.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6.
[15]吴建平.点击时政——吴建平新闻评论集[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
[16]张世文.“文化时代”与大学建设的任务[N].光明日报,2010-4-4.
[17]付小悦.把红色文化传承下去[N].光明日报,2011-6-29.
[18]吴建民.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C].前沿.创新.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 年),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