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友训,陈 旖
(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现代的教师管理“不仅是指对教师的使用和管辖,而且还应包括如何通过建立集体教研、专业发展、梯队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和措施,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1]由此可见,通过对教师的有效管理,不仅可以保障每一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而且学校通过有效管理的手段,可以帮助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生态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旨在既保障教师管理的人本主义基本思想,又体现教师管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改革以往教师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解决教师管理的困境。本文意图通过对教师生态管理的现实解读,将复杂的概念与实际相结合,真正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切实提出能够有效管理并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的相关策略。
学校科学管理是学校有效发展的主旋律。“学校管理的任务是优化学校教育要素,合理配置学校教育资源,保障学校工作高速、有效运转,同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教育合力,追求最佳教育效益。”[2]因此,实施教师生态管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师生态管理不是凭空提出的,它的提出主要基于教师管理面临的重重困境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目前,关于教师管理的研究有很多,改变了以往教师管理中盲目、粗暴、低效的弊端,挣脱了教师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逐渐重视教师的个体能动性,主要提倡的是教师的人性化管理。该管理模式主要探讨的是如何让教师的管理更具人性化,“在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人性化管理。管理者逐渐弱化‘指挥家’的角色,突出‘设计师’的角色,尤其要创造一个彼此尊重、关怀的环境”[3],所提出的管理策略主要基于教师的情感和积极性。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认识到了教师个体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师管理思想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它忽视了教师个体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第二,“它削弱了组织中制度的作用,容易造成对管理过程缺乏有效控制,组织机构不规范”[4],造成教师管理有效性的缺失。如何既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又具备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给教师管理带来了困境。
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教师发展的永恒主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是学校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许多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缺失,盲目满足于一张文凭或职称,还有一部分教师出现发展的“高原现象”,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建设,制约着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阻碍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而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依赖于对教师的生态管理。因为“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过程”[5]。中小学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不仅与教师的个体内部因素有关,还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群体整体的水平、风格、价值观念等的影响,教师间的人际交流,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等等。江苏省通州市为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成功组织“名师协会”,通过群体效应,激活教师个体发展愿望,获得丰硕成果。因此,为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意识,实现教师生态管理势在必行。
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要求,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旨在构建有机整体、多元平等、相互协作、和谐共生,最终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只有遵循这一规律,依靠对教师进行生态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自主、协调、全面发展,最终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中小学的教师管理中,管理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每一位教师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教师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教师的管理中,只有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才能有效管理教师,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管理就是把整个管理体系视为一个生态“有机体”,注重“有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互动性”,强调管理的和谐性与可持续性。中小学教师生态管理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而形成的,将复杂的理论概念与现实中的中小学管理结合起来,对于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师生态管理总的来说就是把教师群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一有机整体内,尊重每一位教师作为发展主体的特性,尊重每一位教师作为发展主体的基本发展规律,强调教师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作用,强调教师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教师管理的和谐性,关注教师个体和群体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中小学教师管理的内容与功能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小学教师管理应彰显对于教师的人文关怀,也要兼顾教师发展的有效性和教师管理的科学性。