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莉莉,李小文
(1.北京邮电大学 网络教育学院,北京 100876;2.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ST螺旋型模式:全过程评估理念对继续教育的效果促进研究
童莉莉1,李小文2
(1.北京邮电大学 网络教育学院,北京 100876;2.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今天,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创新亟待提升。该文针对多数培训流于形式的现象,紧扣继续教育效果的本质,提出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从理论角度提升继续教育活动设计过程的逻辑性和创新性,从实践角度增强各环节评估方式的易用性和实效性。最后,通过选取小规模样本初步实证,验证了理论模式的科学性,显著提升了继续教育活动的效果,并揭示出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ST螺旋型模式;全过程评估;继续教育;效果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走出学校教育阶段之后的社会成员进行。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要“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更详细提到“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强对学习者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专业组织为重点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建成一批示范性学习型组织”等等[1]。
国家把继续教育活动的作用提高到了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的战略高度,但继续教育本身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体系化、规范性特征,在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个性化问题导致效果衰减。本文将从国内继续教育现状入手,总结提炼问题症结;通过对继续教育模式理论成果的追述学习,提出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模式对我国当前继续教育活动效果提升的重要意义;并选取典型企业组织进行初步的实证研究,从教育活动设计模式改进的角度为提高继续教育效果做出有益探索。
继续教育主要以学历补偿、技能培训和文化普及等职能为主,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和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但我国继续教育工作的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从继续教育理论成果的发展角度看,长期处于学校教育之外的辅助地位,沿用普教的思想和机制,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效果释放等各方面都还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办学思路滞后、师资匮乏、需求挖掘不精准的状况较为普遍[2],难以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和创新潜力。另一方面,继续教育办学效果的实用价值也还远未达到国家预期水平。由于面向成人的继续教育本身就受时间约束较大,学习热情难以激发;加之师资知识储备、教材设备等的限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继续教育工作常常流于形式。
我国继续教育活动的现状可以从办学主体、教学模式和学习群体三个方面来梳理。
我国现有的继续教育办学主体主要有高等学校、专业培训机构、政府和企业、各种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适应不同学习对象的需求。但同时,各办学主体自身的特点也对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潜在问题:高等学校办学经验丰富,但在继续教育领域难以摆脱学校教育的规制,创新性和实用性受到束缚;专业培训机构以商业性导向为主,实用性较强却难以推动继续教育理论的前进;政府、企业及各种社会力量则更因为非教育机构,而可能存在轻视或缺乏指导的现象[3]。
有代表性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于高等学校中,学员自学+集中面授、电子资源共享+远程辅导以及虚拟实操/到岗实习是其中的主要体现。其他办学主体的教学则多以阶段性的传统面授或文本资料自学为主。
继续教育工作是面向社会成人开展的,因此,是一项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的全民工程。我国当前对成人学习群体的关注还停留在活跃教学现场的氛围、鼓励学习者多参与的初步尝试阶段。实现关注行业性、地域性、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差异性等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之路还任重道远。
从以上“办学主体—教学模式—学习群体”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继续教育活动要取得突破,实现高水平发展,不得不面对和解决以下问题:
1.克服继续教育办学理念低位运转的问题
继续教育长期处于学校教育的辅助地位,可有可无的意识较为普遍。办学主体要紧跟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步伐,将继续教育上升到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全民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培养能不断适应社会变化、既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应用性复合人才为己任,逐步扭转办学理念低位运转的现状。
2.突破教育活动设计模式的守旧问题
当前继续教育的内容更多地停留在缺什么补什么的水平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往往就是全日制教学模式的压缩和精简,不仅缺乏吸引力和实用性,学科结构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学科框架内,难以反映科学技术的新发现和新发展[4]。继续教育一定要发挥自身的灵活性优势,在教育活动设计模式上大胆创新,从理论高度完成教学模式创新,带动整个教育活动的效果提升,突破守旧现状。
3.改变教育活动过程无序和结果低效的问题
继续教育活动实施过程的管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学习需求调研不精准、过程实施无把关、教学效果缺评价等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改变过程中的无序和效果低下的现状也已十分迫切。
在国内继续教育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中,教育模式的设计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它既是办学理念的实际体现,也是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估的指导框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逐渐活跃,已有的理论成果多体现在设计流程的不断优化和提升上,下述几种较有代表性。
