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茹,潘 懋,高毅坚
北京大学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培养模式
搭建高等教育与高中生之间的桥梁—北京大学地质学类自主招生夏令营模式探索
王新茹,潘 懋,高毅坚
北京大学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北京大学地学夏令营是全国高校第一个与自主招生工作相结合的夏令营,试图在高等教育与高中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高中生有机会走进大学,了解真正的地学,激发高中生对地学的兴趣,从而使高中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专业,也能让北京大学招收到真正喜欢地学的优秀高中生。
地学夏令营;自主招生;高等教育;北京大学
近年来,与高校招生工作相结合的学科夏令营日渐增多,已成为高校不断改进自主招生工作的一个有益探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自2010年以来,针对本科生招生已经连续4年成功举办了“相约北大,走进地学”全国优秀高中生地学夏令营活动。在众多的地学夏令营中,这是全国首个与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相结合的夏令营。其目的是想搭建一座高校地质专业与高中生之间的桥梁,普及地学知识、提升地学魅力,探索高校“被误解的”基础专业自主选拔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2010~2013年间,北京大学地学夏令营已连续成功举办4届,每届都会吸引近200名来自全国各地省级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通过夏令营考核、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和高考的最终选拔,已有十几名热爱地学的学生如愿以偿考入北京大学地学类专业就读。
地球科学是一门经典科学,有着光荣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学科基础和文化积淀,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支撑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地球科学领域的人才,当时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地学科学家,如李四光、王烈、丁文江等。当时地学的影响力非常大,很多年轻学子认为选择地学是实现人生价值、报效祖国的理想选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新学科的出现和地位的上升,使地球科学的传统地位受到了挑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大众形象相对降低,潜在的危机已经显现。令地学工作者最为担忧的是青少年及社会对地学有着很深的误解,不愿选择地学继续学业。外部的误解与内在生源的不足促使我们学院努力拓宽青少年了解地学的渠道,搭建高等教育与高中生之间的桥梁。
(一)举办地学夏令营的外部因素
1.高中生及社会对地质的误解,经常混淆地理与地质的概念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近几十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偏低。2010年,我国2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仅为9.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家长对高等教育并不了解,对于很多专业的发展及就业前景完全不知道。对于地质的认识,大多数家长仍然是停留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头戴草帽,肩背锤子,皮肤黝黑”的形象是整个地质工作者的代表。中学只开设地理课,介绍生活中地学领域的一些常规知识,并且将其归为文科类,这使得高中生误将地理等同于地质,错误地认为地质属于文科,造成理科生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不愿甚至决然不选择地质。
2.高中生在职业选择时的功利性
地球科学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探索性很强的学科,大自然是其研究对象。明末徐霞客经过30多年旅行,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做了详细记录,著成《徐霞客游记》;洪堡走遍了西欧、北亚、南北美,成为公认的近代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我国地学教育的开拓者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刘东生等始终把野外调查活动作为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来对待,他们认为野外调查是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2]。上述地球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地学人才成长速度较慢,刚刚入职的工作者收入偏低。而现今社会普遍浮躁,生活压力大,学生及家长对工作条件、薪酬、发展前景要求非常高,错误认为从事地球科学领域的工作艰苦,因此对学生不具有吸引力。这一点在本科生招生工作中更为突出。
(二)举办地学夏令营的内部因素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高等院校第一个地质学系,也是北大最早建立的两个理科系之一。创建于1909年,至今已走过了105年的历程,作为我国培养高等地质人才的第一个教学单位和我国最早的地质学术机构,北大地质学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地质学人才,可以称之为“中国地质学家的摇篮”,迄今为止已培养出近60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即使有着百年辉煌的历史,地质学却面临着生源减少、专业思想不稳定等问题。
1.生源减少的威胁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学类专业每年招生约40人,约1/3为保送生生源,在余下的2/3的高考生源中,第一志愿报考地质学类专业的学生都参加过夏令营活动,其余均从其他专业考生中调剂过来。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教育部近期对自主招生工作的精神,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录取的学生比例将有大幅缩小的趋势。这对我院地质学类的考生来源产生重大影响,如何确保吸引高中生的兴趣,满足学科发展生源的数量需求,已成为摆在学院教师面前非常棘手的问题。
2.在读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
