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5-02-01 02:47高铁刚
中国电化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利用信息化水平

高铁刚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铁刚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已成为政策文本中的重要内容,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该命题背后蕴藏了深刻的历史背景,推动了多个重要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和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通过对支撑该命题的工程和项目的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的工程和项目尚未充分发挥命题的内涵及方法。基于对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形态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构建“学习空间人人通”“机构空间校校通”“服务、管理时时通”的教育形态,可以更加有效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政策;基础教育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要“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1];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教基一[2013]10号)文件中,“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是“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6项重点工作之一。信息技术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研究者的重视。然而,由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2],其意义及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变化,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策略、方法必然随着需求的变化不断变化。审视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现状,揭示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构建未来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历史缘起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是个历史性的命题,起源于人们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及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在教育均衡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建立了联系,在学术术语与政策文本中有机结合,成为时代的话语。这一命题起源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该时期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的早期阶段。

我国教育领域出现了城乡差异、区域差异等客观现实,“择校”等现象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据中国期刊网上呈现的文献显示,至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在我国开始萌芽。1994年,财政部财科所研究生部的苌景州发表了“建立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3],《教育研究》刊发了“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实思考”[4],教育均衡发展开始成为学术研究的话语。21世纪初,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开始普及,2002年《教育研究》刊发了“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5]“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6]等系列论文,“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7]这一提法成为强音。此后教育均衡发展成为重要的学术命题。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问题做了明确规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一次在党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此后政策文本中频繁出现该类词汇及命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渐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2012年、2013年、2014年教育部都将“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工作重点。

在我国,与人们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相对,教育信息化推进者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迅速发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热点问题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2000-2005年,教育信息化推进者将“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作为教育信息化项目的重要抓手,有力地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2003年开展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都特别强调农村学校要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此后,教育部开展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三通两平台”项目等都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翻阅近年有关教育信息化的规划、行动计划文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各个文件的重要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在历史条件下成为研究与公共政策中的重要内容。

学术话语、政策文本促使信息技术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机结合。在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重要的目的之一;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文件中,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保障。这并不是研究者和政策文本起草者的随意杜撰,而是在一系列论证、博弈中形成的结果。就目前来看,虽然众多研究者认为信息技术只是现代教育的工具,但是没有人可以忽视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力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和对教育变革起到的重要作用,人们相信“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8]之间的关系会深刻影响诸多教育问题的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也不例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人们相信学校组织将逐渐打破封闭的现状,建立广泛的联系,“教育将呈现开放化、远程化、网络化、在线化等特点,互联网交互平台的分散合作学习,个性化、游戏化学习,打破了现有的班级授课制的批量生产的组织形式”[9],由于壁垒导致的非均衡发展将得到改善。

二、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现状

学术话语、政策文本对“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关注促使国家开展相关项目进行实践,大量的实践证实了信息技术在不同方面提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这些项目既有国家层面的大工程,也有各省开展的相关实践,同时学者的研究实验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展了多个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这些工程和项目在不同方面改善落后地区的资源配置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第一类是利用信息技术向落后地区提供必要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师培训资源。该类项目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代表,利用信息技术“多快好省”地向落后地区输送数字资源,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具有一致性,基于“弱势补偿”原理向相对落后地区、相对薄弱学校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额外补偿。第二类项目是利用信息技术向全国提供共性的资源,通过机制创新提升均衡发展水平。该类项目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代表,基于信息技术在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方面的优势向全国配置教育资源。与上述两类相比,第三类项目做出了更大的突破,该类项目力图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全新的教育形态,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全时空教育。该类项目以“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10]为代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机构等多类空间,利用网络空间(教师空间、学生空间、机构空间等)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融合,从而推动教育的优质化发展、均衡发展。上述三类项目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第一类项目有效地改善了落后地区的教学资源,有研究者指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地缓解了教师结构性短缺、教学水平不高和培训不够的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变了,应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多了,教研水平提高了,学生学习行为变了,自主学习的多了,学习兴趣提高了”[11]。第二类项目改善了全国的资源共享方式,有研究者指出,“经过近10年的建设与运行,‘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在进一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缩小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差距,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均衡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第三类项目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推进的重点工作,在湖南等省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有研究者认为,“‘人人通’是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与应用真正要实现的目标,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13]。就目前来看,“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项目将在教育形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发挥革命性的影响。

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地方政府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落实国家项目,保障各个项目顺利进行;二是探索新型机制与方法,建立更加有效的机制与方法体系。在地方政府探索的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方法中,主要有两种行为比较引人注意:一种是建立区域资源库,建立区域内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另一种则抓住校际均衡这一核心要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校际间的协作互助。在各地的实践中,广东省的做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08年,广东省开展了“千校扶千校”计划,“在珠三角和大中城市组织1000所义务教育优质学校,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业务能力等多方面对口帮扶1000所农村学校”[14];2010年,开展了“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15]建设工作,“探索以信息化促进县域范围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整体提升的新思路”[16],抓住了“校际均衡”这一核心要点,建立了有效的机制和方法。

