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板块教学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影响

2015-01-31 15:15杨端朋
中学语文 2015年31期
关键词:文本思维课堂

杨端朋

余映潮板块教学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影响

杨端朋

余映潮先生创立板块教学的模式,深深地影响着当代语文的日常教学。余先生对不同文体的教学探索,使板块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具有了更大程度上的普遍性。散文教学、诗歌教学、小说教学、议论文教学、说明文教学都有创意鲜明的教学设计意识,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从主问题设计构成教学线索,到话题延展作为板块整体架构的教学布局,无不体现其艺术匠心之所在。余映潮“板块式教学”,就是依据教学内容将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链状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以主问题为线索逐层深入,充分展开师生活动的教学方式。板块式教学能够展示教师教学的技艺与创意,激发教师的布局意识、审美意识,使课堂呈现出细腻、丰富、简洁、流畅的美感,同时聚焦某一段、某一句、某一点,有极强的效果。而余老师由其教学思维、教学设计、教学思想综合而体现出的教学风格,也愈来愈娴熟。他潜心研究,以身实践,著述颇丰,蔚为大观。余先生天南地北,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课文上得有声有色,在中华大地刮起余氏教风,其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笔者在南京观摩全国特色课堂展示活动时发现,许多青年教师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板块教学的深刻影响。

一、演绎与归纳的灵活转换

余先生《荷叶母亲》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知识教学与文本教学的统一性,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的灵活转换。用“术语点评”的学习方法,点评文章,做好旁批,这是演绎思维。学生根据教师引导,说出“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等,教师小结“以物喻人借物抒情,融情于景一线串珠,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巧妙穿插生动照应”这又是归纳思维。整个教学由“术语点评——课文集美——妙点揣摩”三个板块构成,由全篇到局部再到细部,简约高效,丰厚精美,流畅自如。

而南京特色课堂展示课《荷叶母亲》就借鉴了余先生演绎与归纳灵活转换的教学方法,以“选一角度说说你的发现——景与人、环境与心情”为文本探讨的支架、师生活动的平台,展开朗读、品味、探讨、点拨,体会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歌的表现性。教师引导学生说《荷叶母亲》有环境、人、雷声、大雨、流转的水珠、红莲、荷叶等描写对象,而后概括内容——雨中荷叶护红莲。

板块教学往往教学线索明晰,学生活动充分。这在当代语文教学中屡试不爽。青年教师在借鉴时要注意知识的丰厚积累,要注意评价语言的灵动承转,要注意文本的充分挖掘。

二、预设与生成的精彩呈现

预设什么?余先生往往是采用主问题预设与话题延展的方式。生成什么?在预设的教学问题中,在话题延展的外延里,在师生与文本诸多要素交流碰撞中,思维提升、情感熏染、认识提升,是知情意的三维融合。其核心是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深入文本,涵咏文本,生成于情感勃发与思维飞跃之时。

南京特色课堂中,四川教师董文执教的《吆喝》一文,在通过演、读、议等环节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北京吆喝的特点,学生则生成了“朴实、有地方特色;奇特,富有智慧”的答案。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吆喝者的生活处境与生活态度,学生则生成了“生活艰苦、艰辛,但是他们认真讲究、负责本分、诚信、有尊严地生活”的精彩纷呈的评说。

一种久远的记忆被凝固成一幅生动的画卷,作家萧乾用简洁的笔墨铺陈一段往事。画面是流动的、有声有色的、有情有味的,教师引导学生从声色的角度感受生活的原汁原味,从情味的角度感受生活的处境与姿态,从理性的角度领会生活的实质与作者的内心情感,层次性、生成性高度统一。

三、文本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

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余先生以梁衡先生对作品的评价丰富了学生对文本艺术价值的认识。整个教学围绕《记承天寺夜游》是一件“神品”展开,妙文共赏析。在《吆喝》一文教学中,四川教师董文以萧乾自述创作意图为引子,引导并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品读吆喝,读出市井风情、读出声乐之美,读出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读出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吆喝最动人的美丽,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一曲生活动人的歌唱。这样就为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搭建了一个有力的支架;在《荷叶母亲》一文教学中,南京一位教师则以“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这三个冰心早期作品的基本主题,也是永恒的创作主题,为教学奠定基调。

