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建设

2015-01-31 05:27李超凤,胡小桃
职教通讯 2015年28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课程建设校企合作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建设

李超凤,胡小桃

摘要: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就是要确定以培养学生的敬业、乐业、创业、守业精神为核心的课程目标。要建立以培养学生敬业精神为落脚点,以培养学生乐业精神为支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着力点,以培养学生守业精神为归宿点的目标体系。课程内容的选取要分别从企业的物质—空间层、组织—制度层、文化—心理层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的利用企业宏、微观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教学实施中,要树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教学观,体现教学的地点是企业和教学的内容来自企业两个层面。同时,形成基于“体验”为主的学习过程和实行以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教学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高职;隐性课程;课程建设;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推进职教‘双师型’教师教育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C-c/2013/03/037)

作者简介:李超凤,女,湖南师范大学201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法;胡小桃,女,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隐性课程被定义为:“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1]高职是以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高素质专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这就要求高职学校要密切与企业联系,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将学校的一切工作的开展时刻与企业保持联系。同时,在高职隐性课程建设中,高职学校要全面利用企业中的可能会对学生身心产生变化的非正式学习的各因素,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这对推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目标确立

知识经济成为时代背景的当今社会,教育者的工作重心已经不再是传授学生固定的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新型自由人格的塑造,注重从学生心理和社会角度进行教育。杜威曾说:“教育的过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心理学和社会学”。[2]而这对于面临机遇与挑战的高职教育也是有异曲同工之效的。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社会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然而,在“以人为本”和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除了指“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性人才。”[3]这种机械化的职业性还应该指体现人物与职业互动中的具有情感化的职业性,即体现个人在职业中的一种敬业、乐业及创业的精神面貌。黄炎培先生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一段教导,他说:“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一种把很好的教育方式变成‘器械’教育,这只能是改良艺徒的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4]所以,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目标应该是立足学校和企业,面向学生未来发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使其从学生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过程,从而形成以培养学生的敬业、乐业、创业、守业精神为核心的目标体系。

(一)以培养学生敬业精神为落脚点

通俗地说,“敬业”就是做一行“认”一行,不管你是出于什么原因,出于什么动机甚至不管你要从业多久,既然选择了一门职业就要认真严肃地去对待。敬业是各行各业职业道德中的基本内容,是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就是指从业者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的职业。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书中对为什么要敬业作出如下解释:(1)人不仅是为了生活而劳动,也不是为了劳动而生活,劳动做事就是生命的一部分;(2)无论何种职业都是圣神的,没有高下之分。[5]即要培养高职学生全身贯注,一心一意勤勉努力的工作态度。在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中,高职学生的身份应该是双重的,他们不仅是学校的学生更是企业的员工。他们应该要把企业的实习工作作为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应该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把自己完全融入企业,以一位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实习工作。在企业的实践锻炼中,学习一位员工该有的责任心,用企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用学习的心态去对待工作中的失误,时刻为做一个“社会人”准备着。基于校企合作的隐性课程目标就是要以培养学生敬业精神为落脚点。

(二)以培养学生乐业精神为支撑点

乐业就是要有职业热情,职业情怀,对自己的职业能够“日久生情”。黄炎培老先生说的“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正是告诉我们要培养高职学生对职业的幸福感,体会劳动过程的乐趣,享受劳动结果的快乐,能够在工作困难中磨砺自己,感受战胜困难战胜自己的喜悦。乐业就是教育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地探索,努力,发现工作带来的惊喜,在愉快的心理体验中感悟生活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校企合作不仅是为了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运用能力,更是为了培养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技能型综合素质人才。在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办学理念下,高职学生需要向企业员工学习那种高负荷抗压能力。综合素质除了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能力外,更应该包括学生在企业工作中的那种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地对待实习工作积极乐观的情怀。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就是要把这些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以后的工作信心,而不至于一旦遇到困难就陷入迷茫当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苦乐观。

(三)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着力点

新形势下,改变学生就业观,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目标的着力点,也是课程目标的中心点。在全球就业前景迅速恶化的当今,培养一支充满活力,能够勇于说出心中的想法并大胆尝试的高职创业队伍,是解决目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过去的20多年里,创业学已经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许正中在书中指出:“截止2005年初,美国已经有1 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有效指导这创业实践”。[6]到现在10年过去了,可以想象它的发展该是什么样子的?在职业不断细化的当今社会,你仅仅只会完成企业安排的现成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在长期的实习中有创新意识,有突破陈规的精神。高职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应该向企业带头人、技术专家学习他们在工作中能让企业立于社会大潮中不败之地的独特之处。企业的创新将成为学生创新的基础,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就是要以企业形象引导学生发展,使学生在企业中不仅学到到本专业该掌握的动作技能,更学到立足社会的更多生存技巧。从而保证高职学生在企业竞争的洪流中实现创业并服务社会。

