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娟 张丽琍
性别与领导风格/效能实证研究的理论视角及现状
张瑞娟 张丽琍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工作场所和成为领导者,围绕领导风格和效能这一主题,衍生了大量性别视角下两性领导风格/效能的实证研究。根据对性别内涵的界定,现有研究的理论视角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心理视角、社会结构视角及人际交互视角。两性领导风格和效能的实证研究,主要围绕两性领导风格/效能存不存在差异,以及哪种领导风格更为有效等问题展开。尽管现有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但较为稳定的结论是:在领导风格上,女性领导者更多地表现出民主、参与式及变革型领导行为;在领导效能上,男性领导者和女性领导者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是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二者的领导效能存在一定差异。这些研究不仅为后续性别视角下领导风格和效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为管理实践中女性领导者根据背景环境选择领导风格、发挥领导效能提供了借鉴。
社会性别;理论视角;领导风格;领导效能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工作场所和成为领导者,女性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和效能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女性具有什么样的领导风格,这些领导风格的优势是什么?围绕这一主题,衍生了大量性别视角下的两性领导风格和效能的实证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最初仅仅是对男性和女性领导风格和效能差异的浅层次比较,缺乏研究的理论基础,即仅仅探讨了不同性别特征的领导者的领导方式、行为和效能如何不同,并没有从理论上阐述为什么男性领导者和女性领导者的领导方式、领导行为和领导效能存在差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对性别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如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别角色特征、性别图示等,并采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如雌雄同体理论(Androgyny Theory)[1]、社会角色理论(Social Role Theory)[2]、期望理论(Expectation States Theory)[3]1-72和状态特征理论(Status Characteristics Theory)[4]、角色一致理论(Role Congruity Theory)[5]、管理者的性别刻板印象理论[6]等,来解释性别与领导风格和效能之间的关系问题。
国外学者Korabik和Ayman在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性别定义区分的基础上,对性别和领导风格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将其归纳为三种理论视角:心理的视角(Intrapsychic Perspective)、社会结构的视角(Social Structural Perspective)和人际关系的视角(Interpersonal Perspective)。[7]106-124
本研究将首先对性别的内涵进行界定,然后对Korabik和Ayman总结的性别与领导风格/效能研究的理论视角进行阐释,并对基于性别视角进行的领导风格和效能的研究现状从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两方面进行总结,试图为研究者基于新的理论视角解释性别与领导风格/效能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在以往性别与领导风格/效能的研究中,性别内涵的界定经历了生理性别(Sex)、社会性别(Gender)、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等演进过程。最初,一些研究是基于生理性别研究领导风格和效能的差异,即研究者基于这样的前提假设,是否成为领导者是生理决定的,男性天生就是领导者。但是,一些研究者发现这个研究结论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因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更多的研究者采用了社会性别来界定性别的内涵。社会性别是指基于生理性别的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对男女两性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特定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通常,研究者通过观察男性、女性领导的行为或者让他们自我报告其行为,来判断他们具有男性特征还是女性特征。
然而,一些学者认为,性别是一个多维度、多水平、多层面的变量,它远比社会性别的界定要复杂得多。它们不仅包括心理层面,如性别图示、性别刻板印象、性别角色身份、性别角色特征、态度和价值观;还包括男性和女性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他们被期待承担的社会角色。此外,性别还被赋予了地位的特征,与女性相比,男性通常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更有可能拥有较多权力和社会资源,从而拥有特权,因而,性别既包括机会和等级的层级结构,又包括身份和凝聚力的情感结构。[8]
根据Korabik和Ayman对性别和领导风格研究的理论视角所做的归纳,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释。
(一)心理视角
心理视角主要关注两性领导者的心理特征。心理视角认为领导风格是心理特征的函数。男性、女性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了与性别角色相关的个性特征、态度和价值观,即性别角色定位,最终,性别角色定位将影响领导者选择领导方式、行为和结果,如图1所示。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使用性别模式(Gender Scheme)、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和通过性别社会化过程获得的性别角色定位、态度和价值观等对领导者的性别进行了定义。但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由两性领导者的性别角色定位而表现出来的性别角色特征,即性别角色的工具化/男性化/自我性(Instrumental /Masculine /Agentic)和表现化/女性化/利他性(Expressive / Feminine /Communal)对两性领导者领导行为和领导效能的影响。
