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基、启思、厚学、励行
——从一道文言文阅读题的讲解说起

2015-01-31 15:15周志恩
中学语文 2015年31期
关键词:实词句式文言文

周志恩

固基、启思、厚学、励行
——从一道文言文阅读题的讲解说起

周志恩

本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所选的材料是清代郑日奎的《醉书斋记》。讲解这篇月考文言文,依然突出了我一贯坚持的文言文教学原则,那就是:固基、启思、厚学、励行。下面拟结合对这篇月考文言文的讲解,具体解说一下牵住文言文教学的“牛鼻子”应该选取怎样的操作步骤,遵循哪些原则,采取哪些方法。

为便于解说,先将《醉书斋记》全文照录如下: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笔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哭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味变,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以是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但为李白妇、太常妻不易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因为是月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已经认真阅读过了,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不必逐句解说翻译了。但文中一些实词、虚词与句式特点,必须带领学生认真落实,引导学生加以归类整理,使之系统化,形成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例如,选出“洁、陈、置、床、渍、走、间、值、校、伺、诟、叱、白、僻、赚、畔、名”等实词让学生解释,选取“遽、旋、诚”等虚词让学生理解,让学生区别文中多次出现的虚词“或、以、且、为”的不同意义与用法,让学生分析“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的句式特点,让学生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准确标点断句。这是要突出文言文教学“语言落实”的原则。

所有这些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特点与断句标点的落实,都要先由学生自行完成,互相评点之后,再由老师点评讲解,该订正的订正,该补充的补充。没有学生自行完成的第一步,老师的讲解只能成为填鸭式的灌输,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这是要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

在点评学生对文言实词释义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熟记有特殊意义的实词,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推断实词词义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渍纸”中“纸”应看作宾语,可推断出“渍”作动词解释,是“沾湿”的意思。“一陈笔墨,一置香炉”中的动词“陈、置”,按动宾结构的语法规则,由“置香炉”中“置”是安置、安放的意思,“香炉”作“置”的宾语,而“陈笔墨”中的“笔墨”是名词也作宾语,可推断出“陈”与“置”同义,也是摆放、放置的意思。“于堂左洁一室”中省略了主语“吾(我)”,“于堂左”作地点状语,“一室”作宾语,可推断出此处的“洁”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使……洁净,打扫干净”的意思。“正恐旋誓且旋畔”中“旋誓”与“旋畔”是两种相对立的动作行为,由“誓”的立誓、发誓之义,可推断出“畔”是违背之义,则“畔”是“叛”的通假字,义同“叛”(违背)。

除了按语法规则、句子结构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以旧悟新、比较区别差异的方法理解词义。如“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中的“床”,让学生联系学过的“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与“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李商隐《富平少侯》)等句来理解。从“槌床便大怒”中可知“床”是一种矮小的比板凳稍宽一些的坐具;从 “却惜银床在井头”与“床前明月光”中可知,“床”是井上围栏的意思。那么,本句中的“床”到底取何种解释呢?引导学生联系后面的“坐以之”与“卧以之”可知,用来坐的是坐具(“床”相当于“椅”),用来卧的是睡卧的床(榻)。实际上,“竹床一,坐以之”中的“床”为古今异义词,这种古今同形不同义的词,本文中的“起而狂走”的“走”也是,“走”今义是步行的意思,古义是跑、逃跑的意思。再如“据坐批阅之”中“批阅”,可采用比较区别“批阅”与“披阅”两词词义差异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只要学生懂得了“批阅”是指对文件阅后加的评语或批示,或阅读并加以批改或批示;“披阅”是一个汉语词组,披,即“翻,打开”,阅,即“看,阅读”,披阅,即翻看(书籍),展卷阅读,那么,他们对“批阅”的理解自然就深刻、明晰了。每教学一篇新的文言文都要落实那些重点文言实词,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释义方法,循环往复,不断积累提高释词品句能力。这是要突出“渐进性”的教学原则。

文中的虚词“遽、旋、诚”,都是副词,修饰各自后面的动词,分别是立即、刚刚(很快、随即)、实在(确实)的意思。在文中多次出现的虚词“或、以、且、为”,让学生一一找出相应语句,加以比较,就可以辨别出它们的不同意义与用法。长此训练积累,学生对文言虚词就能掌握得系统而扎实了。这也是突出“渐进性”的教学原则。

至于本文画波浪线句子的标点断句,可让学生重点找出动词谓语,以动词谓语分别推知与之搭配的主语与宾语。在主语一致的前提下,还要注意结构相同的排比性语句。同时,要注意表陈述语气的“矣”“也”、表疑问语气的“乎”“哉”“耶”、表停顿语气的“者”“兮”、表引起议论的语气词“夫”、表推究原因的语气词“盖”等。讲清了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据此自行完成标点断句,互相检查点评。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标点为:“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这是突出“自主实践”的教学原则。