在中小学教师生态管理系统中,教师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教师存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专业、教学及科研、价值观等等各个方面的差别,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异,构成了每一位教师的独特性。教师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教师专业自我认识,也就是指教师如何看待教师职业的相关态度、行为。当一位教师开始注意到自己的教学内容、教育风格,开始追问“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开始顾及自己的职业形象与职业尊严,开始学会反思,就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上进。这种内驱力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而认同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此外,为充分体现生态均衡发展的特点,管理者应保持每一位教师的均衡发展,不能盲目侧重于某一教师群体的发展,例如一味地培养骨干教师,忽视了新手型教师,任由其自由发展。
在学校生态管理系统中,学校教师是一个有机整体,包含着具有各自特色的不同教师,教师群体各成员之间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因此需要强调教师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与群体的融合和相互作用。
从教师个体与他人的角度来看:第一,管理者与教师是存在冲突的两个因子,管理者和教师首先要学会对异质者的包容与接受,尊重存在差异的文化或思想。第二,管理者与教师需要学会沟通与交流。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认为“对话强调直接性,注重相互性及动态相遇特征。”[6]确立对话的本质,充分体现教师的决策权,“文化共享、精神共享、责任共享”[7],最终达成共识,形成共同发展愿景,彼此理解、对话,形成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和谐关系。第三,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差异,学科、年龄等等之间的差别往往会闭塞教师之间的交流大门,在平等的前提下,管理者需要拉动教师之间沟通与交流,帮助教师相互理解,形成相互影响的合作氛围,例如骨干教师带动新手型教师等等。
从教师与群体的角度来看:第一,教师与教师群体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是群体中的一个因素,而教师群体是由教师组成的,教师个体对于教师群体的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而教师群体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教师个体的发展水平。因此要遵循教师生态管理的动态平衡的特点。第二,教师群体的管理文化对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就好比一个大染缸,什么样的管理文化造就什么样的教师。因此,管理者需要营造一个最切合该学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文化,使教师的生态管理体系更具有整体性,更方便这一整体作为新的因子,参与到更大的生态体系中,最终促进教师群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学校应该成为师生精神养分的补给所,师生精神成长的培植园,师生精神展示的大舞台,师生精神充盈生命活力的栖居地。”[8]为了实现学校的绿色发展,中小学管理者应该彰显人文关怀,尊重、理解每一位教师,多一点激励,少一点处罚,营造绿色、和谐的学校氛围,形成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建立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搭建教师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构建充满活力的生态体系,实现教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教师生态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与现实相结合,在学校的组织管理、管理制度、人事结构、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变革,最终形成学校的绿色发展,良性循环。
教师作为教师生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与理解。“认同的管理方式可以使教师具有归属感、安全感和奉献感,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效率。”[9]管理者尊重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作为发展主体的独立性,理解每一位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的困境与压力,认可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的成果,兼容并包,给予教师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得到充分尊重和认可的前提下,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提高教师的自我驱动力。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应主动关心教师,帮助教师找到归属感,提高职业认同感,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最终鼓励教师关注自身专业发展,引导教师自我摸索和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教学风格。让原本被动的发展格局转变为教师自身的主动发展。
将关注教师专业自我投放到中小学教师生态管理当中,还需要管理者与教师间的平等对话。管理者与教师在平等的前提下,柔化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将对话式管理应用到教师管理之中,平等协商,沟通交流,建构起尊重、理解、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做到“相关人”在场,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从根本上改变程序化、标准化、刻板的管理方式。管理者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使教师的个人利益与学校发展目标趋于一致,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乐于为学校出谋划策,真正实现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绿色生态学校作为师生精神养分的补给所,可以提供丰富多元的社会文化、学校文化,教师在这样一个大熔炉里,一定会受到周围潜在的各类规范和期待的影响,例如一位教师想和学生建立友好亲近的关系,但是有其他教师提醒他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保持距离,“严师出高徒”,教师自我的潜在认同是“我应该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但是由于受到领导或者同事的影响,就很难保持原有的认同。因此,学校应该注意到营造良好的学校潜在规范和期待的重要性,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在教师迷茫时提供多元的、正确的文化支持,引导教师检视和修正自我。