图1 性别对领导风格影响的心理视角
(二)社会结构的视角
主要关注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被期待扮演的社会角色[2]和社会地位[4]。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期待和社会地位认知有着本质的差异。女性常常被描述为温柔、娴静、情感脆弱、具有依赖性、擅长形象思维、适于做助手,而男性则刚强、好动、意志坚强、富于理性、具有独立性、擅长逻辑思维、适于做领导。同时,相比男性,女性具有更低的社会地位。因此,女性的社会角色特征与领导者的角色特征不一致,而男性的社会角色特征与领导者的角色特征相一致,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或许会影响男性领导者和女性领导者的领导风格、行为和结果。
基于社会结构视角的一些研究,聚焦两性领导者的社会角色,强调性别角色一致性对两性领导风格、行为和结果的影响。性别角色一致性理论认为,男性能够成为领导者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女性来说,男性的性别角色特征与领导者的角色特征更一致,这样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女性成为领导者的偏见。[5]
基于社会结构视角的另一些研究则强调了男性和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同。[4]他们认为社会性别作为一个明显的地位标志,影响着人们对领导的感知、观察和评价。男性常常被认为拥有更高的地位和特权,因此他们更可能承担起与他们的社会性别特征相一致的领导角色;相反,女性被认为拥有较低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她们的社会性别角色与领导者的角色是不一致的。具体的影响过程详见图2。
图2 性别对领导风格影响的社会结构视角
(三)人际交互的视角
人际交互的视角主要聚焦于领导者和上司、同事及下属之间如何相互影响。这个视角既包括心理的视角,又包括社会结构的视角。因为,交互作用的诱因受到社会性别和与性别相关的信念、对自我的期望(模式)和他人的期望(刻板印象)共同的作用。前者是显现的和公开的,而后者是不可见的和更隐蔽的。同时,这个交互过程还要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如任务的类型、性别比例),这些影响因素凸现或者降低了性别角色的作用。
依据人际交互的视角,性别之所以导致两性领导风格的差异,是因为男性和女性与其男性女性上司、同伴及下属之间具有不同的人际交互方式,这些交互的方式将影响每个群体交互的结果。影响过程详见图3。
图3 性别对领导风格影响的人际交互视角
目前,基于性别视角进行的领导风格/效能的实证研究主要围绕两性领导风格/效能有没有差异以及女性展现出何种领导风格会更有效这两个主题展开。
(一)领导风格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基于性别视角进行的两性领导风格的研究,早期主要关注两性管理者在传统领导风格如任务导向—关系导向及民主—专制/指令型—参与型领导风格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如Eagly等的研究发现,在组织情境下,两性领导者在任务导向和关系导向领导风格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实验室研究(使用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和评价研究(领导风格调查的被试并不是真正的管理者)情境下,女性管理者更倾向于关系导向的领导风格,男性管理者更倾向于任务导向的领导风格。在以上三种情境下,相比男性管理者,女性管理者更倾向于民主、参与的领导风格,而较少体现专制型和指令型领导风格。[9]Van Engen的研究结论也支持了女性管理者更倾向于民主和参与式领导风格的观点。[10]我国学者梁巧转采用Bem的二维性别角色观点,探讨了男性领导者和女性领导者在社会性别特征以及以任务为导向(Initiating Structure)和以关系为导向(Consideration )的领导风格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在男性化特征上,男性领导者表现更明显;在女性化特征上,男性领导者和女性领导者不存在显著差异;男性领导者更注重任务导向,而两性领导者在以关系为导向的领导风格上不存在显著差异。[11]
随着领导理论的发展,后期的一些研究开始关注两性领导者在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风格方面的差异。Eagly等的研究认为,变革型领导包含利他性,尤其是个体关怀维度,使得这种领导方式与女性的性别角色特征相关性更高。[12]Van Engen等认为变革型领导强调智力激发和个体关怀,这些特点与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相一致,因此被认为是女性化的领导风格。[10]Eagly等对基于组织情境的两性领导者的变革型风格、交易型风格和放任型风格的45篇研究论文的元分析发现,尽管男性领导者和女性领导者的差异较小,但是相比男性领导者,女性领导者更倾向于变革型领导方式和权变奖励的领导行为(交易型领导的组成部分),较少地使用主动和被动的例外管理和放任型领导方式,而男性领导者更倾向于交易型和放任型领导方式。[13]我国学者罗瑾琏等采用横断历史数据的元分析方法,对探讨性别、性别特征与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风格之间关系的47篇论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女性化特征与变革型领导风格相关性较高,男性化特征与交易型领导风格相关性较高。[14]
对于两性领导风格的研究表明,尽管对两性领导者的性别特征在民主—专制、指令型—参与型、任务导向—关系导向、变革型领导风格及交易型领导风格方面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但是总体来讲,相比男性领导者,女性领导者更多地表现出民主、参与式管理方式,更少地表现出专制型领导方式;女性领导者、具有女性化性别角色特征和双性化性别角色特征的领导者更倾向于与变革型领导风格相一致,尤其是更多地表现出了变革型领导的关怀行为。