文中画波浪线的“家人瞷见者悉骇愕”是一个特殊句式,可采用以旧悟新的方法,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掌握这一类特殊句式的特点。“家人瞷见者悉骇愕”是什么特殊句式呢?这个句式有怎样的特点呢?让学生展开回忆,尽量联系已学课文中的例句来加以比较理解。在学生回忆不起来的时候,老师可以提供学过的例句,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之死》)。让学生对这些句子的成分构成特点自行分析,从中归纳出某种“规律”。学生会发现这类定语后置句式在结构上的一种共性,即“名词中心语+动词(定语)+者+动词(谓语)”,其中“名词中心语”是句子的主语,第二个动词是句子的谓语,是“名词”主语发出的动作,“者”是“……的人”的意思,第一个动词是修饰限制“名词”主语的,作主语的后置定语。弄清了这类定语后置句式的结构特点,翻译起来就容易了。“家人瞷见者悉骇愕”,即:家中看见了这一幕幕场景的人都害怕惊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即: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送荆轲;“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即:项羽手下能够骑马跟随的壮士有八百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即:能够跟随项羽的骑士只有一百余人了。当然,定语后置还有其他类型,因本文中没有出现,可留待以后再归类讲解。这是突出“找规律”的教学原则。

以上所说,便是文言文教学要紧紧牵住的“牛鼻子”之一,即应切实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将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词义等抓落实,将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抓落实,将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等文言句式特点抓落实,让学生多读多积累,在识句读、明句义中切实打好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不落实文言实词的释义、不积累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懂得文言句式的特点,准确翻译与深入理解文言文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切实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我们要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感悟上。因此,我接下来提请学生认真找出文中对自己触动最大的语句,谈谈自己从中所得到的感悟。要求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争鸣。设置这一教学步骤,意在让学生通过找文中的“感悟点”,联系作品内容与社会现象、个人阅历,深入探讨作品对现实的警示意义与人生的启示作用,从而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样,既达到“学文悟理”的目的,又求得文言文教学“励行”之效果。这是突出“学以致用”的实用性原则。

有学生从第一段文字中感悟到作者喜爱清静、简单的生活。给出的理由是,书斋的环境“明窗素壁,泊如也”,书斋的摆设“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另有竹床、木榻各一,书架书筒各四,除古今典籍与琴磬尘尾诸物以外,没放玉器珠宝、没挂字幅名画。可见作者辟出这一间洁净的书斋,为的就是远离喧嚣世俗、名利纷扰,过上清心寡欲、简单自在的生活。这就启示我们,一个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要专注于自己的学业或事业,学有所成,业有所就,就要学会舍弃、勇于舍弃。

有学生从第二段“有时或歌或叹,或哭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一句中,得到感悟“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理由是作者读书到有领悟、感触处的种种表现,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不管家中仆人的害怕惊讶与议论取笑。对此有学生补充自己的感悟,认为作者专注读书,沉迷于书中故事情节,真正体会到了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引发了情感共鸣,得到了极大的精神享受。由此得到感悟,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自己喜爱的事物达到痴迷的程度,就一定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就不会感到单调辛苦,而只有愉悦陶醉。

