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建
(中央电化教育馆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北京 100031)
网络教研中的活动设计策略研究
赵云建
(中央电化教育馆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北京 100031)
新的网络技术的出现,给教师教研提供了新的平台。当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启动网络教研,借助这种新的方式,来推动并实现教研资源共享。近几年网络教研开展过程中积累的成果显而易见,其模式操作和实施越来越完善,得到广大教师和研究者的认同,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大家共同反映的问题:常规网络教研活动参与度低,教师之间的深层交互不够;一些网络教研活动的实用性不能满足当前老师的需要;网络教研活动的实施中缺少优质资源支撑;教研活动的设计有待规范,并且管理与评估需要继续完善。该文基于当前问题的基础上,从活动类型和活动特点着手,进而总结归纳四大活动设计策略:时间管理、保证内容实用性、辅助支持设计、活动过程引导,进一步完善网络教研中的活动设计策略。
网络教研;活动设计;策略
网络教研的开展,不论在平台构建、教研管理、学科教研实施等方面研究实践进展速度都很快,这些都不容质疑,但总体上来看,结合现有研究和实践,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网络教研可以说还处于发展中阶段,有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正如黎家厚教授归结的“李克东难题”一样:“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1]。这个问题只是一个现象,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思考的同时不单单是为了给这两个问题找答案,而是反思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教师们没有发生深度交互,表现在回复的帖子数量及内容上,这是显性方面的评价,而隐性的交互应该换一个角度来评价。此外,教师博客和教研平台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在参与回复上的要求也不同。
网络教研的“研”真的发生了没有?如果发生了,那么发生的程度如何,如何说明教研的参与的程度。按照黎加厚教授对于博客参与情况的分析,总结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互动,是属于量的客观的分析,对于教研来说,除了客观的量的分析之外,还可以借助来自教师的一线反馈,反馈的信息通过追踪访谈来获得。从目前的一些教育博客及教研平台观察一个网站平台上教师参加教研后的内容更新及讨论情况,很容易地可以发现,“浅层次”的交流占很大比例,很多内容是属于表面层次上,而没有深入的开展;还有教师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状态,迫于工作的强大压力,行政任务的压力,来“参加”教研,然而却没有达到“参与”的效果。
面对网络教研开展过程中的需要改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在哪里?很显然,教师自身及群体发展因素、教研大环境、教研活动的设计都是问题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网络教研活动的设计方面,所以从当前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与研究现状出发,来发现问题,通过调研网络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参与者多为一线教师,当前大多数研究者一致反应的问题是教师在活动中整体参与度不高,尤其是深层交互不够。对于教师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从已有的研究中找到相关数据,其中在调查的结果中显示,原因有多种,如没有收到通知、时间安排不合理、工作比较忙没时间参与等都是影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原因,其中工作忙没时间参与和时间安排不合理占的比例分别为40.7%和33.6%[2]。对于教师之间的深层交互不够,从前面的黎家厚教授对于海盐教师博客的参与分析的数据,可以看到教师之间的互动数据表现为“浅度互动31.2%,中度互动53%,深度互动15.8%”[3]。从这个数据可以直接看出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过程中的深度互动还有待继续改善。
自从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以来,在一些地区,尤其是最先发起网络教研的地区实施的效果不错,但后来逐渐呈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一线老师反映教研的参与对于他们的教学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由于活动实用性的不足,进一步影响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在一些地区,网络教研的开展有的演变为教学行政的一种形式,没有立足教师的需求。有研究者调查指出33.6%[4]的老师认为开展的网络教研的实用性不够,进而又影响老师们的整体参与。从实用性这个角度来看,必须保证网络教研活动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