(二)领导效能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早期,对男性领导者和女性领导者领导效能的研究,大多基于社会角色理论对两性领导者的领导效能进行简单比较。后期对两性领导效能的研究,较多地基于人际互动的视角对两性领导者不同领导风格有效性的条件进行考察,即在不同环境因素下,如组织的类型、组织中男性员工和女性员工的比例、领导者和下属的性别组合等对两性领导者的领导效能的影响。例如,Ayman等探究了领导和下属的性别组合对变革型领导行为和下属评价的领导效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女性领导者的变革型领导行为在智力激发和个人关怀方面越高,其男性下属认为她们的领导效能越低,而男性下属和女性下属对男性领导者的领导效能的评价是一致的。[15]Cuadrado以西班牙的35个工作团队的领导者和员工为样本,探讨了下属的性别、组织的类型对于两性领导风格和领导效能以及下属的满意度和额外努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男性领导者和女性领导者自我评价的领导效能没有差异。但是下属评价的女性领导者在满足团队成员的需求方面,高于男性领导者;女性领导者的女性下属,相比她们的男性同事,认为女性领导者更有效。男性领导者和女性领导者对下属的工作满意和额外努力的影响没有差异。当考虑组织类型时(依据性别标准,将组织分类为男性类型组织,如运输、金融行业,女性类型组织,如护理、教育行业,以及性别平衡类型的组织,如政府;依据组织中占主导地位的领导者的性别,将组织分为男性主导和女性主导),研究结果支持了Eagly的研究,即女性领导者在女性占绝对优势或女性化类型的组织中,更倾向于采用与女性化刻板印象相一致的管理方式。[16]Kark以以色列银行员工和领导者为样本,研究了领导者的性别角色特征(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及未分化)以及下属的性别对领导效能(变革型领导的有效性和对领导的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性别角色呈现双性化的领导者被感知有较高的变革型领导行为和领导认同,当女性领导者被感知到较低的双性化特征时,相比男性领导者,其在变革型领导行为和领导认同上得分更低。[17]Wang以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研发部和女性占主导地位的客服部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领导者的性别对其领导风格和下属绩效(创造力、任务绩效、对同事的利他主义和责任心)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当男性领导者和女性领导者表现出与性别刻板印象不一致的领导行为时,对下属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相比女性领导者,当男性领导者表现出仁慈型领导行为时,对下属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相比男性领导者,当女性领导者表现出威权型领导行为时,对下属绩效的消极作用更强。[18]
尽管这些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并未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但是,对于两性领导效能的元分析研究或许能为我们理清争议提供一些思路。
2014年,Paustian- Underdahl对1962—2011年共49年间的95篇关于性别与领导效能的研究论文(其中包括Eagly在1995年元分析的36篇文章)进行了元分析。有些研究结论与Eagly元分析的研究结论一致,即不考虑组织的背景环境,男性领导者和女性领导者的领导效能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当考虑组织的背景因素时,男性领导者和女性领导者的领导效能存在差异。在男性领导者占主导地位的行业,如军事领域和政府部门,男性领导者被认为具有较高的领导效能;在女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如护理行业和教育行业,女性领导者被认为具有较高的领导效能。但也有些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如2014年的研究发现,在组织背景下,女性领导者比男性领导者更有效,女性评价的女性领导者比男性评价的女性领导者更有效;而Eagly的元分析发现,随着男性下属和女性下属数量的增多,男性领导者被认为具有较高的领导效能。[19]
对于两性领导效能的研究表明了两性领导者领导效能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两性领导风格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只要在适合它的环境与条件中,都能产生较高的领导效能。如,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中,男性领导者被认为更有效;在女性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中,女性领导者被认为更有效。那种不考虑背景环境一味倡导领导者性别优势和对两性领导效能进行简单比较而得出的结论,仅仅提供了简单、刻板的观点,研究者应该更深入地探究影响两性领导风格有效性的其他因素。
通过对性别与领导风格/效能研究的理论视角及研究现状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从早期没有任何理论的简单比较,到应用心理视角或者社会结构视角的理论来揭示二者之间的异同,再到更多的基于社会互动的理论视角来揭示性别对领导风格/效能的影响,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尽管研究者对于性别与领导风格和效能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已有研究基本上是在西方情境下进行的,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较少,包括缺乏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组织情境的某些方面,对于性别影响领导风格/效能的文化情境和组织情境交互作用的考察较少;已有研究并未随着领导理论的深化,深入研究性别与一些新型领导风格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些问题,未来的研究主要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对性别影响领导风格和效能的文化情境及组织情境因素的考察。大量的领导风格/效能的研究表明,突发事件和文化是影响领导风格/效能的重要情境因素。[20]一些学者也提出了性别和文化是一种共栖的关系,性别和文化对于领导风格/效能的影响同样重要。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性别与领导风格/效能的独立的研究,而缺乏对性别、文化对领导风格/效能共同影响的研究。[8]因此,不同文化情境下两性领导者的领导风格/效能的异同是性别与领导风格/效能研究的未来方向之一。该研究不仅能够增强现有理论的包容性和普遍性,而且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对领导者正确认知自己的领导风格和行为,减少与他人交往中的误区,提高领导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除了考虑文化对领导风格/效能的影响以外,组织的情境因素,如男性占主导的行业还是女性占主导的行业,领导者和下属的性别组合,任务特性、领导的层级等因素对文化、性别和领导风格/效能的影响也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二)基于我国的文化背景,以企业组织的管理者为样本,深入开展性别与领导风格/效能的实证研究。目前,关于国内女性领导风格(方式)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一些理论性或者感悟类的文章,如贺明兰的关于女性领导的断想[21]等,而针对性别与领导风格和效能的实证研究,主要以党政领导干部的样本居多,而对企业组织中管理者的研究样本较少。
