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经贸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农地流转滞后的经济效应与原因
陈中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经贸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通过规范分析发现,农地流转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①,造成个体农户收益和社会经济效应损失,农地流转滞后的原因按照市场供求状况可以分为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求均不足三种。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和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农地滞后不利于劳均农业收入和劳均非农收入提高;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农地流转细碎化和小规模特征对工业化并无推动作用;农地流转规模应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农地流转市场供求状况呈现东部地区供过于求,中部地区供求均不足,西部地区供不应求。最后依据城乡统筹发展目标提出针对性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流转;经济效应;城市化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主要障碍,应鼓励农地流转,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人口城市化进程。201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了“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集体土地承包权归农民是土地流转的前提”。这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推行农地流转的阶段。但是曾经推行农地流转的日本和韩国在一定时期并未取得明显效果,直至其城镇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土地流转的效果方才突显,这说明农地流转规模应该与城镇化水平相适应。国内以陈锡文、范剑勇为代表的学者也认为农地流转规模必须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规模相适应。但是目前我国农地流转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农地流转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两者发展水平均较低。具体状况如图1所示。
目前,学术界针对我国推行农地流转有两种相悖的观点。一种是以陆一香(1988)、李苏(2000)、范剑勇(2013)、游和远(2013)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我国应走农业兼业化经营道路,现阶段不主张过快推动农地流转。他们认为如果农地大规模流转,会造成大量既失业又失地的农民,并不能真正增加农户福利。另外一种观点以韩俊 (1988)、方文(2011)、许庆(2011)、夏玉莲(2012)为代表,主张推行农地大规模流转,实施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释放更多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民增收,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但是这两种观点相悖的根本原因在于学者们的立足点不同,认为走农业兼业化道路的一派着眼于农民个体利益,主张农地大规模流转一派专注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社会效益。这两种观点分别立足于一个角度,因此这种论证是片面的,也不足以解释农地流转滞后的现状。所以本文拟将社会利益和农民个体利益结合起来分析,探讨推行农地流转的适宜性,寻求农地流转滞后的原因。
农地流转的适宜性指其流转的时机和度,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这取决于农村劳动力选择农地流转的个体效益与社会效益。在保障农户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对是否流转农地的选择取决于其对个体效益(收入)最大化的追求。通过分析农地流转供求双方个体福利状况可以寻求农地流转滞后的个体原因。农地流转滞后的社会效应指其对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影响,社会效应状况直接决定了推行农地流转的时机与规模。
农地流转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说明部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后并未将土地经营权转出,即农地流转并未达到应有水平。基于现有的农地流转价格水平(地租),农地流转滞后于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农地流转供不应求;二是农地流转供过于求;三是农地流转供求均衡,但水平均较低。具体分析见图2所示。
假设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步时的土地流转数量为N*,农地流转市场在现有地租水平Pe供求达到均衡时的土地流转数量为Ne。若现有农地流转价格(地租)P1低于均衡价格Pe,则农地流转市场供给不足,应通过增加农地流转供给促使供给曲线右移实现理想的农地流转数量(见图2.1);若现有农地流转价格P2较高且高于均衡价格,则农地流转市场是需求不足,应通过增加农地流转需求达到目标(见图2.2);若农地流转市场供求均衡,但仍未达到理想的流转数量,说明此时农地流转市场供给与需求均不足,二者均需增加(见图2.3)。分析三种农地流转滞后的原因,发现相对于理想的均衡状态农地流转滞后存在农地供给者和需求者福利损失。