文本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意味着教师须将文本理解引向纵深地带,整合有度,这将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度理解,达到阅读体验的再度升华。横向纵向,是知识的多维向度,是视域的灵活转换。文本资源内外整合,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筛选资料,去芜取菁。作为教师,文学素养、教学素养、思维素养都必须有一定的根基。说到底,艰深的文学评论,对于中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教师要有化繁为简的概括能力和化难为易的通俗化讲解的能力,让学生鉴赏力与时俱进,共同徜徉于文学作品欣赏的河流。

四、教学节奏的自如掌控

教学节奏的掌控与流转,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一节成功的课往往是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其核心是在何处着力,在何处聚焦。重锤敲击之处,用时长久之处,师生互动之处,其时机的选择与把握,最见教师功底。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先生《七颗钻石》一文教学节奏的掌控艺术。“进入录音棚,用童声读出故事味”“畅游智慧泉,不写第一段不行吗?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结合文章的内容、结构、人物、情节来思考问题。”当学生分别从铺垫、衬托、品质升华、主旨升华等方面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发动学生自己提问,于是学生就问“小姑娘梦见什么?”“为什么用七颗钻石为题?”等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已经进入故事之中,并进行自己的创作了。教师最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描述一下小姑娘”,学生妙语连珠,是因为被小姑娘感动了,被文本感动了,被师生创造的意境感动了。在师生互动中体现课堂知识价值与生命情感价值的和谐统一,体现课堂需要与学生成长需要的和谐统一。坚守主线教学和主题教学,在对文本的深度追寻中、对核心问题的探索中、对文本的二度创作中体味作品的深层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基于文本,基于角色体验,引发表达冲动,精彩的创意会不断产生。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从“对话场的营造”“情感的融入”“思维的激扬”“心灵的应答”等几个方面着眼,以主问题探究为手段推进教学过程,容易引发学生的表达冲动,在局部的教学过程中产生高峰体验,从而达到教学高潮迭起的效果。

南京特色课堂展示中最受好评的是山东一位教师执教的《老王》。教师以“文章写了作者与老王的那几次退让?老王不需要钱吗?”为起始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本叙事的追问,学生马上反应“在生活方面,生病需要钱。”“一位老先生,顾客少,职业原因。”“从住所看——长期困顿”“亲人少、侄儿没出息、无家无亲”,课堂节奏如同涓涓细流,老师又追问:“太需要钱了。可是为什么推脱了呢?”学生陷入沉思之中,课堂节奏出现“溪流转弯”之势,教师引导学生从雇主与顾客的角度、从朋友与亲人的角度,从伦理的角度思考问题,“一路说闲话”等亲近,长期照顾生意的行为使得老王已经将对方升为亲人的高度,所以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章8-16段,寻找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语句,并说说理由。”感受老王弥留之际,送最好最贵重的东西给作者,而作者却付钱给他,不是亲情温暖,因为亲人之间无须言谢的意味。作者多少天之后得知老王病逝的音讯,想起拉车、送鸡蛋、给钱的一幕又一幕,心中怎能不“愧怍”?于是,教学目标水到渠成,文脉天然,教脉自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老王“镶嵌”在门框里的语言精华处聚焦:病体恶化到像一个物体,所以不用“立着靠着”,是“瘦弱贴上去”的感觉,是“分不清哪是生命(门、人)”,是“病入膏肓”的毫无生气……学生在理解评说之后,教师总结“连动也不能动了,可是他还是来了。他没有留给侄子,可是他送给杨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教师有意让学生流连于此。节奏的舒缓有致,构成课堂教学的风景。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以特定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艺术的处理方式达到情感的共鸣、思维的提升,学生认知和情感达到顶点,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的时刻,从而进入生命体验的高峰状态,进入到艺术的审美境界。

总之,余先生的板块教学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影响是积极的,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余先生拥有深厚的学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其大师风范有目共睹。而如何将余先生开创的板块教学进一步完善,从教学思维、课堂美学、教育哲学、教学法、师生交际学等角度研究,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宁海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思维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