与政府出台政策、建立机制相对,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微观机制,即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起点不公平的背景下实现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17]项目证明了“在教育起点不公平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可能达到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这一命题时,研究总结了相关经验。

随着泛在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的深入、MOOC[18](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方法的成熟及有效应用,教育信息化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已经成为重要的政策议题。2014年“两会”期间,多位会议代表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19]“信息技术助力教育综合改革”[20]提案。

三、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问题

在教育的重大工程中,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相关工程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仍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其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需要系统地审视。

从理论研究层面上看,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研究适应了当前社会需求,为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但是仍表现出了一些不足:第一,研究目的单一,研究目的主要是为政策决策提供基础,缺乏以内在规律研究为主的自然研究;第二,研究内容范围狭小,缺乏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往往跟着宏观热点政策走,注重未来愿景描述或案例研究,没有从方法论角度揭示信息技术在义务教育均衡不同发展阶段中提高相关参数的方法体系;第三,研究方法以思辨研究为主,缺乏量化研究或量化研究方法简单;第四,研究主体多以参与政府决策的机构人员、高级研究人员为主,没有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从政策层面来看,虽然政府制定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政策,推进了相关工程和项目,但客观上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尚未形成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环境,往往以工程和项目的形式开展建设,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基础;第二,尚未形成针对不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内容要求的具体政策,多数政策仍过于宏观,缺乏可操作性;第三,多以信息化教学资源供给为手段,利用信息技术供给信息化教学资源,忽视了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的差异,用虚拟的替代性资源代替实际的资源;第四,多以“弱势补偿”原理为落后地区提供信息化教学资源,忽视了信息技术在义务教育跨越式发展方面的作用。

从实践层面上看,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工程和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客观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现有评价机制无法准确评估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程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多以工程管理、项目管理为主,其建设过程、应用过程、评价过程多以项目管理程序与方法进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现状的制约,当前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方法多以区域内均衡发展为主要导向,对区域间均衡发展评价相对不足,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工程和项目多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水平,因此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其次,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方法有待拓展。一方面,人们相信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能够破解教育发展中的均衡问题;另一方面,现行的解决方法过于简单,缺乏创新性,没有完备的方法体系,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最后,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工程、项目不能与同时进行的教育信息化项目有效对应,“数字鸿沟”现象开始出现。目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加大推进教育信息化,与之相对,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项目在技术层次、教学应用方法等方面都低于主要的项目要求,在改善落后地区教育现状的同时客观扩大了“数字鸿沟”。

基于上述层面的客观制约,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容易出现如下的问题:第一,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的重复性建设。由于研究者没有研究出更多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法体系,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法仍相对不足,导致政府开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项目相似度极高,重复性建设嫌疑客观存在。第二,用政策性话语评价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与项目。由于相关工程和项目建设的历史背景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多数项目的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没有构建出工程和项目建设前后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量化方法,缺乏对教育过程差异、学业成就差异、教育回报差异等的系统评价。第三,改善落后地区教育现状的同时扩大“数字鸿沟”,加速信息技术水平的不均衡。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工程持续的基础。

四、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对策

对管理者、教师来说,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仍需要改革创新的思想、积极探索的精神,在创新实践中形成新的机制、新方法。加大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研究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方法模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明确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变革作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问题方法,利用信息技术破解义务教育均衡难题是必然的选择。由于“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有理论指导,否则必然陷入盲目发展的危险境地”[21],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应该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提升不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约因素的方法体系,建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性模型。

为了构建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性模型,需要建立以义务教育均衡不同发展阶段中相关参数为自变量、教育信息化应用方法为因变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系数为标准的教育信息化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机制研究框架,揭示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结构模型。在构建自变量内容时,可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测量教育均衡的指标体系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确立参数体系、具体内容;在构建信息技术提升诸要素的方法体系时,可以在原有案例和科学分析基础上进行建构 。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性模型可以为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方法体系,在政策需求、实践活动中选择合理的方法,形成信息技术持续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法基础。

(二)着眼未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教育生态系统

研究表明,现行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遵循工业革命的模式与体系,“工厂隐喻”是其重要的特征,资源是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之相应,更多的研究者认为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根源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分布的不均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等资源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与这样的思路相一致,政府开展的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程和项目多以利用信息技术向落后地区补偿优质信息化资源为主,核心原理是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化教学资源传送、共享方面的优势。然而,科尔曼(James S. Coleman)发布的“科尔曼报告”显示,“以前认为与学生成绩有关的因素,诸如班级规模、课本质量、学校设施、教师经验等对学生的学习影响都很小”[22],因此单纯调配资源只能保障教学条件的均等,不能从根本上保障教育的均衡。鉴于此,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有很多方法有待探讨。

