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银玲
(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江苏 徐州 221116)
“文眼”是指一篇作品中极具表现力、能统摄整篇作品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厘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也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每一篇文章都有“文眼”,它们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文眼”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感情的升华点、思想的闪烁点,是文章主旨的凝聚点、结构的衔接点、内容的核心点,贯穿、支撑、统摄着全文。如《詹天佑》一文的“文眼”是文首的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既揭示了课文的主题——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爱国情怀,又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对詹天佑杰出才能的赞叹和爱国情怀的赞美。同时又确立了文章“总—分”的结构方式。又如“好一个安塞腰鼓”在《安塞腰鼓》中反复出现,这句话既是这篇课文的“文眼”,又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既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又表达了文章的特色:反复手法的运用,一咏三叹,反复回环。
2.精悍性。“文眼”是一篇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即揭示全文之旨的关键性词句。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句话、一个细节,也可以是一个段落、一缕情丝。如《科学怪人》这篇课文的“文眼”是一个字“怪”,《神奇的克隆》的“文眼”是一个词“神奇”,《水》这篇课文的“文眼”是一句话“水成了村子里最宝贵的东西”。《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的“文眼”是一个段落。《爱如茉莉》的“文眼”则是一缕情丝,爸爸妈妈之间平淡无奇的爱。
3.普遍性。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眼睛,即“文眼”,“显性文眼”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文首、文中、文尾等地方;“隐性文眼”一般潜藏在文中,需要读者仔细咀嚼品味才能发现。如《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是一部独幕剧,乍一看,这篇课文不存在“文眼”,仔细阅读后,便会发现这部独幕剧的“文眼”是“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由此我们也可以梳理出,写人类文章的“文眼”是“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写了他的什么故事,是通过什么方式(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表达他的特点、品质的?”
4.唯一性。每篇文章的“文眼”是唯一的,它揭示的主题、表达的情感都是唯一的,既不能“横看成岭侧成峰”,也不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的“文眼”无论谁去寻找,都是一成不变的。如《灰椋鸟》这篇课文潜在的隐性“文眼”是:通过描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和归林后的热闹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的赞美。如果我们因为文中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不喜欢灰椋鸟,第五自然段写了“灰椋鸟归林后欢聚的热闹场面”而把这篇文章的“文眼”确定为作者不喜欢灰椋鸟,作者喜爱热闹非凡的人工刺槐林,则偏离了文章的主旨,曲解了文本。
“文眼”是文本的情感密码,是文本解读的关键和核心,能点出“文眼”,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小学的许多课文都有“文眼”,它们是课文聚精传神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聚焦,是文章的“闪光点”,具有揭示文章的主题、确立文章的结构、奠定语言的风格、升华作者的情感等作用。
1.揭示文章的主题。“文眼”有时在文章中起揭示主题、强调主题的作用,使文章的主题变得更清晰、更明朗,使人更加容易理解和把握主题。如“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是《水》这篇课文的“文眼”,它揭示了文章的主题,透过这句话可以窥视文章全部的内在气息,映照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
2.确立文章的结构。“文眼”有时是文章的线索,在文章中能够体现文章的层次,确立文章的结构。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的过渡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一句将金字塔的特点和课文内容高度概括出来了。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不少学生知道,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第二节是写金字塔特点宏伟精巧的,第四、五两节是写埃及人民是怎样建造金字塔的。就是这样一句话,使我们对课文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生也能够很自然地概括出第二节和第四、五两节的大意,同时,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一目了然。
3.奠定语言的风格。文章的语言风格有很多,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雄健奔放、有的清新自然、有的平淡质朴、有的明快简洁、有的绚丽华美。“文眼”在文章中的作用与价值奠定了文章的语言风格。如《清平乐·村居》的“文眼”是“醉”字,这个字眼“醉”决定了这首词的风格是清新的、自然的、恬静的。
4.升华作者的情感。“文眼”有时不仅是文章的中心,还是作者情感的凝聚点,也是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聚焦点。这样的“文眼”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内在情感水乳交融。如《船长》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既是对课文主旨的概括,又是对哈尔威船长崇高品质的赞美,是文章的高潮,是情感的升华。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是文章之眼,它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对全文的题旨进行的高度概括与反复炼意,是立意的灵魂和炼意的升华,是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这正是陆机所云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赋》)中的起“警策”全文作用的、“居要”的“片言”。
“文眼”是“揭全文之旨”的关键词句。它们虽小,但却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也是阅读教学之眼。课堂上,我们以“文眼”为圆心展开教学,不仅能使我们的教学思路十分明晰,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同时能使学生较好地感悟课文、厘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的写法,举一反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抓“文眼”促朗读,深化感悟。“文眼”是全篇的核心,是主题所在,重点所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味道,进而提高朗读水平,更好地感悟课文。“铮铮铁汉”是《大江保卫战》一文的“文眼”,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铮铮铁汉”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层层朗读,使他们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悟人民子弟兵的铮铮铁骨。
2.用“文眼”理思路,分清层次。叶圣陶先生曾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厘清文章的思路有很多方法,充分利用所捕捉到的“文眼”的辐射作用,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厘清文章的思路,分清文章的层次和线索。如天鹅的三次叫声,既是《天鹅的故事》的“文眼”,又是课文的线索。教学时可以利用天鹅的三次叫声组织教学,进行设问,从而使学生理出文章的脉络,正确、快捷地理解课文内容。
3.扣“文眼”会主旨,升华情感。“文眼”是作者感情升华的表现,是感情的凝光点和集中点,领会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紧扣“文眼”细读课文,不仅能够领会文章的主旨,而且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我们在教学《军神》一文时,可以指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品读“文眼”——“军神”,进而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学生也会对刘伯承将军由衷地佩服。
4.借“文眼”悟习作,体会写法。通过“文眼”来整合教学,不仅能使阅读教学具有整体性,显现出课堂的高效,更能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意”的同时,领悟“文言”,使学生透过“文眼”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如学生在品读感悟《大江保卫战》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过程中,也领会了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进而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描写“拔河比赛”激烈的场面、“劳动大扫除”热火朝天的场面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顺着“文眼”阅读全文,能迅捷理出文章的脉络,悟出文章的思想内涵,收到片言居要、百意烛照的效果,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