(三)随着领导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性别与领导方式及领导有效性关系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组织需要新的领导方式来提高领导有效性,包括公仆型领导、道德型领导等新时代需要的领导方式;另一方面,组织还需要领导具备新的特质,比如魅力型领导等。这些领导理论的新发展也为研究性别与领导特质及领导风格的匹配性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1] Bem S. L..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 Rogyny[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4,(2).
[2] Eagly A. H.. Sex Differences in Social Behavior: A Social-role Interpretation[M].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1987.
[3] Berger, J., Wagner, D. G. & Zelditch, M. Jr.. Introduction: Expectation States Theory: Review and Assessment [A]. J. Berger & M. Zelditch Jr.. Status, Rewards and Influence: How Expectations Organize Behavior[C].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985.
[4] Ridgeway, C. L.. Gender, Interaction and Inequality[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92.
[5] Eagly A. H., Karau S. J.. Role Congruity Theory of Prejudice toward Female Leaders[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2,(3).
[6] Schein V. 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 Role Stereotypes and Requisite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among Female Manager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5,(3).
[7] Korabik K., Ayman R.. Gender and Leadership in the Corporate World: A Multi Perspective Model[A]. J. L. Chin, B. Lott, J. K. Rice, J. Sanchez Hucles. Women and Leadership: Transforming Visions and Diverse Voices[C]. Malden: Blackwell, 2007.
[8] Ayman R. & Korabik K.. Leadership Why Gender and Culture Matter[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10,(3).
[9] Eagly A. H., Johnson B. T.. Gender and Leadership Style: 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0,(2).
[10] Van Engen M. L., Willemsen T. K.. Sex and Leadership Styles: 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Published in the 1990s[J].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04,(1).
[11]杨林,狄桂芳.社会性别特征与领导风格性别差异实证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6,(3).
[12] Eagly, Alice H., Johannesen-Schmidt, Mary C.. The Leadership Styles of Women and Men[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1,(4).
[13] Eagly A. H., Mary C., Johannesen-Schmidt. Transformational, Transactional, and Laissez-Faire Leadership Styles: A Meta-Analysis Comparing Women and Men[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3,(4).
[14]李鲜苗,罗瑾琏,霍伟伟.基于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方法的性别特征与领导风格及跨文化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5).
[15] Ayman R., Korabik K., Morris S.. I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lways Perceived as Effective? Male Subordinates’Devaluation of Femal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9,(4).