事实表明,信息技术不仅仅在信息化教学资源传送、共享方面具有优势,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力性质的因素变革着现行的教育形态,具有革命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教育空间正在形成,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云课程”[23]的推广、新型教学模式的成熟,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在传统的学校环境中进行,还会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24],新型的教育形态将形成。基于对未来教育形态的判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全新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在现实中,城乡一体化、标准化校园建设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条件保障,校际协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保障,基于这些事实构建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新战略。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空间、教师空间、机构空间等;其次将各类教学活动、教学资源虚拟化,将教学服务、教学资源在空间中进行;然后将学校、个人(教师、学生等)空间有机连接,利用云技术进行管理与服务,构建“学习空间人人通”“机构空间校校通”“服务、管理时时通”的全新教育形态,彻底打破现实学校的时空限制,实现优质资源、优质服务共享。在这样的战略里,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教育发展的平台。

就目前来看,随着“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项目的推进,上述设想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现实。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从战略角度进行重新设计,在“宽带中国”战略下优先布置落后地区的虚拟教育空间建设,实现利用信息技术跨越式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三)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长效机制、政策环境

虽然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中的重大工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问题受到更多人的认识,但不可否认,当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25],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停留在工程和项目阶段,没有成为一种长效机制,更缺乏稳定的政策环境。因此强化机制、政策环境建设是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保障。

目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工作要点,信息化战略也成为国家战略,因此将工作要点与问题解决战略有机融合具有一定的政策基础。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建设过程中,首先要确立信息技术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将信息技术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明确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中的持续性地位;其次要建立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最后开拓创新,建立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操作性机制体系。

在机制建设过程中,逐渐完善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环境。在规划纲要、行动计划、相关政策文本中强化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文本”数量,逐步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文本,优化公共政策制定机构之间的信息流通机制,优化机构间公共政策的继承机制,建立立体、多元的政策文本体系,宣传更多的成果与案例,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五、结束语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作为历史性的命题受到研究者、政策的关注,导致大量工程和项目开展相关实践,提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然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工程和项目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源于理论研究、政策导向、实践过程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信息技术变革教育形态的分析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将在更多层面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但仍需要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方法模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长效机制与政策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创新过程。可以预测,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项目将以更加创新的内涵、方法出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化发展。

[1] 教技[2012]5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Z].

[2] 朱永新,许庆豫.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2,(6):1-4.

[3] 苌景州.建立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J].贵州社会科学,1994,(1):47-50.

[4] 王锐兰,张辉,江波.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实思考[J].教育研究,1994,(3):46-48.

[5] 于建福.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2002,(2):10-12.

[6] 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8-10.

[7] 顾明远.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J].人民教育,2002,(4):14-15.

[8] 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上)——关于ME命题的论证[J].中国电化教育,1999,(1):3-8.

[9] 周洪宇,鲍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3,(10):4-9.

[10][13] 祝智庭,管珏琪.“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7.

[11] 张敬涛.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9,(1):5-8.

[12] 胡铁生,汪晓东.“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5-43.

[14][16] 林君芬,张静然.以信息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访广东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28-32.

[15] 粤教电函〔2010〕18号文件,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的通知[Z].

[17] 何克抗.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16-21.

[18] Ingede Waard.MOOC guide[DB/OL]. http://moocguide.wikispaces.com/0.+Home+Intro+to+MOOC,2014-07-16.

[19] 俞敏洪.提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DB/OL]. http://edu.qq.com/a/20140304/016820.htm,2014-07-17.

[20] 柯进.信息技术助力教育综合改革——访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N].中国教育报,2014-03-04(03).

[21] 桑新民等.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11,(3):5-13.

[22] 蔚蓝.国际教育技术研究报告(节选一)[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9):131-132.

[23] 王本陆.关于加强云课程研究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3-7.

[24][25] 刘延东.把握机遇 加快推进 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11/144240.html,2012-09-05.

高铁刚:博士,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师教育、学校变革(gaotiegang2002@163.com)。

2014年11月6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Status,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for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Gao Tiega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al policy,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researchers. It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behind the proposition, which has contributed to a number of important works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that of great importance in practical valu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jects supporting this proposition, we found that the existing projects have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behind this proposition. Morpho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form of education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 proposed that “connect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 learning space ” “connecting schools through institution space”“connecting services and managements with cyber space”, could provide more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which will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CT in Education; Education Equality;Education Policy;Basic Education

G434

A

1006—9860(2015)02—0001—06

* 本文系“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课题“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W2012119)、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信息技术支持的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研究”(项目编号:14YJC880014)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利用信息化水平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张水平作品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