(四)以培养学生守业精神为归宿点

守业是创业后的第二步工作,中国自古都有“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的说法”,到今天来说,就是创业容易守业难。或许你的父母已经为你创好了业,你该如何去继承好父母辛苦打拼出来的心血呢?尤其是在这个经济、科技、网络迅速发展的社会,似乎一切都变得变幻莫测起来,你该如何去抵御风险,让世代的家族企业继续保持发展活力呢?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关注企业的运行模式,了解一个企业家该具备的素质,多多思考企业管理中的各项决策,掌握企业健康发展的命脉,吃透企业的经营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加深认识。高职学生应该做一个“学习式”的企业人,今日的实习生就是明日企业的掌舵人。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企业中多体验、多感悟、多思考,最大优化地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实现就业后的敬业、乐业、创业和守业的良性发展过程。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内容选取

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尽管学者们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至今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但研究主要认为,隐性课程内容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人际心理环境等方面。陈满在论文中认为,“隐性课程所负载的信息包含3种不同层次的教育环境的信息,这3种不同层次的教育环境分别是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组织——制度类教育环境与文化——心理类教育环境”。[8]所以,按照以上划分方式,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内容可以从物质——空间层、组织——制度层和文化——心理层三个方面来建构。

(一)物质——空间层的课程内容

考尔说:“物体在空间里的摆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房间以其物质形式,代表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精神和灵魂”。[8]同样,不管是高职学校还是企业,其建筑设计或者厂房的各种设施都有其合理性,或者特殊的意义。高职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校园环境,包括教学楼、图书馆、操场、体育馆或者各种休闲场所等,在诸多视觉过程里,无意识地接受了许多物质文化信息。学生进入企业,进入工厂实习,接触的是一个崭新的环境,各种大型厂房场地、工作车间、企业办公室或者仓库,以及员工的生活区内宿舍楼及休闲场所,这些物质信息同样会对高职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就是要求高职学校与企业共同对企业内的各种物质信息进行合理的利用与引导,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企业深层的认知。这种物质层面的课程内容,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各种新型厂房的筹建或各种生产设施的安置时,可带领实习生前去观察学习。同时,企业中的一些废弃的厂房场地也是值得高职学生从中思考与学习的。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就是要扎根于企业,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在企业的人、事、物的变化发展中熏陶出学生独立人格及处事之态。

(二)组织——制度层的课程内容

企业是高职学生实习的地方,随着当今高职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企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除了要进入企业实习学习专业的操作技能外,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企业文化、办厂理念、企业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员工管理条例、安全管理措施及各种保障政策等受教育。去企业实习是为了学生未来工作做准备,同时,也了解不同的企业文化,感受团体工作的氛围,掌握各种交际礼仪,这些都是值得高职学生去学习的隐性课程。在企业实习就是提前进入社会,我们要基本了解社会,比如:社会需要发展产业我们就需要了解产业知识,了解产业文化;社会上提倡“服务”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服务?我们的服务意识在哪?……以上种种都是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在组织——制度层的课程内容,主要是让高职学生在企业实习中,通过企业的各种管理条例,员工制度让高职学生头脑中呈现一个规范的员工基准。这种课程内容对高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高职学生长期在学校教育中,虽然对各种行为规范早有耳闻,但那些只是“教条式”“书本式”的,对学生最多只算“伤皮不伤骨”的影响,而在企业中对学生进行正式员工的管理,那种影响将是更深刻、更持久的。

(三)文化——心理层的课程内容

文化心理层面主要指师生交流,师长期望,或者学校中重要人物的影响对学生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态度等方面造成的变化。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除了课堂外,很大部分来自学生下课后的校园生活,主要体现在学校中与人物交往中。学校大会中校长的一次点名鼓励,教师课后的一次温暖交流,同学参赛中一次精彩的表现都是一堂十分重要的、具有正面性的隐性课程,也是我们需要去加强注意的。基于校企合作中的高职隐性课程,应该重点突出企业中优秀人物对高职学生的心理方面产生典范作用。同时,在校企合作中,应该加强企业管理人员与学生心理方面的沟通,各种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的交流形式都应该加以注意。高职学生在企业实习更多地是一个从心理上感受新事物,在各种体验中成长的过程。所以,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乃至家长,都应该多多加强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关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的教学实施路径

