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其宏
(陆慕高级中学,江苏苏州215131)
慕课在世界范围蓬勃兴起,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慕课确实为大学提供了一个改革的方向,而中小学应学什么,怎么学?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所谓“慕课”(MOOCs),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指课程。近几年,慕课在我国兴起,有人说是一场革命,有人说是一波浪潮。慕课,发轫于大洋西岸,起源于大学校园,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对慕课欣赏羡慕什么?又要学习“慕”什么?本文认为,应该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形成有关慕课学习和创新的文化自觉。
慕课的自由和自主性是中小学特别欠缺的。现在的中小学缺乏三方面的自由自主:一是学校自主性不强。上级行政干预太多,人财物、教学、后勤等权力上移较多,缺乏办学自主权。二是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自由、不自主。以前一些教师自己可以编资料,自己能决定上课内容;现在的教学工作,同教材、同内容、同进度、同作业、同考评,教师就是现代化大生产中的一个环节。三是学生缺乏自由和自主。学校安排什么课,教师就上什么课;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只能做什么,被动应付,缺乏激情,少有积极性。从小学到高中,逐步把一个充满憧憬、天真活泼的孩子培养成一个百无聊赖、老气横秋的应试工具。相比之下,由于慕课内容由教师自己编制并放在网上,由学生自由选择地学习,学习进程由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安排,自由度大、自主性强。慕课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慕课以其喜闻乐见的课程内容和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可使他们展开更有效的学习,从根本上培养其学习动机,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需要强调的是,中小学追求与慕课一样的自由自主是不可能的,但应该通过慕课学习在自由自主方面有所改进和提高。
慕课利用互联网技术,把成百上千所学校、数以万计的学生联系起来,发挥互联网的沟通、共享、及时、快捷等优势特点,创造了万千生产者,生产了无限多样的授课内容。不仅不同学校间可以互联互通、共同生产,学习者本身也是一个个知识生产者。学生在网络课程中,可随时提出问题,得到解答;可随时链接,扩充知识、享有成果。现在的新课程理念倡导协作、探究、共同学习,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却很难落实,不仅是时间方面受约束的原因,还有很多客观方面的限制:一个个教室把学生分割开来,一节节课把学生行动限制死板,一科科内容把学生思维约束至严,一张张课桌把学生钉在固定位置,这些造成协作、探究、共享的效果非常不好,学生多数还是接受教师的片面灌输,单向性特点突出。而在课程生产方面,学生更无空间可以施展,同伴互学、取长补短成为一种奢望。中小学的电脑课一般是学习一些电脑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无法结合,无法融合;校园网一般不敢向学生大胆开放,学科资源也无法在网上让学生共享学习,共产共享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这些状况,实际上不仅仅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更多的是主观努力不够,特别是由理念不新、胆量不大、知行不一致等原因造成的。成百上千所学校资源无限,成千上万的教师能量无限,成百万上千万的学生能源无限,这些无限性也造就了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多元化,是一笔宝贵的学习资源,如果能做到共产共享,慕课对中小学的影响不亚于对高校的影响。能否利用慕课这个平台来推动中小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慕课的最大特点是开放开发性,它不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而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不是封闭地针对某一校、某一批学生的,而是所有网络公民都可参加,不分国籍,一个邮箱注册就行;不是面对面的课程,但可以“一对一”大规模地解决学习问题。这些课程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上课地点不受局限,上课时间少有约束。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到一流的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连接即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开发者,也对所有人开放,体现着平等、公平、公正。开放范围越大,越能刺激开发者的积极性;开放的层次越多,越能提高开发者的效益。通过双向良性互动,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有用性和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现在的中小学,是不是在用围墙把学生关进“笼子”?外面的世界即使再精彩,对于学生来说也只能是很无奈;社会的课堂即使再广阔,对于学生来说也只能望洋兴叹,只能围绕教材,为应试而学习。
游泳专家说,要想教会学生游泳,讲多少遍理论也不如一脚把他们踹下水,让他们去呛水来得快。现在的中小学封闭性特点突出、不敢开放,害怕学生过早接触社会的负面影响,会影响“发育”。须知抱着的孩子是长不大的,花房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学校缺少开发课程的动机,教师缺乏开发课程的条件和激情,学生更不可能成为开发的主体,只能是被动的学习者,生成性问题和资源少得可怜。而慕课的开放开发性特点正是中小学最欠缺的教育因素。
慕课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把音像和学习者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结合起来——短视频,重互动,学习者可勤练习、常体验、多协作。同时,慕课模式新颖、设计合理,随时提问、随堂测试,这些因素给学生提供的不仅是真实的学习体验,更是符合人脑思维规律的有效教育方式。它承认人长时间听课会分心,于是把视频长度缩短到只有几分钟、十几分钟;它理解人在学习中需要积极反馈,就在视频中插入易答的小问题;它知道学习需要打好基础,于是鼓励学生把一个知识点学到满分后,再学下一个知识点;它知道成绩成功是一种激励,于是在一个片段后及时检测。学生可及时反馈,在网上提交问题,教师能一眼看到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并有利于发现课程设计中的问题。学习的过程就像体验游戏的通关设置,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通过评估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在通过考核之后,学生还可以拿到不同层次的证书。有的课程还设计成网上竞技游戏,学生可在游戏中学习、进取。