对于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由于教师群体是成人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一些。教师们基于网络教研平台中参与教研活动或者是学习活动开展自主学习,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支持他们的独立自主学习。但是目前的网络教研平台中,总体上来看资源形式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对于资源的需求。在和一线教师访谈的过程中,他们同时也指出希望在教研活动中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来学习。对网络学习活动的调研中发现,网上资源不够丰富、资源不足,都表明了在网络学习平台中支持资源的不足的问题。
教研活动是一个整体,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对象分析、活动资源、活动规则、活动评价等方面的专门设计。现有的教研活动在完整性上还需要继续完善,并且有的活动比较单一,只有活动内容和资源支撑,缺少活动目标的定位以及活动的评价等。在现有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研究者对于当前教研活动调查的一个现状结果,如“网络教研组织经验不足”[5]这种不足体现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则表现为活动设计的规范性需要加强。除了活动设计的规范性需要加强之外,对于整个的教研管理和评估也需要完善,这是当前的大问题,不难在一些调研中发现反映学校领导对教研组织的问题,上层的组织以及政策管理,直接影响教研活动的开展效果。
以往开展的传统教研活动,基本上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主题教学研讨几种形式为主,网络教研活动延续了传统教研的形式,借助网络技术来延伸活动开展的范围,除了上述几种活动形式之外,还包括博客反思、视频听评课等形式。
网络备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题备课,基本上是在指定的时间内,老师们根据指定的主题进行讨论,为备课积累思路和经验;一种是教师全程备课,指教师根据教研的要求,撰写指定章节的教案,并把教案上传到网站的指定栏目,再集体进行评价和修改。网上集体备课采用“一人主备、多人研讨、反复研磨、最终定稿”的方式,集群体的智慧,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一个单元或者是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方案,供大家参考,达到资源共享和交流的目的。对于集体备课的成果,老师们可以在实际教学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水平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调整。
传统的集体备课活动,基本上是限定在一个教研组内,在思路拓展上可能会受到一些局限,而在网络备课时,参与的教师群体扩大化,对于已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是一种经验传递,对于教学新手是一种学习,从小组备课到网络协作备课,是一种理念和思想直至行为上的进步。
参与网络备课,教师可以在教研平台或者是论坛上登录,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去查看集体备课栏目。网络备课没有地区、级别等限制,老师们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参与进来,与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教师同伴交流,借鉴“他人的经验”,分享集体智慧,使“设计”完善的方案更有利于解决所要研究的问题。同时,各个地区之间的老师都是互相影响的,带动老师们自主研究教学问题,使教师的教学研究不断深入下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观摩课堂是很普遍的教研现象,这种从实践中观摩学习的经验是最直接的,影响也是最深刻的,一节好课可以引发教师们的共鸣,一节有待改进的课堂不仅引发老师们对于教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对于教课教师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对于视频案例的观摩和点评,这种方式老师们都应该不陌生。
对于在线视频案例观摩和点评,有两种形式[6]:第一种是有组织的同步视频观摩和点评,这种是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等实时传输系统,即时传送教师讲课并进行即时交互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对技术设备和网络传输速率要求较高。异步视频观摩和点评是有专门的负责人或机构发布优秀的教学视频课堂实录,其他老师随时在线或下载观看,进行交流学习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较为常见,目前更多的视频案例观摩是借助这种方式来开展的。
同步视频观摩和点评主要运用在专门组织合作模式的网络教研中,通常由教研机构和教育部门与学校联合开展,利用校园网或城域网,将课堂教学现场进行实况直播,采用课堂教学录像,其他老师在其他地方同时观摩课例,同时议课,使课堂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及时准确获取和反馈信息。这种形式可以用在优质教学资源学习和共享方面,比如一些名校和边远地区的学校开展的帮扶工作,借助“农远”工程的设施,充分发挥“农远”设备的功能。
异步视频观摩和点评是在教研平台和系统上,教研管理人员专门组建特定的模块,根据教研活动的特定需求提供专门的视频课例,并且以课例具有的特色为引导,组织教师参与学习、观摩和点评,深入研究课例的特色,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来体验“专家”点评的视角。老师们通过随时播放教学视频,来研究教学的具体环节,针对性地来补充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从教学体验的角度来具体的、针对性地评价与诊断,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总体上来说,异步视频观摩和点评不但间接传递一线老师优秀的教学经验和分享优秀的教学资源,同时通过老师的点评,能够提升参与老师的反思和挖掘问题的水平。