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教学实施,则必须要树立与企业密切联系的教学思路。应该通过合理的实施教学设计,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将各类课程内容内化形成为学生个性特征。

(一)树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教学观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就是要立足企业,以“企业为中心”来进行教与学。“企业为中心”的教学观即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教学的地点是企业。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与一般高职隐性课程最大区别就是紧扣企业,利用企业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中对学生进行敬业、乐业、创业、守业精神的培养。敬业、乐业、创业、守业精神课程目标的实现离开了在工作本身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只有抓住学生在企业实习机会,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有意无意识的隐性课程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高职学生实现工作与学习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高职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体会更多职业文化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教学的内容来自企业。基于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内容分别体现在物质——空间层、组织——制度层和文化——心理层,各层面的课程内容都是直接来自企业,所以,基于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的教学就是最大化向企业学习,合理利用资源配置,向企业从有形的人物行为、建筑设施,自然环境等到无形的专家决策,制度文化,交流心理等方面内容学习。以“企业为中心”的教学观,就是要求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学习者,都不能背离“企业”这一主线,否则,基于基于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的建构就失去了本质意义。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是面向学生发展,帮助学生理解企业,树立就业观的课程。所以,该课程的教学就是要突出以企业为主导,师生为主体,在企业中教与学,学习企业文化知识,促进学生意识形态形成。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实现:(1)渗透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校教师或企业部门结合实习工作性质制定教学目标或设计教学内容,在边实习操作中边接受教育。比如,汽车制造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汽车制造实训操作前,对本企业或其他企业汽车制造的各种理念及相关管理制度加以了解,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在实训过程中。(2)直接在学生课后学校或企业设置各种教学内容。例如,学校要多多注意学校环境建设,典型人物塑造、企业对实习生管理中特意展现的各种企业制度规范,使这种课程无形的走进学生生活。

(二)基于“体验”为主的学习过程

传统的高职显性课程是直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的,而由于隐性课程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可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思路。按一堂正式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来看,这种“体验”既指高职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还指学生在堂课情景中各种因素引起的一系列身心变化。按一堂活动中心课程的教学来看,这种“体验”可以是高职学生在学校参加的各种活动或者企业实习中的各种工作活动,由这一系列活动引起的高职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变化而获得的新体验。同时,教师在“体验”式的教学中,需要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对学生心理充分了解,要有的放矢地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将这种隐性课程有形无形地渗透在高职显性课程中,实现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的统一。同时,体验的种类按照学生在不同的地点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实习生本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体验;第二种是企业带领实习生去其他企业的体验。体验的形式是多样的,根据学生体验本身的方式可以分学生在参与某项活动中的直接体验和以观察他们活动中的间接体验,以及学习者对某事物产生的自我体验三种。

(三)实行以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教学的管理机制

从课程管理角度上看,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负责,国家关注的新型课程。吴惠敏认为,“隐性课程是非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实践式课程,所以,其管理应该由高校教务处下设有的教学实践科来承担”。[9]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主要是学习学校和企业各种环境氛围,人文素养,文化气质等方面的内容,那么,光靠学校进行管理还是不够的,必须得到企业的大力协助去共同商讨管理方案,一起承担管理工作。而这种课程既然已经被认可实施,应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学校和企业把好课程管理的关,严格按照相关指标去规范管理细节,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才能有效、快捷的实施。

总之,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与传统显性课程具有鲜明的对比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这种课程不需要教师针对性的直接教育,看似没有教师又处处是教师;(2)这种课程没有标准的教材,但学习的内容可以包括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3)考核体系也与传统显性课程不同,不需要具体分门别类的考核。同时,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隐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择业的课程。当然,它在实施中的困难及实施后的结果如何,还是值得更多职教专家及一线的职业教育者进一步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符文忠.高职德育与隐性课程的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6(5).

[2][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3]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4][苏]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涉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2.

[5]邱吉.培养职业精神的哲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

[6]许正中.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4.

[8]陈满.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探微[J].研究前沿,2003(8).

[9]吴惠敏.人文素质类隐性课程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5).

[责任编辑曹稳]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课程建设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