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100083)
近年来,创新及创业的发展受到高度关注。从大学生创业“50万元以下的注册资本可分期到位”到国家及各省市级创业扶持政策层层推出,全民创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国家发布了各种优惠政策进行鼓励,如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支出加计费用化等,都大力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然而如何确定能够带来符合期望产出的有效投入成为企业不得不解决的难题。通过进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能够更好地判断出何为有效的投入、何为无效的浪费,从而更好地制定符合企业现状的战略。在系统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下,企业才能较为准确地评估创新绩效,这极大地帮助了企业提高创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有助于企业选取合适的经营战略和有效的资源配置。现如今,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已不再局限于财务指标,还引入了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但由于非财务指标在定量化过程中掺杂了过多的主观性因素,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偏差、企业自我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财务评价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基础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因此基于财务视角来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准确把握和客观评价技术创新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财务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的综述。
(一)技术创新。创新一词来源于Shcumpeetr J.A.的《经济发展理论》,此书在1934年译成英文时,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之后Shcumpeetr提出创新概念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将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从而获得潜在的利润。
对于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一直存在较多争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Mueser R.在搜集大量相关论文并进行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得到了一个较为简洁准确的表述: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序,就是技术创新,即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二)绩效评价。据财政部统计评价司的阐述,所谓企业绩效评价,是指在特定的指标体系下,通过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相关原理,在统一的标准下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形成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该概念在国内外目前还未有较为规范的说法。较多学者将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解分为两部分,一为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二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结果(包括其影响)上。Hagedoorn和Cloodt(2003)认为从狭义上理解创新绩效即为发明创造引入市场的程度,从广义上来理解是指从概念生成一直到将发明创造引入市场全过程所取得的发明、技术以及创新三方面的绩效。高建(2004)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效率、产出的成果及其对商业成功的贡献即为技术创新绩效,包括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其中“产出绩效”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给企业带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效益和影响,“过程绩效”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执行的质量,它是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变量来反映,并且认为企业较高的技术创新绩效应该是在产出和过程两个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本文提到的技术创新绩效即是基于高建所提出的观点,即该绩效包含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过程绩效。
现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方法众多,常用方法主要分为四种: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DEA方法、灰色评价法。
因子分析法是搜集一定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通过少量、相关性较低的指标整合数据信息。该方法主要的特点为通过降维简化数量较大的指标并消除本身变量之间较强的相关性,从而形成较为客观、方便、有效的评价结果。但对于企业而言,该方法需要收集的数据较多,故可行性不强。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将一些边界不清的因素进行量化,并通过“最大隶属度”的原则来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中专家显得尤为重要。专家的意见构造成判断矩阵,从而确定相应指标的权重,形成评价结果。其最大的弊端是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运用DEA方法是运用线性规划计算所有决策单元,然后根据其相对位置来判断各自效率,从而确定绩效。在处理复杂系统时该种方法具有相对优势,而且其不受计量单位影响,可用单一综合指标来评价绩效情况。对于DEA方法而言,要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则需决策单元的数目达到其指标个数的三倍以上才具有参考价值 ,而且该方法的应用程度相对复杂,使得其在评价时有一定的难度。
灰色评价法是以灰色系统的理论为基础,对预先设定的评价对象进行某一阶段所处状态的评价。相比于其他评价方法,灰色评价法更具有实用价值,是由于其主要采用非统计方法,使得在数据量较少、条件不满足统计要求时,还可用该法进行评价。该种方法也可处理机制相对复杂、层次相对较多、对于定量角度建立精确的模型系统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但由于数量指标均是由相关人士进行打分,因此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相对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评价法而言,因子分析法、DEA评价方法采用真实数据或是特殊算法来代替人为主观成分,故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但前期准备的工作量也相对较大,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难度。