农地流转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造成个体经济效应的福利损失,也成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发展经济学中的W.A.Lewis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C.H.Fei和G.Rains的劳动力转移论,D.W. Jogenson的工业与农业发展理论,Harrist & Todaro的劳动力流动理论等均认为农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化”发展相关。虽然农地流转能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存在争论,但可以肯定农地流转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劳动效率,农地流转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谭淑豪等,2006)。农地流转释放劳动力,通过劳动力非农转移影响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夏玉莲,曾福生,2012)。那么当前的农地流转滞后于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无疑是农业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劳动效率的障碍。它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也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不完全和劳动力回流现象(郭力,陈浩,2011),同时造成工业化发展遭遇“民工荒”以及出现“伪城市化”现象。
为了减少或避免农地流转滞后造成的个体和社会福利损失,可以通过增加农地流转供给或需求促进农地流转。所以,研究农地流转供给与需求变动的影响因素将成为关键。农地流转供给与需求变动的决定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转出与转入农地的效用。假定进行以户为单位的土地流转时,则劳动力转出土地后完全非农就业,转入土地后从事全职农业经营。那么农地转出者的效用大小由土地租金、非农收入、就业概率、城乡生活成本差距、城乡制度等因素决定;农地转入者的效用大小由土地经营成本(租金与机会成本)、土地收益等因素决定。
基于上面的综合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定1:农地流转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个体福利损失。
假定2:农地流转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影响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阻碍了经济增长。
假定3:农地流转滞后的原因根据流转市场状况可以分为三种;这种滞后存在区域差异;增加农地流转供给或需求成为促进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1.模型设定
为验证农地流转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个体与社会经济效应,采用劳均农业收入(以农村劳动力减去非农劳动力为基数)近似代替农地转入户收入;劳均非农收入(以非农劳动力为基数)近似代替农地转出户收入;社会效应大小利用区域经济增长代替。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农地转入和转出户效用水平用其收入水平近似代替。农地转入户收入与农地面积和农地投入有关;农地转出户收入与教育水平、技能培训程度、工业化程度(就业状况)等有关。区域经济增长用GDP水平代替,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相关。本文以农地转入户收入、农地转出户收入和GDP为被解释变量,验证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对其的影响,设定以下三个模型:
Y1=c1+a1LN+a2LB+a3LB*LN+ε1
(1)
Y2=c2+b1LB+b2LN+b3LB*LN+b4IM+b5AM+ε2
(2)
GDP=c3+AM+IM+CZ+LN+LB+LN*AM+LN*IM+LN*CZ+LN*LB+ε2
(3)
其中Y1、Y2和GDP分别为被解释变量农地转入户收入、农地转出户收入和区域经济水平,LN和LB分别表示农地流转比率和劳动力转移比率,AM、IM和CZ分别代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
2.数据选择与变量描述
本文利用《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1986~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1986~2013)数据及相关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较性,将个变量数据尽量转化为均值和比率的形式。
具体变量描述如下:(1)农地转入户收入(Y1)为劳均农业收入,用农村家庭经营收入除以农村农业劳动力数量后的实际值衡量,农业劳动力数量等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去非农劳动力数量;(2)农地转出户收入(Y2)为劳均非农收入,用农村非农收入除于非农劳动力数量后的实际值衡量;(3)经济发展水平(GDP),是以1986年为基数的全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4)农业现代化水平(AM),用非农劳动力平均的机械总动力和劳动力生产率(劳均农业产值)之积的平方根衡量;(5)工业化水平(IM),用非农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衡量;(6)城镇化水平(CZ),用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衡量;(7)劳动力转移比率(LB)和土地流转比率(LN)分别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中非农劳动力数量占农村劳动力数量比重和土地流转面积占总土地面积比重衡量。变量统计性描述与平稳性检验见表1。
注:各变量一阶差分序列均为1%显著水平下平稳序列.
