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国
例谈高中语文阅读课型的优化
杨爱国
1.自读自悟
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郁达夫,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获得对文本的初步印象。或课堂导入之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2.质疑置疑
问题①:通过预习课文,同学们有哪些疑问?郁达夫笔下的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整体理解,找出文眼)
问题②:作者在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中写出了哪些独特感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交流明确全文思路:恋秋(1-2)——写秋(3-12)——议秋(13-14)。“清、静、悲凉”之情愫贯穿于全文之秋景中)
问题③:老师将第3段进行删改,同学们任选一处品析改动前后的特别之处。(用改动分析法品读第3段)
(投影)在北平即使你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破屋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中,你也能看到蓝色的天,飞过的鸽子,你还能看到透过槐树射下来的日光,也会注意到墙壁腰上像喇叭似的牵牛花。如果你观察仔细,你还会注意到牵牛花下长着的秋草,使作陪衬。(引导学生将删改过的片段与原文进行比读。教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量词、色彩词、细节描写和一些特别的意象等去鉴赏散文)
3.探究释疑
问题①:故都北京,即使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美景,明艳绚烂有香山红叶,壮丽繁闹有故宫、颐和园等,作者为何避而不写?(知人论世,明确手法:情景交融,“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问题②:运用“情景交融”法品读文章其他写景的段落。(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4.运用迁移
投影2014年高考四川卷第18题:“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仆人。(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学生思考,交流)
1.初味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读诗,说一说你对其形象、情感等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一致认为诗歌表现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对抒情主人公却有不同的认识,暂以游子为准来理解这首诗的语言、形象、技巧和思想情感)
2.品味
①了解“变序”,体会诗情。
问题:开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怎么理解?
②赏析诗歌中的设问、寓情于景等艺术技巧。
问题:“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运用了什么句式?
3.深味
问题①:有人说本诗是“游子思归乡”,也有人说是“思妇盼归人”,你认为呢?(学生思考交流,师总结)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对“还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的理解。若认为是实写,主人公便自然是游子;若认为它是虚写,便是家中的女子想象远方亲人思家的情景。
问题②:后一种写法在古诗中也很常见,能举例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4.实践运用
下面这首词有人说是“游子思归乡”,也有人说是“思妇盼归人”。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