财务视角的评价方法包含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的多个角度,如产出视角、过程视角,但往往这些视角的评价结果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情况,上述四种方法则通过相应计算方法将多个指标汇总成最终的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结果。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对企业战略选择、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一直广受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不断地完善这一理论体系,但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增加了该领域的研究难度,学术界仍未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形成统一的标准。本文就企业实际中采用的创新绩效评价方法进行汇总。
1.新(改进)产品销售收入。现阶段进行绩效评价时应用财务指标较多,因其定量方法较为准确,对绩效的评价更接近真实情况。其中企业进行产出绩效评价时最为常用的财务指标为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之相关的财务指标有新(改进)产品的利润率。新(改进)产品的利润率即为新产品实现的利润占当年企业总利润的比重。利润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相应时期的利润水平,既可考核企业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又可从横向、纵向比较其经营管理水平。该类财务指标是从新(改进)产品的经济效益方面评价其产出绩效。
2.新(改进)产品的销售率。新(改进)产品销售收入与新(改进)产品销售率不具有相关性,故可作为技术创新产出绩效的评价指标。其产品销售率即为报告期新(性能具有重大改进和提高)产品的销售收入与同期企业销售总收入之比,反映了新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可用于分析新产品产销衔接情况,研究新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程度。
3.新(改进)产品市场占有率。在进行技术创新的产出绩效评价时,企业常常使用新(改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反映其直接经济效果。市场占有率即为企业新(改进)产品销售收入占市场同类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该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改进)产品在市场的渗透能力,从而反映出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4.专利申请数。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绩效也可从技术效益角度来进行测评,专利申请数则是技术效益的主要指标之一。专利申请数是指当年申请专利的数量(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时期人们从事科学技术发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部分专利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企业形象、企业品牌以及市场地位。专利数据比较容易获取,较长时间内专利标准也较为客观,且专利发明活动与创新直接相关,因而专利申请数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绩效相对可靠的指标。
1.投资报酬率。也称为“投资的获利能力”,指通过投资而返回的价值,从侧面反映了技术创新的使用效果。
2.研销比率。行动产生结果,结果反映行动。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结果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进行过程绩效评价时,研销比率则是一个较为直接的评价指标。研销比率是指当年技术研发投入的费用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了企业对研发新技术产品的重视程度及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研销比率有助于企业判断新产品研发投入的必要性,并据此调整下一步的创新投入及经营战略。
3.成本变化率。部分企业在对技术创新过程绩效评价的时候,引进了成本变化率这一指标。成本变化率通常指本年销售成本与上年同期销售成本之差除以上年销售成本。该比率考虑到销售成本增减的变化,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成果对成本的影响。
以上过程性或产出性指标经过量化,均能客观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但因多数指标基于财务报表得出,只是对历史财务结果的描述,使得评价后得到的数据大多是对创新活动成果的评价,而缺少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前瞻性预测、发展空间估测以及发展方向估计。
此外,上述常用评价方法中,影响指标变动的因素并不唯一,即除技术创新影响变动外,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调整。如专利申请数,企业应剔除未引发技术创新的专利,且对于企业有市场前景的发明但并不注重申请专利的企业,应将该指标剔除或是降低其在评价指标中的权重。
在现有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很少涉及描述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的指标,如企业的融资环境状况、政府有关的政策法规,均对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与政府有关的政策,对于国家支持的研究,国家会采取政府补助、税收优惠、政府购买等手段,这些体现在财务报表的“营业外收入”中,其占研发费用的比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外部环境的创新投入,也可以作为评价技术创新过程绩效的评价指标。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价已有创新活动的成果,还在于以此为依据决定下一步的创新发展方向。因此对企业创新的前瞻性也有考虑的必要。技术创新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在市场中存活并发展,因此应当在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中纳入这些指标。
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国内许多学者和企业中的相应评价人员会从创新社会效益和创新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虽使评价体系更加全面,但却加入了较多难以客观量化、过于依赖定性或人为的指标在内,如:创新产品的竞争力、创新产品的商业成功率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反映技术创新的准确性、客观性和说服力。在实际应用中,应当将该类指标在评价体系中予以剔除。但对于该角度中数据易得、较为客观的指标,应该考虑保留,并给予其适当的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