在教研开展中,有专门围绕“课堂”来开展的活动,也有针对特定的教学主题来深入研讨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主题式讨论,主要针对教学中的实践问题,或者是教学研究中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来开设特定的栏目,引导老师们利用“同伴互助”的集体智慧,同时提供专家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专业引领,带领教师深入探讨教学问题。
主题式讨论有两种操作方式:第一种是教师从教学实践中提出关注的问题,自发设定主题,其他老师共同参与来剖析问题;第二种是教研部门或学校专门邀请教学专家来开设特定的专题讨论。对于第一种方式,老师参与的比较随意,可以随时发布相关的主题,从讨论中也可以引发其他的有待讨论和解决的问题;第二种主题式讨论,需要教研管理人员提前发布通知,使得老师们做好相关的话题准备,同时可以抛出自己关心的问题,来实施教师与专家的互动。
博客作为一种很普遍的网络日志形式,一直以来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像最初的天河部落,海盐教师博客等,都是依托网络博客来开展的。博客的主要作用是记录老师的教学反思,从备课到教学到课后反思,还有参与同行的研讨活动,观摩同行的优秀教学视频,老师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可能也会有一些困惑,甚至是一些灵感,但是这些想法和灵感在平时的互动中,很多时候都是暂时性的存在,没有得到深入的思考,没有记录下来,之后就淡忘直到消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隐形知识就没有得到很好的保留,所以老师们可以借助博客,来记录自己教学反思、困惑、灵感,同时和同行分享,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博客提供了反思平台,提供了和其他教师的互动的机会,同时利用博客,学生还可以和老师直接交流,使得教学更为开放。
对于教师的个人博客,不是随意开设的。博客要为教研教学服务,需要老师用心管理,设定不同的栏目,来整理自己的教学收获,分享教学中的感受,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最终生成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
上述四种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依托网络技术,给教研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给老师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思考空间和更多资源。这些开展形式和传统的教研形式相比,在形式上没有质变,而是沿用了以往的形式。由于环境的变化,这些活动形式呈现和传统教研不同的地方,比如活动形式开展起来更加灵活,并且由此衍生的教研氛围更为民主等。但是几种活动形式应用的方式不同,对于各种活动开展的场合和应对的作用有所不同(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开展不同的教研活动,教研管理人员和教研参与人员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从教研开展的目的出发,来平衡选择其中的教研方式。在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时,要从学校的实际条件出发,避免盲目地追求新技术而忽视了教研效果,同时要结合面对面校内常规教研,共同营造教研氛围,结合教师的教研爱好,保证实现预期的教研效果。
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形式,它新在哪儿呢?如果从技术上来说,新在技术手段上,从环境上来说,新在网络环境下,对于最为核心的实施载体,教研是以活动的形式来推进开展的,所以活动作为教研开展的一个核心“载体”,它和以往教研的活动有哪些不同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网络教研的活动主体变化主要体现在参与人员及其背景知识的变化[8]。首先,在网络教研活动参与对象上,由最初的学科教师、学校管理人员扩展到各科教师、教研员、专家、家长、学生多元个体,并且由于不同群体的加入,使得活动的开展变得更为丰富,打破了以往教学管理人员掌控教研全局的局面,对于教学中的公共问题,老师们可以群策群力来出谋划策;其次,背景的多元化,使得教研的针对性和引领性更强。对于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同时完善教学研究,做到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互相促进,学生和家长的加入,对于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对话,就更近了一步,对于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在配合度上将会有良好的对话。专家和教研员的引领,对于教师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主体的多元化,体现了网络教研活动的一种开放性。
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一般都是以混合的方式进行,在线教研结合面对面教研,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教研的空间。在线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研活动,首先给教研群体带来了空间和时间上的自主,不必再专门的聚集在相对狭窄的教研室和固定的时间;其次,由于处在非面对面的“自由”状态下,教研成员可以针对某个话题自主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必限制于某个现场既定的话题,在参与的范围上被扩大和延伸;第三,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研活动,在资源上也是一种共享开放,这些随时随地生成的教研精华,可以被更多的同行共享,促进教师群体的教学实践。以上从空间时间、教师自主控制和资源共享三个方面来阐述了网络教研中的活动环境带来的变化。
