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教育公平探析
——对一位中学教师的“心”公平教育访谈

2015-01-31 12:22周树奇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1期
关键词:座位受访者公平

周树奇

(珠海市实验中学,广东珠海519090)

引言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公平宏观上指向教育权力平等、教育机会均等以及教育资源配置平等三个方面;而从微观上则着重体现在课堂教学公平上。作为中学一线的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微观层面上的课堂教学公平。教师通过实现课堂教学内部环境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理论的充实,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进而在课堂教学这个阵地能更好地实现公平教学,努力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教学的公平意识、专业素质,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把课堂建设成真正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本研究带着“为什么会出现课堂教学不公平”这一问题,通过一位中学教师的视角再现课堂教学情境,并进行深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公平呈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次数、问题难易程度、惩罚方式等,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师行为目的是什么。另外,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只是教学不公平的一个形式方面,隐藏在课堂教学情境背后的实质上的教学公平应该是看学生是否在教学中得到了切实的发展,而这些实质的公平教师又是如何实现的?公平的课堂教学究竟是怎样一种“景象”?带着这些问题与疑虑,笔者着手对一位中学教师进行了访谈。

目前对教育公平的研究已有很多,而在这些教育公平研究中也已经有人明确地提出了课堂教学公平问题,并且也展开了一些研究。国外关于课堂教学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1)师生课堂互动的不公平;(2)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不公平的教学行为;(3)教师期望造成的不公。而国内研究者大多从座位、教师、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学评价这四个维度来分析课堂教学不公平现状。本研究以国内研究者关注的此四个维度来考察课堂教学的公平问题。

一、从课堂教学中的空间分配情况看教育公平

从目前的学校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座位的安排往往不是以学生的身高、视力等生理因素来进行的,而常常是把那些教师平时比较喜欢的、学习成绩好的或者是与教师有特殊社会关系的学生排在前排或中间等比较容易与教师交流的位置。而把那些平时上课爱捣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排在后排或是两边,这样的安排就具有明显的偏见性,从这点也能看出优势学生与劣势学生在学校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坐在前排及中间的学生有了更多的与教师交流的机会,而坐在后排或者是两边的学生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看客”,处于课堂教学的边缘。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即使学生的座位是按照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来进行安排,也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按身髙排列座位从形式上看起来是比较公平的,但是事实上,那些中等个子的学生常常占据了课堂的优势位置,而个子比较高的学生则往往处于课堂的边缘位置,这往往是导致教师疏远学生、忽视学生的一个原因。座位客观上存在中心与边缘之分,所以,往往处于中心位置的“好座位”就成了一种稀缺资源,有了这种稀缺资源,就必然存在竞争。而这种所谓的“好座位”往往不是学生自己能够选择的,选择权在教师手中。而我们知道,教师如何去安排学生的座位往往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而这套标准往往不是那么公平的。

访谈者:老师,您好。您做过班主任吗?

受访者:毕业十几年来,除了担任专职科任教师外,还曾担任过3年班主任。

访谈者:能谈谈您做班主任的一些管理经验吗?比如,具体说,您在排学生座位方面是如何做的?

受访者:也谈不上经验吧。刚开始做班主任,一般会参照有经验的班主任的一些方法与经验来管理自己的班级,以后会根据班级的情况进行管理。在学生座位的安排方面,开始的经验是依据学生的个子高低安排座位,后来尝试过按照成绩排名来安排座位,也尝试过周期性的(比如一个月)交换座位的方式。总的来说,做班主任首要的比较头疼的就是座位的安排。从经验来看,直接依据学生每次大考的成绩来排座位最不可取,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比较反感,作为班主任也感到相当不公平;简单依据个子高低排序总体来说矛盾冲突不是很大,但是对个别特殊情况的学生(比如近视)略显不公;周期性地(比如每月)交换座位,个别特殊情况的学生依据公开透明的原则适当调整还是比较可行的。

访谈者:您是如何看待座位安排的公平性的?