3.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于缺失农户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相关面板数据,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分析各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由于各变量的时间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利用OSL法进行估计,然后对三个方程的回归残差进行ADF检验,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回归结果显示三个模型均不存在序列相关,且方程拟合度较好,观测其残差图,显示不存在异方差。再对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三个模型的解释变量均为其被解释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可以利用这些影响因素对被解释变量进行解释。
注:小括号内和中括号内数字分别为t值和临界值;*、**、***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
根据协整分析的回归结果可知:
(1)农地流转滞后于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劳均农业收入提高,二者统筹发展可以提高农地转入户收入水平。被解释变量劳均农业收入Y1是假设只有纯农业劳动力分享农业收入,即劳动力非农转移后不再分享农业收入,相当于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同步进行。回归结果中劳动力转移对劳均农业收入提高的影响为正效应,土地流转可以强化劳动力转移的效应。所以,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统筹发展促使较少农业劳动力分享农业收入,有利于农地转入户收入提高,但现实中的农地流转滞后成为农业劳动者收入提高的瓶颈。
(2)农地流转对劳均非农收入并无直接影响,劳动力转移总体上弱化了劳均非农收入,土地流转加剧了劳动力转移对非农收入提高的负效应,工业化水平提高有利于非农收入提高。被解释变量劳均非农收入Y2是基于所有非农劳动力分享了非农收入,但由于现实中劳动力的异质性和转移不完全性,单纯劳动力转移比例增加并不能提高劳均非农收入,因此非农收入水平是土地流转的决定因素之一(陈中伟,陈浩,2013)。强行推动土地流转将进一步降低劳均非农收入,因此工业化发展是非农收入增长的关键。所以,农地流转滞后于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不利于劳均非农收入提高。当前部分农户并不愿意转出自己的土地,农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统筹发展应该考虑劳动力异质性和工业化发展的水平(范剑勇,2013)。
(3)农地流转强化了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弱化了工业现代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农地流转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这说明加快农地流转具有较强的社会效应。但农地流转却弱化了工业现代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说明土地流转并未推动工业化发展(夏玉莲,曾福生,2012),主要原因是当前土地流转特征以细碎化和小规模为主,未能充分释放农村劳动力;同时农地流转滞后导致的劳动力不完全转移也是限制工业化发展的因素之一。
推动农地流转可以增加个体和社会福利,但农地流转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是农户自愿选择的结果,所以分析农地流转供求状况是关键。本文基于劳动力转移后土地承包权不改变,进而分析农地流转的供给与需求。
假设以农户为决策单位的农地流转具有不可分性,农户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农户对农地流转决策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转出农地、不转出兼业农地和转入农地。对应建立相应模型如下:y1=pwT+Nr;y2=pw(T-δβT)+NA;y3=MA。其中N为农户承包总土地面积,A为农地亩均收入,r为农地亩均地租,p为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概率,w为非农就业单位时间收入水平,T为农户总劳动时间,δ为用于农业生产的时间占总劳动时间的比例,β为农忙时利用非农劳动力的概率(农忙时劳动力闲置程度越高该值越小),M为纯农户转入农地后总经营土地面积。那么y1、y2和y3分别代表转出农地纯非农劳动收入、兼业农户收入和纯农业劳动力转入农地收入。
农户愿意转出农地说明纯非农收入高于兼业收入,即y1>y2,这决定农地流转的供给。利用这一结论可以分析农地流转市场农户供求状况。首先测算农户愿意供给农地临界土地面积,由y1>y2可得PδβwT>N(A-r)。先估算出N值,若农户家庭实际承包土地面积小于N值,则农户会流转农地。由于研究的农村劳动力均已非农就业,所以非农就业概率P值取1;δ用农忙时间占外出工作时间比例代表;β用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代表,比重越小说明农忙时闲置劳动力越多;wT用城镇非农收入平均水平代表;A取农业收入亩均900元;地租r取平均水平100元。然后估算各地区农户做出转出农地决策的家庭临界土地面积(见表3)。然后与各地区户均实际承包土地面积相比,可以发现,东部户均承包土地面积小于临界值,中西部户均承包土地面积大于临界值。这从整体上说明东部流转农地供给充分,中西部流转农地供给不足。
农地流转需求分农户需求和经营大户(企业)需求。若农户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则农户转入农地说明其纯农业收入高于兼业收入。其实只要纯农业收入高于平均农村家庭收入,农户就会有转入意向,但总土地经营面积不能超过其劳动力能力范围内所能经营的最大土地面积。将上面纯农业收入y3等于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收入,可以计算出农户转入农地的必要土地面积。只要必要土地面积大于实际承包面积,且小于最大可能经营面积,农户就会转入农地。按照单位劳动估算出来劳均必要土地面积,劳均最大经营面积由经验数据选取(蒋文莉,陈中伟,2013),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通过比较各地区劳均必要土地面积与劳均最大经营土地面积可知,东部地区总体上农户间农地流转需求不足;中部地区农户间农地流转需求不足;西部地区总体上农户间农地流转需求充足。
农地流转需求除了农户需求外,还有经营大户(企业)的需求。农业经营大户对农地转入需求取决于农业资本配置效率高低。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呈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东中部农业资本配置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薛薇,2012),说明东、中、西部地区农业大户(企业)对农地的需求和农业经营规模依次减小,东中部农业经营大户土地需求相对较高,西部相对较低。
数据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2012)》和《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计算得出.