系统型继续教育模式[5](以下简称系统模式)起源于美军的教学,通过确定培训需求、计划和设计、实施培训、评价培训等一系列逻辑相连的环节有计划的实施培训。经过试用及改进,英国学者肯尼和瑞德提出了各步骤的评估问题,在模式内部引入了各环节逆向评价,强调了过程监控和反馈。发展的模式被称为计划培训模式,它在早期系统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确定培训目标环节,并在5个环节中都增加了逆向评估的过程。
“国家培训奖”模式是1987年英国“国家培训奖”大会上提出来的,又称为“最佳培训实施模式”。它注重公司培训实施过程的政府介入,是对系统型模式的发展,更具有操作性。该模式以系统型模式为基础,添加了更为广泛的组织战略等外部影响。“国家培训奖”模式表明:可以将培训系统看作是组织内部的一个独立分支,明确提出了培训目标与组织需要相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培训管理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培训项目的外包受到推崇,专家可以为组织提供较有价值的培训管理解决方案。该模式不仅能适应组织所需的灵活性和应对力,弥补当前组织培训工作的不足,增强未来工作的能力,还能提高受训者个人满足感,满足他们较高层次的培训需求。顾问(咨询)模式的实施中主要体现了外包的特色,将培训工作作为独立的工作整体交给专业团队来承担。
中国学者高文举在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趋势下提出ST培训模式(如图1所示),这种模式以企业战略和目标为基础和导向,综合影响企业的内外环境因素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以“全程评估”理念贯穿螺旋上升的各个流程环节[6]。
图1 ST培训模式
上述各类模式在理论演进中都彰显了自身的价值,在实践应用层面其适用环境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培训模式及其适用环境
CompTIA(美国计算机技术产业协会)在美国IT继续教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CompTIA的职业指南是开展美国IT继续教育的主要工具,该指南包括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模块的服务[7](如图2所示)。
图2 CompTIA 职业指南中的五个模块
德国是继续教育活动开展得非常成熟的国家,尤其是在IT领域。德国IT继续教育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AITTS能力框架系统、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系统与开发流程紧密相关的赋予资格证书的方法体系。AITTS 能力框架系统中根据人员的技术能力等级分成三个层次29类,根据不同类别匹配他们的培训进程和内容。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系统中特别强调培训的实用性,课程设计围绕两个内容展开:开发作为课程质量标准的“参考流程”体系以及开发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应颁发的资格证书具有可比较性和灵活性并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有益。
美德继续教育发展之路让我们意识到,继续教育活动要真正在社会运转中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重视效果是最关键的举措。而效果的提升路径很多,可以通过充分的需求调研提高针对性,也可以通过设计灵活多变的内容模块提高适用性,充分结合组织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等等。
从理论演进的角度看,ST螺旋型模式较之此前的继续教育模式更加综合了对组织发展目标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双重因素,是双重动力的集合体,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从美、德发展的经验看,ST模式用螺旋形式将继续教育的设计环节更加细致完善、用全过程评估理论保障教育活动的最终产出实效,更具有竞争力和实用性。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如图3所示。该模式的突出特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对继续教育活动的环节设计更为精细完善,增加了对教育活动开展基础的重视(如外部环境、组织目标和个人职业生涯等),提升了教育活动各环节之间衔接的紧密性;二是各个环节除了该完成的工作内容外,都对应增加了该环节的评估措施,以过程实效促成整体效果的提升。
图3 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
ST模式继续教育开展基础:外部环境、组织目标和个人职业生涯。通过这三者的分析使得继续教育活动紧密融合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与组织发展目标一致,同时又促进受训者的个人职业生涯成长,增强继续教育活动吸引力。
环节1:明确列示组织所处内外部环境和受训人群的职业生涯发展周期特征。
环节2:制定培训目标,并与主管和实施部门沟通可行性。在环节1的基础上明确培训目标,由培训统筹部门进行向上对主管领导、平级对需要各业务支撑的部门、培训对象以及培训实施过程中执行层面的沟通,达成一致。
环节3:进行需求调研和受训者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确认。培训需求分析,包括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和培训形式的需求。同时收集受训者的主要信息,便于培训实施者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设计和组织,对调研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提炼和确认,保证信息准确性。
环节4:制定培训计划并发布。对前三环节内容进行文稿化,形成培训计划。对确定的培训内容进行详细呈现,如时间进度、执行人员、参与单位及个人等进行部署,对培训结果进行必要的回馈信息设计。同时,对计划的内容进行发布接受微调建议。
环节5:配置培训资源并进行过程控制。对培训过程中的场地、设备、材料等进行配置,执行过程中人事部门与各业务部门的配合,过程中对教学双方、软硬件设施的管控,以及对现场结果的必要的记录等。
环节6:培训结果记录与现场评估、后评估。对培训材料进行收集存档,总结培训目标达成程度。通过对员工培训后的现场感知、一定时期内员工能够实现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态度的转变、工作能力和绩效的提升等指标来评价。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还对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实证。
ST模式在样本实施继续教育过程中的适用效果。
某省通信运营企业设计院设计师团队。
按设计师岗位的职业发展等级进行分层抽样,在现有的4个等级上每层抽取50个样本,分别是:初级设计师50人,中级设计师50人,高级设计师50人,技术专家50人。
(1)员工对为什么要培训感到迷惑,培训积极性不高;(2)员工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培训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互动差;(3)员工较少关注培训后的收获和改进需求;(4)业层面对培训与组织目标间的关联性信心不足;(5)培训组织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及承训单位)对培训的可持续性信心不足。
该省通信企业设计院正处于行业新技术应用和基础设施更新换代期,员工的知识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意识在该时期显得十分重要,组织也迫切需要各个层级的设计师能够在本岗位上激发出更高的工作绩效并获得较快的岗级提升。
样本群体培训需求分析思路如表2所示[8]。
表2 样本群体培训需求分析思路