受访者:依我来看,其实真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座位公平。其实,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对于个别特殊学生特殊安排,学生们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另外每月进行纵排、横排的整体调整学生也是容易接受的。在一个班级总会有极个别的特殊情况,如果班主任能够在大家知情的情况下给予特殊安排,一般不会有什么矛盾。当然,对于个别不合理的一些要求还是不予特殊照顾,毕竟在班级群体里面,至少不应该有某些特权式的现象存在,不然班主任的管理威信会大大降低。

访谈者:您对您曾经担任三年的班主任管理有什么评价?

受访者:总体觉得还行吧。其实,班级管理不只是涉及简单的座位安排,还有许多其他棘手的管理工作。我觉得做好班主任,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心,这就够了。没有绝对的公平,但人心的关怀与温暖特别重要。很多时候,特别是老师能够真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这样许多不能协调的矛盾都会隐去。我倒是觉得,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包括做班主任,当我们抱着诚心、热心、爱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时候,很多不公平的东西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大家依然可以和谐共处、共同进步。

访谈者:说得太好了。有您这样的好老师、优秀班主任,真的是学生的福气。

受访者:过奖了,谢谢。

通过访谈,笔者的内心很有感触。其实很多时候,当我们围着“公平”(包括座位安排的公平)在绞尽脑汁进行“合理”设计尽可能“客观地”创造出平等环境的时候,真的显得有点多余或者说太过于斤斤计较。和受访者的交流,让笔者感到了人性的美的一面。充分信任并尊重每一个个体,给予每一个个体积极的充分关注,其实座位的前后、优劣已经不是很重要了。这使笔者想起了很多学生设计的座位排布方式,马蹄式、圆桌式等看似比较公平合理的座位安排布局,却在中小学课堂几乎从未被采纳。为什么如此看似合理的设计不被采纳?并不是老师们不接受,相反没有人觉得不合理,而是现实的可能性太低。既然如此,那种被专家们称作“插秧式”的座位安排必然有其很理性、现实性的一面。而今,通过对这位老师的访谈,让我们又一次回归到教育的“人本”的一面。真的,“尊重”“信任”“坦诚”富含着人性美,不是一切表象上看似客观或者人为制造的客观所能解决的,这是更深层次、更为本真的“公平”。

二、从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看教育公平

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不公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教法轻学法,教学方法单调。重视教法,而忽视学法的探讨,使学生的“学习权”受到了侵犯,不能真正地参与课堂,这使课堂教学首先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基础。单一的教学方法在促进一部分学生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具有不同个性、不同资质的学生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因材施教”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在应试教育下这种理论往往是流于形式。第二,师生互动不公,主要在互动对象、互动内容、互动评价不公等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采取的是选择性交往。这种选择性往往有这样的特点,他们选择互动的对象往往是那些成绩比较好,或者是在班上比较有优势地位的,比如说班干部或者家庭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学生。而那些成绩一般,在班上没有什么特殊优势的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频率是较少的。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限制,教与学往往就是知识的传授与接受,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内容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这也间接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不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其评价是不同的,对于前者,教师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而对于后者教师的评价则不够积极,有时甚至不做评价。

访谈者:您能否谈谈您是如何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

受访者:从教多年来,我认为作为教师在教育理念上的更新是尤为重要的。新课程理念更多地提倡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接受新理念并付诸实践是每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这一理念的实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做到对更多学生的关注。

访谈者:您是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呢?课堂教学中又是如何努力实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的?