网络教研活动在内容上要比传统教研更为丰富。首先,网络教研融合了多学科同时开展教研,打破了以往的单学科闭门教研的现象,从单纯的学科知识到综合的教学实践,同时多学科教师参与进来,网络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手段使得老师们共享,不同教龄的教师分享不同时期的经验,使得以往的教研交流,从横向扩展到了纵向,在思维上也是一种碰撞与收获;其次,在活动内容开展的形式上趋向更灵活的方式,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会受限于时空,网络环境下的活动形式可以同时进行,比如集体备课、在线评课等都可以同时开展,在形式上趋于协同化。
教研活动不再是单一的由上自下的管理和组织,出现了教师们自主组织开展的活动的形式。这种活动是由于兴趣或者是研究点结合在一起,活动内容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推动教学研究,教研服务的对象是所有教师;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给予很多老师自主发挥的空间余地,借助这种途径,一些老师快速的成长为网络教研名师,在教学上成长有目共睹。网络教研环境营造的活动氛围是民主的、公平的,给予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发展机会。
不同的网络教研活动类型,其需要的环境和对象,需要的条件不尽相同,从而在设计上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同,本文结合网络教研活动的整体特点,主要从以下四个策略来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细致的策略设计能够提升活动设计的效果。
著名学者潘劲松认为,时间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决定时间的耗费标准;选定目标并制定计划;合理消耗增加的自由时间;总结时间的分配情况,掌握时间的利用情况,消除时间浪费;合理的利用现代系统科学和定量方法制定时间;应用技巧和方法节约时间[7]。对于时间管理,很多人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时间的分配,有待提高效能。对于学者定义的时间管理内容,那么应用到活动设计中,应该如何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来实现:
第一,对于老师们一致反映教学工作任务重,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问题,在时间管理上,首先要加强对教师个人时间管理的培训渗透,同时提供信息提醒服务,使老师掌握时间管理的技巧,提醒老师掌握时间分配,归根到底时间的管理本身是对人的管理;其次,在活动内容设计上可以适当的贯穿关于实践方面的提示,比如专门开展时间管理的小活动,帮助老师尽可能从容地对待繁重的教学工作以及教学研究;
第二,在活动内容以及模块的设置中,以小模块活动序列为主,将大的活动分解,做到每个活动完成时间不要太长,并在活动设计上给予建议时间提示,使得老师们在参与过程中有心理提示,降低老师们的心理负担。
活动内容要有实用性,也是教研开展的针对性所在,同时也是参与教研的老师们一直反映的教研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对策。从前面的研究可以看到,不管从文献调研还是实践调研,都可以发现老师们提出的当前网络教研活动内容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用性不高的问题,所以提高活动内容的实用性十分必要。
活动内容的实用性,表现在活动设计中,就转化为在活动设计过程中主题内容的确定和教研活动资源的选择。首先,在教研活动设计过程中,对于主题内容的选择,要密切联系教研参与对象的需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同时又能在内容主题上引领教师尽可能地走入专业发展的道路。这是保证教研顺利开展的起始点,只有老师们参与了,并且在参与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价值,那么老师才有延续参与教研的兴趣,进而分享更多的经验;其次,对于整个教研过程活动的开展,老师需要多种资源的提供来满足他们的交流研讨,在资源选择上需要体现两点:一是资源选择要精确;二是资源选择要丰富。精确性是指对于特定的活动,活动资源能够实现定向支持的效果,丰富性,是指教研活动资源种类要丰富,满足老师对不同形式资源的需求,如视频、文本等,总的来说要满足老师在数量、质量上对活动资源的需求。
网络教研活动实施,其主要依托环境决定了教师之间交流之间必然存在某种情感缺失,这种情感缺失是影响老师们后续进行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最明显的现象就表现为参与教师的“流失”,影响集体的教研氛围。对于这个问题,有学者指出,要关注网络教研中对于教师群体的过程性支持服务,降低教师之间的孤独感,营造良好的教研文化。
在活动设计中,要关注教研活动前期开展的集体融合,使老师们获得集体归属感,借助面对面的活动方式,打破教师之间的疏离感。在活动内容和方式开展上,注重集体的培养目标,同时在活动方式上,轻松活泼,达到老师们乐于参与的效果。在教研开展过程中,做好细节性的教研支持,及时地给予老师反馈,帮助老师持续地开展研讨。对于活动任务的设置,可以适当地搭建模型,帮助老师们减轻负担。
通过与教师的交谈,获悉老师们对于参与活动的意义和价值需要有很清楚的认识,如何操作活动,为什么要选择参与这个活动,老师们认为有必要理清楚这个问题。当前教师们参与教研,对于活动的规划的需要有更为直接的体现。成人学习的导向性是成人学习的重要特征,如何落实活动过程中对于教师参与的引导,是解决参与难题的方法。