大量非第一志愿和“调剂生”考入地质学类专业后,并没有将地质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志向。入学后,他们积极研究学校和学院关于转专业方面的政策规定,以转专业为目标,努力为自己离开地质专业创造条件,形成以地质低分进入北大,继而转向其他专业的职业规划模式。学院每年转系转专业、出国读研的学生比例为10%~15%,而这些学生基本是学习成绩优异、绩点排名前15%的学生。本科生拔尖人才的流失不仅对研究生的生源质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同时对其他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当通过转专业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时,更多的学生选择“双修”或“辅修”热门或自己喜欢的专业,对于本专业课趋于应付,“不挂科”、“顺利毕业”成为其学习目标,这对于班级学风建设等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1.面向社会进行地学知识的科普,提升地学形象
地质学是一门经典科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支撑国家经济建设、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随着科技手段度不断创新,地质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野外条件也越来越好。但是大众对此并不是十分了解。对地质学的误解和“体面舒适”生活的追求造成当前地学大众形象的不断下滑,这应当引起所有地学工作者的重视。因此要加大地球科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升地球科学的形象和感染力,在提高国民素养的同时,培养大众对地球科学职业正确的认识、兴趣和职业观,树立为祖国地球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夏令营虽然面对的学生数量有限,但是每一个学生背后是一个家庭,同时也是许多师弟师妹的榜样,可以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宣传效果。在招生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选择地质学类专业,并不是不喜欢,而是不了解。
2.吸引招收到对地学真正感兴趣的学生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爱好与追求的倾向,它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它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因素[3]。地学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学科,众多地质学问题的发现都离不开对自然界的观测。野外考察为主的夏令营给学生们创设了一种发现地学问题、提出地学问题的情境。在学生们学习了解了如何从地学的角度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后,必然会激发学生们认识自然的欲望,培养地学学习兴趣。对地学有着浓郁兴趣的优秀学生,才是我们真正希望招收到的学生。通过短短几天地学夏令营的活动,很多学生改变了以往对地学的错误认识,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正如一位营员在活动结束后写道:“我最喜欢的是物理学科,我喜欢它的严密、精确的对万事万物的描述,而5天的旅程让我发现地质学更有一种宽广的胸襟、旷达的特质:以天地为实验场,将山与海的演化为研究对象,并用物理、化学、数学的方法优化研究方法。地质学确实是这样新鲜有意思的学科……”
“相约北大,走进地学”是全国第一个针对高考举办的地学夏令营,招收对象为各省级重点中学高二理科学生,只要是对地质学或相关学科有兴趣并有一定的了解,有志于报考北京大学地学类专业,身体健康、无色盲、品学兼优的高二理科生,在获得所在中学推荐后,均可报名。根据营员的表现、学习基础并通过适当形式的考核(包括笔试和面试),评选出优秀营员。经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批准,优秀营员可获得参加北京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考试笔试资格。如果笔试合格,可免面试直接获得北大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资格。录取的学生若高考第一志愿报考北京大学地质学类专业,最高可享受降30分录取的优惠政策。
选拔优秀生源是地学夏令营最重要的目的,但并不是最终目的,地学夏令营兼具选拔优秀生源、普及地学知识、展现地学魅力、提升地学形象等功能。因此,地学夏令营的整体框架结构也是围绕这些功能而设计的,主要包括讲座、野外考察、业务考核三部分。
1.讲座部分
围绕科普与激发学生对地学的学习兴趣,讲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地学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历史的变化规律,认识地质学的学科特征和研究方法,也是学生进行地质现象考察所必须具备的常识;另一方面,主讲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自己选择地学并坚持下来的原因,修正中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夏令营里内容精彩的讲座拉近了中学生和地学的距离,消除了他们对地质学类专业的陌生感,使他们充分领略到地质学类专业的真正魅力;同时,也很好展示了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师资水平,教授们对地质学类专业的精彩阐释将中学生带进地学的殿堂,使他们深深感受到地学的博大精深。如果夏令营真能让中学生了解了地质学类专业,唤起了学生对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坚定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志向选择地质学类专业,那么,即使因为各种外在因素,他们最终无法来北大地空学院就读,地学夏令营也依然实现了其最初的举办宗旨和存在的真正价值。
2.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观测是地学专业学习、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也是地学夏令营中最具吸引力的活动。当中学课堂以及讲座中所讲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得到证实,如断层位移、褶皱的形态、包裹体等,原本不被大家注意,或只是感叹自然的鬼斧神工,通过夏令营的学习,自然中的一切都赋予了生命,从而引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正如一位营员写道“此前我接触地学唯一的机会是地理课,但也只是涉及皮毛,不知其精髓。直到这次夏令营,我才对于什么是地学有了崭新的认识,很多对于地理知识的错误认识也在这次旅程中得到修正……经过了桂子山岩石的考察,我对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种理解使各色岩石在我眼中拥有了新的生命。从前这些岩石在我看来只是一些石头,拥有的特征是形状、花纹与颜色,可是现在它们有了自己的姓名,有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可以说,这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我想我会终生受益于此……”