受访者:真正做到每一节课都能够公平地面向每一位学生,真的是太困难了。但是,如果教师有这样的理念和信念,可以在一个学期或者更长的时间范围内做到尽可能“面向”每一位学生。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我很注重对重难点的分析,我将教学的重难点与我班学生的整体情况和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结合起来分析。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层次、预设问题的可能性结果、每个知识点教学中可能存在的突发性问题的预设等皆与学生群体和个体结合起来。特别是,我设计完后总是养成一个习惯,把本节课在脑海演练一遍,有时候自己会在某些重难点上反思学生听课的状态以及可能存在的思维障碍,以便再次调整设计思路。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互动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内互动、组间互动。在互动中,相互质疑、相互提升、相互评价,较好地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实现教学目标。

访谈者:您说得太好了。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您对您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在教学理念的实践上比较满意?

受访者:可以这么说吧。这一点我还是比较自信的。可以说我本人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而且我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非常重要,我之所以有足够的自信也源于我对学生的尊重、认可和热爱。

访谈者:太好了。那您觉得您的课堂做到了公平吗?

受访者:如果不是您提出“公平”这个词,我自己倒是很少在乎或者说关注吧。其实,我认为,当一名教师沉醉于自己的课堂,用心和孩子们在一起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每个人都开心快乐地成长在课堂的时候,在外人看来还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我们却毫无察觉。

访谈者:对公平与不公平“毫无察觉”?

受访者:是的。事实上,我几乎很少思考公平,但确实我和我的学生在一起和谐快乐地成长。

访谈者:看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公平性问题了。真的感谢您给我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公平”。

在谈到课堂教学中的公平问题的时候,被访者的自信、从容给了笔者太多的震撼。说实在的,仅用“震撼”一词真的都不足以形容笔者当时的感受。被访者看似一个极其普通甚至柔弱的一个人,但是他的话语却非常有力。他好像不屑于很多人对于课堂不公平的质疑和鞭挞,而他的课堂不刻意追求公平,却更显得自然而然的公平。当许多人在大力批判课堂教学的不公平性,大力斥责现在教育的功利性的时候,可否有过这样的思考:只有批判能促进公平吗?只有细枝末节上为公正平等而制造出(请原谅我用制造这一词)时时、事事、处处都能达到的教育公平的理论或者说叫条条框框的时候,再看看这位教师——他的课堂甚至忘记所谓的公平或者不公平。对此,“自然而然,和谐成长”,是笔者对公平的重新定义。作为研究者、观察者甚至局外人在一定程度上真的是考虑得太多了,事实上世间真的没有时时事事处处的公平,关键在于“心”的公平。

三、从学生参与学的机会看教育公平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所获得的学习机会不等,是由教师的不公平分配造成的。这主要体现在课堂中的提问、讨论、演示中。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偏向于把机会分配给成绩好的学生,因为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有这样做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有研究发现,在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10%左右的所谓成绩不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只是成绩好的学生的1/4。而教师往往将课内3/4的问题让班级中的活跃者或是成绩好的学生来答。除此之外,教师给予学生理解知识的时间也是分配不均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更多的学习机会、思考时间留给了那些自己喜欢的学生,而给不喜欢的学生留的时间很少。

访谈者:您的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如何?

受访者:还是不错的。仅仅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来说,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的机会差不多是一样的。

访谈者:您会在意每一节课的问题提出和对不同学生的提问次数或者关注度吗?

受访者:这一点我倒是没有太多注意,每一节课设置的问题数目、难易程度等都不同,由于每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分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真正关注到所有的学生。但是,学生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相互的关注倒是在每一节课都能够做到。比如提出问题由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先自行思考,然后互相汇报等。这样一来,我的课堂是可以做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公平平等了。

访谈者:的确。是这样的。您又给了我公平的“心”思路了。课堂教学的公平也并非是教师一人可以独揽的。其实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除了平等之外,心与心的互动本身就是一种公平。