对于活动引导设计来说,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对于活动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出教师参与活动后的提升效果,在内容上有引领价值,给予老师在参与过程中的成功体验;第二,对于活动指导语的引导,这一点往往被忽略,认为成人对于活动的开展一目了然,实际上却相反,作为成人的老师们,更多直接关注的是我该怎么做,而不是我该尝试怎么做,他们的目标指向很明确,所以,在活动的指导语上,设计要明确,导向要清晰,帮助老师们直接了解活动如何开展,避免模棱两可的任务说明和引导;第三,在专家引领过程中引导设计,教研的开展的三大核心因素,其中之一包括专家引领,这就表明了专家资源在教研过程中对于老师们开展教研的价值。但是,对于这种专家引领,应该怎样融合到活动中去,起到恰如其分的作用。首先,在活动形式设计上,需要考虑专家资源的共享;其次,在专家资源的共享时机上,要把握好,能够实现真正的和名师对话,让老师在过程中有所收获,保证对教研的期待。
[1]黎家厚.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的成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7):5-6.
[2][4]冯立国.中央电大网上教研现状及教师教研行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3]李泽军.教育博客遭遇“李克东难题”[J].上海教育半月刊,2009,(18):9-10.
[5]黄小琴.中小学网络教研问题及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丁雷.利用网络提高课后评课的有效性[J].中国电化教育,2009,(3):71-74.
[7]潘劲松.时间管理的诀窍——时间管理工程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0.
[8]周元春.中小学虚拟教研活动的特点、功能与组织管理方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赵云建:硕士,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教育技术基础理论(zhliang85@163.com)。
2015年7月20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Activities Studies in the Network Teaching and Research
Zhao Yunjian
(Chines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gazine,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Beijing 100031)
The emergence of new network technology provides a new platform for 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More and more areas have launched network research to boost and realize the teaching resource sharing.The results of the network research are evident in recent years,for example,the model of the ope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re better and better,which has achieved the agreement of many teacher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ers.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twork research,although many teachers actively participant in posting,there exists such problem: the current participation of normal network research activities is low,and the deep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re not enough; Some network research activity practicability can’t meet current teacher needs; The activities of network research lack the quali fi ed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desig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ctivities need to be regulated,and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need to continue to improve.And based on the problems,The paper sum up four activity design strategies: time management strategies,content designing strategies,auxiliary supporting design strategies,process guiding strategies,further improve strategies for research content.
Internet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y Design; Strategies
G434
A
1006—9860(2015)10—01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