对上述两处文字的感悟,学生言之成理,比较中肯,老师及时予以充分肯定,热情赞扬,带领全班学生掌声鼓励。这种肯定与赞扬,是突出“激励性”的教学原则。

有学生从第三段中的“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得出感悟,作者因为读书入迷,不抽出时间会见来访的客人,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对此我们要引以为戒,在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要加强与朋友之间的联系,注意搞好人际关系。这一感悟有些偏颇,不切合文章内容与作者本意。为此,老师特别提请全班学生齐读这两个句子,让学生再用心感悟一下作者特定的心理。要学生特别注意“值余方校书,不遽见”是什么意思,“余亦不知也”是什么语气。学生通过再读再思考,普遍能体会到,作者是因为正在校对所读之书,没有立即出来会见客人,并不是不想会见客人。至于久等的客人不耐烦了,生气恼怒、骂起人来,甚至要回名帖走人了,这是作者当时并不知道的。作者以平淡的语气客观地叙述这样的事件,表明作者对自己读书入迷耽误了会见客人是所有反省的,面对客人恼怒骂人的结局,作者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所以虽然觉得被骂得有些冤枉,但作者并没有为自己申辩的意思。这就告诉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面对误解或谩骂,要能宽容忍耐。通过提问,指出特别注意点,将学生偏颇或肤浅的理解引向全面与深刻,这是突出“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有学生从第三段“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一句中,感悟出作者对家中仆人要求太严格,态度太暴躁。这是偏离句意、牵强附会的感悟,我们要及时提请学生结合前文来理解,要注意“盖”的用法。“盖”是表推究原因的副词,“大概、恐怕”的意思。作者对造成来访客人恼怒骂人、一走了之结局的原因作了客观、理智的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结局,一方面大概是自己“严急”的性格,经常将不按时禀告事情的仆人骂出书斋,可能令仆人对自己有些害怕吧,一方面可能是来访者事情的紧急舒缓,仆人没有过问,匆忙之中没来得及告诉自己,而客人却生气走人了吧。这样看来,面对来访者生气走人这一结局,作者完全没有责备仆人与客人的意思,而主要反省了自己平时对待仆人“严急”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凡事不要委过于人,不应推卸己责,遇事要多反省自己,多体贴宽恕他人。用一句熟语来说,就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通过提请学生注意上下文的联系与特定语句的实际内蕴进行揣摩分析,将学生的思维、感悟引向正确、深入,这是突出了“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有学生从第三段“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以是无所顾虑,而嗜益僻”与第四段“如卿言,亦复佳。但为李白妇、太常妻不易耳!”中感悟出,作者对自己的妻子是关心、体贴的。有学生补充认为,这两处还表明作者对辛勤操持家务、支持自己痴迷读书的妻子是尊重、感激的。对这两种看法,老师应予以肯定,并明确“理解、尊重、感恩他人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培养的美好品质”。同时,要追问学生:“郑日奎的妻子真的是支持他痴迷读书的吗?你们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通过读书,很快找到了相应的语句“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老师就势让学生对这三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注意从郑日奎的妻子的话句与语气来揣摩分析。先后有多名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在充分肯定学生交流的看法基础上,老师要明确:“映帘窥余,得间始进”确实是妻子支持丈夫读书的表现,她既关心丈夫,又不愿打扰丈夫静心读书;“日午矣,可以饭乎?”前者是陈述语气,后者是征询语气,表明妻子既担心丈夫饿了肚子,又尊重丈夫的意愿;“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是因为看到作者误将筷子当成笔在书上批点,好半天他自己才醒悟过来,妻子与仆人被这滑稽的一幕逗乐了,忍不住才发笑,绝无讥讽嘲笑之意。妻子的发笑,既是忍耐不住的下意识的行为反应,也含有一种喜爱、怜惜的成分;面对丈夫一本正经与自己商量,立誓要戒除痴书的习性,妻子笑答:“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让学生将此句诵读两遍,感受妻子说话时的语气与心理。然后师生集体明确,“无……耶?”表达的是猜测语气,义同“得无……耶?”句式,可译为“莫非(该不会,恐怕,是不是)……吧”。在朗读、揣摩、感受的基础上,师生可以想像出妻子笑着回答时的调侃语气,逗乐的神态:“得了吧,你这样起誓表决心,莫非是要效仿刘伶戒酒的套路,想哄骗我一点美酒佳肴,补一补身子吧。”接着表明态度:“我才不相信你的誓言呢,我只管坐观你继续痴迷于书就是了,不会满足你这个愿望的。”妻子的笑答纯粹是对丈夫的逗乐打趣,表明自己不在乎丈夫痴迷于书。从作者的叙述看,他妻子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实际上“纵容”了他的“痴书”习性,面对他此番“思改”的表白,她这一委婉幽默的表态,其实是对他“痴书”持赞赏、支持的态度。由此学生能感悟出,爱一个人就要从内心里接纳他,要能真心体贴他、照顾他,全力支持他、关爱他,甘于为他付出与牺牲;得到一个人的关心、支持与真爱,就要懂得珍惜、感激与回报。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关爱是互相的。通过点头赞许、层层追问、相机诱导,将学生的思维、感悟一步步引向深入,这是突出激励性、渐进性、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上述这番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感悟,便是揪住了文言文教学的“牛鼻子”之核心要义:启思、励行、厚学。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品词析句与感悟探究的训练,通过学生的朗读、揣摩、感悟与交流,通过抓住学生理解有困难或有偏差之处,及时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词句,揣摩、感受人物特定的情感心理,切实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感性、准确性、逻辑性、广阔性、深刻性与创新性。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流利的朗读准确把握人物的语气、语调、语速,仔细揣摩人物特定的心理与情感,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并充分展开想象与联想,恰当地补充、还原语句的留白,深入挖掘语句的丰富意蕴,深刻领悟作品主旨。这样,让学生既能把握作品内容,读透作品的内涵,读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又能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读出学生自己的深刻感悟。长此训练下去,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启思),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汲取为人处世的精神养料,以先贤的人生智慧丰富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即“励行”),还可以使学生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深厚的国学素养(即厚学)。

[作者通联:湖南永州四中教研处]

猜你喜欢
实词句式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初中文言常用实词确定的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实词推断法
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