受访者:谢谢您的理论提升。您也给了我新的思考。

访谈者:真的要好好谢谢您给我的“心”的思想。

回顾许多专家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进行的批评,在这位被访者的眼里却显得无足轻重。事实上,那些统计出诸如“10%左右的所谓成绩不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只是成绩好的学生的1/4,而教师往往将课内3/4的问题让班级中的活跃者或是成绩好的学生来答”,“教师把更多的学习机会、思考时间留给了那些自己喜欢的学生,留给不喜欢的学生的时间很少”等等这样的评判,在这位被访者面前就真的太过于较真和教条了。难道一节课中对每一位同学的提问次数都一样就公平吗?难道成绩好的学生提问次数多就不公平吗?反思我们的教学,笔者倒是觉得对于优生来说,回答问题的机会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差生”以楷模和示范引领作用。机会的均等在一定意义上是需要与先天资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匹配的。那种只图形式上的所谓的公平平等只能贻误不同学生的成长。

四、从教学评价标准看教育公平

教学评价的单一也是造成课堂教学不公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使得教学评价依然比较单一。无论是社会、学校、家长还是教师,更多关注的仍然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这就造成了那些分数高的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而那些分数不高的学生就处在了边缘位置,这就造成了很多机会的倾斜,从而造成教学的不公。

访谈者:谈到教学评价,您是如何看的呢?

受访者:其实作为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对学生的客观真实的评价了。现在外在的以成绩为核心或者说唯一的评价模式不仅被全社会诟病,而且教师也深受其害。众所周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能用一把尺子来丈量不同的学生。

访谈者:作为教师,您自己又是如何做的呢?

受访者:作为一个普通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善待自己的课堂,善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小组评价等多元评价模式,以主动参与、积极评价为导向,尝试让每位学生学会评价自我、评价他人。

访谈者:您确实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得很好。您对学校以成绩为主体的评价有什么看法或者有什么期待?

受访者:我认为作为教师不能够改变学校的评价模式,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评价风格。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武装自己,在遵从学校以成绩为主体的评价框架下,教师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多元评价并存。在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种活动中,积极评价,促进成长。

访谈者:说得太好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学生,进而影响周围的师生。这样一个个老师做好自己,用心善待自己的学生,慢慢影响开来,也许能够尽快被学校接受、社会接受。

受访者:是这样的。我们不去抱怨、不去批判,努力做好自己本身就是一件快乐幸福的事情。

访谈者:这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向上的力量。我相信有您和更多像您一样的一线优秀教师,都会做得更好的。

一般来说,更多的人一味批判单一的课堂教学评价、批判应试教育仅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关注,甚至从社会角度、学校角度、家长角度,对一线教师给予更多的指责,却很少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校教育、课堂教学。至于“那些分数高的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而那些分数不高的学生就处在了边缘位置,这就造成了很多机会的倾斜,从而造成教学的不公。”这样的判断并不能给予教育公平以积极的正能量。试图通过批判构建出一些理想化的评价标准是徒劳的。被访者的言谈举止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值得我们深思。

结束语

课堂教学公平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随着宏观教育公平问题逐渐得以解决,微观上实质性的教学公平问题逐渐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作为研究者在微观层面考察教育公平的同时应该更多从生态课堂角度去思考“公平”,而不是盲目批判和构建细枝末节上的所谓不切实际的“教育公平”体系。事实上教育是一件复杂工作,如果一线教师都如本文被访者那样用“心”去教育,而不是埋怨不公或者又过于追求公平,那么公平自在人心。当为人师者真正沉醉于教育工作的时候,公平已经无形中刻在你我的脑海里,它,不喜不悲,因为,大爱无声。▲

[1]蒲彩云.基于教师语言的课堂教学公平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鲍传友.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45-48.

[3]李云鹏.社会学视野下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J].教育科学论坛,2011(6):22-24.

[4]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3):1-27.

[5]郭晓娜,靳玉乐.反思教学与课堂公平[J].教育情报参考,2007(6):46-47.

猜你喜欢
座位受访者公平
公平对抗
今天,你休闲了吗?
换座位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怎样才公平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笨柴兄弟
巴士上的座位
换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