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娴
加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经之路。然而,纵观当前初中阅读教学,教师常常不肯放手,导致阅读时间不充裕,学生个性思维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给学生提供个性阅读的平台,激发、引领、点拨,以个性发展思辨,以激活促进创新。
阅读教学中,发散思维犹如需要点燃的火焰,学生只有具备了发散的能力,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绽放不一样的色彩,收获不一样的感悟。而点燃需要做好两方面准备:一是教师潜心研究教材,发现教材中可供点燃的关键点,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心领神会;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善于“点燃”,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阅读而发现,因发现而欣喜。
例如:苏教版语文八(下)《变色龙》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设计情境:
师:文章最后,奥楚蔑洛夫将狗交给了将军家的厨师,裹紧大衣穿过广场去了!那么,假设他在广场上巧遇了将军的哥哥,想一想,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这样的设计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同学们纷纷各抒己见。
有同学想象,在广场上奥楚蔑洛夫老远就看见了将军的哥哥,兴奋的小跑过去,激动的告诉将军的哥哥,自己找到了他家的狗;然而,没想到将军的哥哥挥了挥手,一句话没说,径直走开了。
也有同学想象,奥楚蔑洛夫向将军的哥哥邀功,希望借机上位,没想到将军的哥哥连看他一眼都没有,他像一只木鸡一样站在那里。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设计情境,点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们以文本为依托,大胆想象,以独特的视角延续了文本的内涵,让智慧在思维的碰撞中绽放。
一次与众不同的发言,或是一次独具匠心的发现,都是课堂精彩的生成。教师要珍惜这些生成,鼓励课堂不一样的声音,以激励为方法,唤醒学生个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学生心灵的枷锁,让学生在阅读的课堂上施展拳脚。
例如:苏教版语文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阅读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师:根据你的理解,就文中的一个人物作一下评价。
生: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爱慕虚荣,一心想往上层社会爬。
生:菲利普的妻子克拉丽丝是个精打细算,又刻薄泼辣的女人。
生:我觉得菲利普被社会沾染,落魄是咎由自取。
正当老师准备进行下个环节时,一个并不响亮的声音响起,生:我觉得于勒不是那么十恶不赦,我们在敌视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时,更应该呼唤真诚和关爱。老师立刻抓住这来之不易的“声音”,顺势引导:到底于勒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家伙,还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呢?同学们各执一词,据理力争。有的说,于勒不是那么无情,去了美洲之后,经济有所好转就给哥嫂写信。有的说,他破产后,又给哥嫂写过信,隐瞒了破产的事实,是希望哥嫂不要为他担心,这也体现了对亲情的渴望。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鼓励不一样的声音,收获了无数个性的表达,使学生获得了心灵的滋养,实现了自主体验的内化。
阅读本身就具有多面性,多层次性。作为教师,教学中也应遵循学生个性成长,尊重学生个性选择。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同样的文本放在不同的个体面前,会出现不同的阅读效果。教师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创新思维。
例如:苏教版语文八(下)《孔乙己》一课的阅读教学。
师:从孔乙己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从孔乙己身上看到了当时一个阶层的人,生活非常艰辛。生:我从孔乙己身上看到了穷困潦倒的秀才的原型,读书可能功成名就,也可能一事无成。
生:我从孔乙己身上看到了善良的影子,虽然他遭到人们的嘲笑奚落,但还是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
生:我从孔乙己身上看到了自娱自乐精神,其实,每个人都一样,不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们的思维破茧成蝶,真正的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相亲相近,在个性的舞台上尽情旋转。
初中教材每一篇文本都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从不同角度挖掘,就会产生不同的收获。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为了追求文本的共性内涵,而忽略了其存在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赋予文本生命的色泽和活力,让学生循着文字走进去,带着思想走出来,将文本阅读感悟与现实生活结合,汲取不一样的营养,唱响个性的天空。
例如:苏教版语文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这样进行设计:
师:假设你是个工人,研发的新产品功能强大,但成本较高,你怎样劝工厂领导大胆改进产品?
有学生提出,比尔·盖茨的开创让IT业蓬勃发展,没有开创,怎么会有发展。也有学生仿照邹忌的方法,从生活小事说起,分别用一把小刀和一个削笔器削铅笔,进行对比,进而提出以效率赢得市场。开放,是个性的源泉,给枯燥单调的文言课堂打上了灵动的光泽。给阅读课堂剥去华丽的外衣,教师引导学生汲取不一样的营养,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