3.业务考核
地学夏令营所设定的人才选拔标准决定夏令营不能用传统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因为单纯的考试只能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考查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素质能力。因此夏令营的考核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从三个方面全方位考查学生。首先是各小组辅导教师对营员的日常表现评价,包括学习习惯、自律程度、兴趣高低等。辅导员根据学员日常活动中的点滴表现,通过观察、交流的方式做出判断。其次是笔试,以营员对夏令营讲授的知识点和地学背景知识为主要考查内容,对几天来营员的学习效果进行比较,从而反映出营员的知识学习能力。最后是面试,由专业教师组成面试小组,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地学的理解等。三个方面的考核各有侧重点,在最后的综合评估中三部分所占比例为3∶4∶3。
地学夏令营自实施以来,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由最初的寻找生源到现在的挑选生源,夏令营的影响力和声誉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被中学所认可和追逐,基本实现了举办地学夏令营的初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消除了营员对地质的误解,使他们对地球科学产生兴趣
为期8天的地学夏令营学习和生活,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和领略地学魅力的机会。在紧张的高中学习阶段,学生们也很难有这样一个可以寓教于乐的机会。在夏令营活动中,我们暂时离开传统的教授知识的课堂,走进大自然,在北大教授的带领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大自然。这些自然的现象原本在学生们眼中不足为奇。但夏令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给大家展现了大自然,从它们的成因、演变到人类的综合利用,自然中的一切都被地质学家赋予了生命,每一个现象都可以讲一段故事。每次夏令营结束后,都有很多学生积极地咨询如何报考地学以及如果成绩优秀,如何保证被地学专业录取等问题。
2.促使部分中学深挖地方地学教学资源,举办地球科学兴趣小组
地学夏令营举办以来,吸引了很多地方中学的关注。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大家对地学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地学的兴趣不断提升。由最初对考上北京大学一流大学的兴趣逐渐转变为完善青少年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关注点上来。尤其是地学教育资源丰富、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在追求一流大学入学率的同时,更希望寻求学校的特色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教育资源,构建校本教材,将丰富的地学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建设的特色。可以说这是我们举办夏令营的最终目的,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学生、家长、社会对地学的关注。即使在最终的职业选择中,学生没有选择地学,我们也希望是在充分了解地学的基础上,根据考生自己的个人兴趣和思维特点做出的理性选择。
3.促使部分中学开设地学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简称AP课程)是指在高中阶段开设,供高中学生选修,其难度相当于大学初级阶段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如果课程取得统考合格(即获得3~5分),则可作为大学相应课程的学分。从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北京大学与全国部分中学合作试点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北大招生办对课程成绩予以认可。地学在当年的秋季加入先修课程的行列。先修课程并不是面向所有的中学生,它寻求的是在高中阶段,学有余力、对学科有兴趣的优秀学生。应该说先修课程丰富了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在一贯的以高考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学习中,融入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对于中学生了解大学的学习模式、培养专业兴趣都是非常有益的。在地学夏令营活动,通过与中学教师的深入交流,中学也逐渐接受了“地学先修课程”的理念并在一定范围内吸引部分学生参与。
地学夏令营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在高中生与高等教育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让高中生有机会了解什么是地学,也让高中生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了基本的认识,对于普及地学知识、展现地学魅力、提升地学社会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自主招生考试模式。
[1] 陈诗越,张锦宗,董杰,等.新时期高校地学野外教学内容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2):138-141.
[2] 刘刚.有趣、乐趣和志趣—谈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J].昌吉学院学报,2005,(3):91-94.
[3] 邬红波, 吕慈仙.美国先修课程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13,(3):67-70.
geological summer camp; independent recruitment; higher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G640
A
1006-9372(2014)04-0032-04
2014-10-15;
2015-01-08。
王新茹,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管理与招生工作。
Title: Building a Bridge between Universit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Independent Recruitment of Geology Students at Peking University through Summer Camp
Author(s): WANG Xin-ru, PAN Mao, GAO Y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