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晶妍
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就看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这种观念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也依然适用,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特色的发展,同时还能以个体带动整个班级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在今天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形成自身独特的个性和情感表达的重要课程,为了给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将因材施教的理念应用其中,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有效的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从而提升自身的发展潜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改革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面,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这是学生人格和能力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为了摆脱应试教育的发展束缚,就必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面向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以及心理素质。语文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学科,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同时还为学生人格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素质发展非常重要。而因材施教的方法运用就是要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实际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1)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每个人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色,例如:有的学生偏科较为严重,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则是少年得志,并且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等。而语文教学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所以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就必须因材施教。(2)性别差异的需要。据数据统计分析,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较好的普遍都是女生,尤其是在语文学习方面,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比男生要好得多,但是在创造思维的方面男生却占据很大的优势。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要注重两性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3)学习资源差异性需要。初中教育学段(7-9年级),语文教育要多举办文学活动,以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能够查找和利用资料等。但是因为我国城乡和地域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使教育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首先语文老师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和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并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通过课内和课外对学生的观察,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再者要采取分层次的教学内容,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在语文教材每一节课的后面都有写作和口语练习,老师可以找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来朗读课文,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的同时,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例如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朱自清的《背影》,老师在讲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先通过图片和视频来展示父母的事迹,并和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学生就自身情况进行写作练习。
开展分层次化的教学活动,需要老师在上课内容的设置上完成。例如老师在授课时,可以先讲解基本的内容,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可以跟上,并向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如在讲《纸船》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设置两个问题,一是诗歌表达了思念母亲、祖国统一的心愿,你们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面向全班,另一个问题是诗歌中作者是怎样的一种心境,这个题目可以面向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
因材施教具体实施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个体的发展来带动学生整体的发展,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认清个体和整体之间的矛盾,所以教学因材施教的应用并不是要求老师去单独的进行教导,而是要通过从个体到总体,再由总体回归到个体的方式来有效的提高全班的综合素质。尤其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多变的学科,每一篇阅读在学生眼中都有不同的理解,老师不应该直接概括文章的主旨,而是要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去理解和体会。例如泰戈尔的诗歌《金色花》,有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掌握诗篇所要表达的主旨,而有的学生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出诗歌是从儿童的角度来描写的,所以老师在上课中,要积极的引导个体学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统一的讨论和发言,来总结文章最后的主旨。
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就是要从各方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语文教学的发展必须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始,进而实现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因材施教理论的应用是有效提升学生素质的关键,教师应该在不断的教育改革中深入地应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