中小学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单向接受,被动学习,学生缺乏兴趣。为了考出好成绩,满堂灌现象并不少见;为了升学,舍弃很多兴趣内容。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思维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情感亲近。学生不是打开盖子就能装东西的容器,要在学生的兴趣激发和兴奋的状态基础上展开学习才会有效果。而慕课正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并展开基于差异性的因材施教。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慕课这类文化产品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和流通成为可能,也给教育插上飞翔的翅膀。慕课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可以整合学生在校园内外的学习。
慕课的学习过程是由许多学校学子共同完成上课、分享观点、做作业、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的过程。慕课参与的学校越多,生产者就越多,产生的课程类型、课程内容也就越多,学生的选择性就越大、自主权就越充分。中学一直倡导选修课,但在教室安排、时间选择、学分考评、教师负担、学时分配等多方面存在困难,很难真正落实到位。而慕课可以化解中学选修课的尴尬。慕课的内容量大、听者众多,时间方面的限制会更少些,学生可以越级听课、滞后听课,没听懂的可以重复听课,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随时听课,能解决中小学生因各种原因学业暂时落后的困境,也有助于推动有偿家教问题的解决。
正因为慕课受众广泛,优秀教师像摇滚明星一样走红,粉丝众多,可以刺激教师们热心教学,开发学科资源。听课看课者有问题集中提出,有要求及时反馈,有助于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网上集中解决共性的突出问题,大量的教育教学内容挤占中小学课堂的现象也有可能得到缓解。慕课还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还可继续学习,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让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通过慕课,能把生活与教育更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即使是同样的慕课内容和慕课类型,不同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会有不同的创造。现在网上流行的“翻转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正在学习这一方式。翻转课堂把原来学生上课听讲、下课做题讨论的学习方式,变成课上教师带着学生做题讨论、课下学生看书看视频学习的过程。翻转课堂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能促进学生互助学习,教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给我们启示更多的是“翻转身份”,学生真正翻身做主人,做学习的主人。现在的中小学生,在学习中一直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那么能不能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教学方式,换一种学习方式,一切围绕着学生,围绕着学习的效率和有效性来考虑,挣脱传统教学弊端的束缚,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转变“要我学”的积弊,形成“我要学”的良性机制。在此意义上说,慕课是对翻转课堂的融通及超越。慕课学习的科目、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时间安排、学习的进度、学习的考评、学习的场所等都由学生来定,学习中的困难由学生自己克服,学习行为由学生自己调适;学校和教师负责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学分是否达标,学业是否合格、优秀等。
一句话,慕课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可以发生真正意义上的“翻转”——学生翻身了,教师也有了新的角色期待,学习效果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引擎,更是教育发展的灵魂。面对慕课这一世界性的新生事物,中小学不能裏足不前、观望等待,而是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优点前文已经述及,其不足是什么?有哪些缺点?比如,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没有不足,在情感教育方面有哪些问题?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有没有“死穴”?在防止学生接受网络负面影响方面有什么软肋?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时,需要哪些跟进措施?在经济方面需要多少投入?等等。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给我们学习慕课这一现代工具提出挑战和要求。对此,应根据中小学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知规律,因材施教;根据各所学校不同的文化传统、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中小学不应对慕课持有恐惧的态度,高喊大学要拆掉围墙了、中小学要消失了;也不应一味地照搬照抄、拿来主义,新出现的东西不一定都符合事物发展方向、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才是新事物。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学习慕课的先进理念,借鉴其进步做法,完善科学创意。也就是说,对慕课存有敬畏之心是必要的,但在谨慎的同时,又要大胆,要有创新的精神。
希望慕课这一学习革命能够吹皱一池春水,荡起层层涟漪,触动中小学校园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意识,真正在教育教学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慕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