竞争促进协作,协作进一步促进竞争。自由的竞争能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形成良性竞争循环,使教师在相互协作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加快师资队伍的良性发展。管理者应明确管理目标,将教师分层分组,多维度地开展竞争项目,将管理目标细化到竞争活动中,并创设一定的条件,增强每一位教师的竞争意识,鼓励每一位教师参与到竞争之中,在竞争中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协作。例如同一年级、两个组的教学成绩比赛,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课件大赛、说课评比等等,从横向、纵向多个维度形成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氛围,形成动态发展、充满生气的局面。
此外,管理者应少一点处罚,多一点激励,特别是对于边缘教师。在学校的管理中往往会存在一部分“边缘人”,他们逐渐出现了职业倦怠,游离于集体核心之外,例如一些犯过错误的教师,处于专业发展“高原期”的教师等。从教师生态管理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发展影响着周围教师的成长,制约着学校的健康发展,需要重视。管理者应有一颗包容之心,帮助边缘教师重拾职业兴趣,坚定他们的信念,适当的时候可以给这些教师“开小灶”,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困境找到出路,鼓励边缘教师融入教师群体的交流和竞争之间,给边缘教师多一些激励和帮助,从整体上优化整个师资队伍。
教师生态管理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如何动态平衡、可持续的发展是关键所在。每一个管理者都有自己的愿景,管理者应鼓励每一位教师建立个人愿景,了解自我的发展目标和愿望,形成自我的发展蓝图和构想,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鼓励教师分享发展的愿景,让每个人的愿景变得更为充实、生动,并在分享和交流中逐渐形成大家的共同愿景,使“我的”愿景逐渐也成为“我们的”愿景。
反过来看,愿景不仅指向具体的目标策略和行动,更是依托于学校发展和存在的使命感和价值观。教师共同发展愿景应融入学校的发展理念,管理者应将共同愿景渗透到学校政策的方方面面,使科层化的组织逐渐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将共同愿景渗透到学校的组织文化之中,将学校愿景寓于校园文化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教师,为共同愿景的实现而共同努力。
“在人类组织中,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10]共同愿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共同愿景的实现需要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共同愿景的影响下,教师之间相互合作,能获得个人单独努力时所达不到的效果,有利于教师个人愿景的实现。通过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丰富专业知识,逐渐形成教师之间互相帮助、优势互补的多赢局面,更加有利于学校共同愿景的实现,形成鲜活的、生动的、丰富的教育生活。
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共同愿景的形成也依赖于学校的组织文化。教师是学校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高水平、积极健康的学校组织文化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继续学习的积极性。组织文化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学校的组织文化主要由人工环境、价值观和基本假设三个层面组成。[11]人工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条件,教学环境;价值观和基本假设是学校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除了外在的人工环境的建设,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学校文化建设也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针、组织构建等各个方面。因此,管理者应大胆创新,与时俱进,鼓励教师反思和对话,形成积极的学校组织文化。
教育生态管理强调多元化,学校的真正发展也需要多元文化。“学校多元文化是启迪人类一切智慧和思想的源泉,是践履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实践学校文化的本体功能——育人功能的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12]三人行必有我师,管理者要兼容并包,在保持主流文化的同时,允许异质者的存在,让多元文化和谐共存,教师间互利合作、沟通交流、不断创新,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教师,实现学校和教师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管理者要转变领导角色,改变发号施令、高高在上的角色形象,因为这容易造成教师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因此,绿色发展需要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搭建起平等沟通的桥梁,尊重教师的话语权,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实现民主、有生机的生态管理。
适应性是生态管理的重要方面,学校管理者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到最合适的管理方式。适应性是动态调整、不断更新、自我调控的过程。以往单一的管理方式一成不变,容易造成管理低效,甚至无效,因此,管理者应改变单一的管理方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校的管理更具针对性和多样性,让学校的管理体系更加合理有效。管理者要具备敏锐的前瞻性,同时,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及时了解学校教师的发展状况,了解社会发展的时事动向,切实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1] 吴志宏,冯大鸣,周嘉方等.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6.
[2] 黄生雨.构建和谐校园生态大力提高办学效益[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8):11-14.
[3] 吴天武.人性化管理——教师管理的灵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13-16.
[4] 张华,汤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关系及应用[J].山东社会科学,2008(8):118-120.
[5] 张伟.优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机构——以江苏省通州“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0(3):61-64.
[6][7] 张增田,勒玉乐.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4(03):24-28.
[8] 李运华.构建人文生态教师管理,促进教师积极心理发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68-71.
[9] 胡芳.走向教师生态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7):23-26.
[10] 张桂萍.塑造学校愿景,校长课程领导的首要任务[J].中小学教育,2012(3):59-61.
[11] 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温建平,王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4.
[12] 郭峰,窦珂.学校多元文化育人功能的理性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