[16] Cuadrado I., Navas M., Molero 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eadership Styles as a Function of Leader and Subordinates’Sex and Type of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12,(12).
[17] Kark R., Waismel-Manor R., Shamir B.. Does Valuing and Rogyny and Femininity Lead to a Female Advanta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rol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Identification[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12,(3).
[18] Wang A. C., Chiang J., Tsai C. Y., Lin T. T., Cheng B. S.. Gender Makes the Differe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Leader Gende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hip Styles and Subordinate Performance[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13,(2).
[19] Paustian-Underdahl S. C., Walker L. S., Woehr D. J.. Gender and Perceptions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A Meta-Analysis of Contextual Moderator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4,(4).
[20] Avolio, B. J.. Promoting More Integrative Strategies for Leadership Theory-build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7,(3).
[21]贺明兰.关于女性领导风格的断想[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6,(2).
责任编辑:董力婕
主持人语:俄罗斯经典文学文本本身就是女性形象的画廊。更重要的是,这些辉煌的女性形象无一例外是由男性作家塑造出来的。这个文学史上独特的现象与奇观,从“文学是人学”这个本质上,深刻反映出人类灵魂最崇高的价值。从19世纪的普希金到托尔斯泰,再到20世纪的帕斯捷尔纳克与索尔仁尼琴,无论他们作品的叙事规模如何宏大,女性形象发展和演进的轨迹一直占有最为清晰的中心地位。文学批评史必须把握这一原则性视角,将“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列入亟待研究的课题范畴,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
这里发表的两篇文章都是从女性形象这个角度来研究俄国经典作品的。一篇的作者偏重于从“形象简史”入手,评述从古典到现代的女性形象的历时性生成形态,演示出女性精神寻求上的历史脉络和对女性形象史基本流变的动态考察。可以看出,论文致力于探讨俄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于文学史构成特征和文本结构层次系统的存在方式的影响与意义。另一篇则是从文学个案出发,将托尔斯泰创作思想中的“大地情结”与《战争与和平》中的“托氏女性形象谱系”加以分析和归纳。诚然,作者客观阐述了托尔斯泰的“辩证”的女性观,然而,也毫不讳言地指出了这位伟大作家复杂而矛盾的“评判女性所存在的偏执”。文本角度的阐释和形象体系建构的尝试别具一格。俄罗斯女性形象生存在经典文学名篇的自足系统中。《战争与和平》这部史诗写就了不同序列的女性心理和意识世界的广阔空间。作者所提供的女主人公的种种文本信息并不在于交代故事的历史背景,相反,每一位女主人公的出场都着眼于对丰富思想的判断与评说。即便如此,概念化和固定化也在这成系列的女主人公身上几乎不可见。女性形象的表现力和文学效果都通过伟大作家们的设置的诗性语言被揭示出来。同时,由于作家们站在文化与哲学的高度阐发“人与历史”的交流图式,以及女性面对世俗生活所体现的坎坷和非理想化的一面,就能够完全突破读者的思维定式而达到艺术上的超越和升华,达到与历代读者“视野融合”的广度。
俄国经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是一个严肃的学术实践,它所包孕的是对俄国民族精神乃至人类灵魂的深度解读。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Situation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Gender and Leadership Styles/Efficiency
ZHANGRuijuan,ZHANGLili
As more and more women enter the workplace and take up leadership positions, leadership styles and effectiveness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Based on gender perspectives, there has been a great deal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leadership style/efficiency. According to gender definitions, existing research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perspectives: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social structure and interpersonal perspective. A plethora of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examining how men and women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in their leadership style, behavior and efficiency. With no clear conclusion,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women leaders prefer democracy, particip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while both men and women are no different in terms of effectiveness. Only in different context, the leadership efficiency has some differences. The study not only laid a foundation for more research, but also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and support offemale leadership.
gende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leadership style; leadership efficiency
10.13277 /j.cnki.jcwu.2015.05.008
2015-07-05
C913.68
A
1007-3698(2015)05-0052-06
张瑞娟,女,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讲师,人力资源管理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创新和女性领导风格;张丽琍,女,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领导力、人力资源管理、大学生创业就业。100101
本文系中国人才研究会2012年课题“中国女性企业家领导力模式和领导风格实证研究”(ZRH-1210)以及中华女子学院2015年课题“领导者性别角色对领导风格和下属绩效的影响”(KG2015-03-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