通过上面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1)推动农地流转可以增加个体和社会经济效益,农地流转滞后现状导致社会福利损失;(2)农地流转滞后的原因根据流转市场供求状况可以分为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求均不足三种;(3)农地流转供求状况存在区域差异性,总体上呈现东部供过于求,中部供求均不足,西部供不应求;(4)推动农地流转应该考虑区域差异性、劳动力异质性和农地差异性,以及是否与工业化水平发展相适应。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要求,本文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一是政府应主导农地流转,根据劳动力异质性、土地差异化和区域分异等特征采取不同的农地流转策略;二是农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必须以一定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为前提,避免农地流转过度和出现劳动力转出土地后无法获得更高的非农收入的现象;三是充分完善农地流转市场,保障农地转入农户和转出农户的权益。
注 释:
①文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指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农地流转”指农地性质不变前提下土地经营权流转.
[1]陆一香.论兼业化农业的历史命运[J].中国农村经济,1988,(2):47-52.
[2]李 苏.论农户兼业化向专业化的过渡[J].社会科学家,2000,(11): 60-63.
[3]范剑勇,莫家伟.城镇化过程中慎重推进土地流转: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1):20-25.
[4]游和远,等.农地流转、非农就业与农地转出户福利——来自黔浙鲁农户的证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3,(3):16-25.
[5]夏玉莲,曾福生.农地流转的经济效应及其空间溢出——基于三化发展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2,(11):56-62.
[6]方 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绩效评价[J].财贸经济,2011,(1):130-135.
[7]许 庆,尹荣梁,章 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3):59-71.
[8]谭淑豪,Nico Heerink,曲福田.土地细碎化对中国东南部水稻小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2):2467-2473.
[9]郭 力,陈 浩,曹 亚.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回流背景下农民工跨省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地区6 省的农户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1,(6):45-53.
[10]蒋文莉,陈中伟.农地流转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区域差异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3,(9):71-76.
[11]薛 薇.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责任编校:陈 强,王彩红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Effects and Reasons About Farmland Transfer Lagging Rural Labor Migration
CHEN Zhong-wei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Trade,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Aerohautics, Zhengzhou 450015, China)
Through the specification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farmland transfer lagging rural labor migration caused the loss of individual farmers and social economic effect. There are three causes .Analysis by the national rural fixed point data and empirical data, found that the lag was not conducive to the farmland per-agricultural income and per non-agricultural income increased;promoted the transfer of land by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hould b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e circulation of farmland fragmentation and small scale features of theindustrialization had no promoting effect; promoted the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should be matched with th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appears; he farmland transfer in eastern region is lack of demand and adequate of supply, has obstacles between big business and agricultural supply; the central region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farmers' land are all insufficient; western farmland transfer is sufficient demand and lack of supply, low demand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bjectiv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strategy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circulation of farmland.
labor migration;land transfer;economic effects;urbanization
2015-09-15
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2015B232)
陈中伟,男,河南周口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口与区域经济。
F304.6
A
1007-9734(2015)06-00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