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培训实施计划,重点明确时间进度、执行人员、参与单位及个人等信息,并与相关人员进行确认。
培训资源涉及到场地、设备、材料等各个方面,本文仅就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做实证示例。所选取的样本群体可用到的培训资源如表3所示。
培训活动开始之后,过程控制是保证培训现场效能的重要手段。培训提供者过程控制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教学技巧:培训提供者的情绪、局面掌控能力、目光接触、开场与结束的要点等。
b.表达技巧:语言技巧、非语言沟通能力、聆听、与受训者问答互动等。
c.仪容仪表:着装、表情等。
受训者的过程控制主要关注现场参与度,如出勤情况、课堂反应等。
继续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估可以通过培训结束后的现场调查来反映,也可通过一段时间后受训者的工作绩效和对组织的贡献度来反映。本文为所选取的样本群体设计了三个级别的评估指标来激发继续教育的成果(如表4所示)。
表4 评估指标示例[9]
根据所选取的样本对象半年的时间长度内以ST模式组织的继续教育类学习活动效果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初中高级设计师)和小组访谈(针对技术专家),发现此模式所倡导的全过程评估理念对培训工作的短期和长期效果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如表5所示。
表5 ST模式试点培训项目开展前后效果比照表
目前国内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多数流于形式,对理论层面的研究热衷者不多,难以对继续教育的质量提高起到拉动作用。实践层面的地域性、行业性差异很大,成熟度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既有包容性又有先进性的框架来引导和推动。笔者在长期一线教学的积累之上,从提出二维继续教育课程框架设计思路与实例的微观层面起步[9],逐渐上升到关注继续教育的整体设计模式。本文提出的基于全过程评估理念的ST螺旋型继续教育模式,其主要价值体现在:(1)重视继续教育活动开展基础,增强继续教育活动的生命力。ST模式中强调对组织外部环境、组织发展目标和个人职业生涯等的背景分析,大大增强了继续教育活动的吸引力,避免了形式主义倾向。(2)对继续教育活动的环节设计更为精细完善,提升了教育活动各环节之间衔接的紧密性。(3)体现全过程评估理念。在ST模式的每个环节中,都有对该部分工作的评估方式,正式与非正式手段结合,以过程实效促成整体效果的提升。
本文在理论模式的研究基础之上,选取了小规模样本进行初步的实证,一方面验证了理论模式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在理论研究之后,各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方法工具。但本文的研究还仅仅是个开端,对各环节全程评估指标的探索以及本文样本中对实证效果的调查都还存在局限性,没有对所有指标项进行一一调查,ST模式对继续教育促进效果全貌的探索还有待深入。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DB/OL].http://www.edu.cn/html/e/jygh/,2012-06-18.
[2] 徐康.成人继续教育现状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18):87-88.
[3] 于红梅.学习型社会构建与继续教育的发展和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22-23.
[4] 刘鸿雁.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2012,(5):26-28.
[5] 高志敏.人力资源开发的系统型培训模式及其修正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0,27(6): 60-64.
[6] 高文举.培训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111-115.
[7] Yiwen Shen, Zhijian Lu. American and German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ITIndustr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J].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2010,(10):9-12.
[8] 张煜.基于素质模型的A公司创意人员培训需求分析[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7.15-20.
[9] 童莉莉.二维继续教育课程框架设计思路与实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2):92-95.
童莉莉: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客户关系管理、渠道运营管理、继续教育教学技术(13810008892@139.com)。
李小文:博士,高级通信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活动组织、服务营销(13901018618@139.com)。
2014年12月12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ST Spiral Mode: A Research on the Whole Process Evaluation Concept Promoting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Tong Lili1, Li Xiaowen2
(1.School of Networked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 Beijing 100876;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With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zation of education,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ory needs corresponding innovation.This paper proposes the ST spiral mode based on the whole process evaluation concep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ory, this achievement enhances logicality and innovativeness of the education activities.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it also strengthenes the us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ssessment methods. This paper selects a small sample for empirical study and verifies the scientificalness of the hypothetical theory model. These results reveal a new direct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ST Spiral Mode; Whole Process Evaluation; Continuing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G434
A
1006—9860(2015)02—01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