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王敏霞
(1.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商贸部,江苏 丹阳 212300;2.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丹阳师范学院,江苏 丹阳 212300)
校企合作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双证”教学模式探究
——以丹阳中等专业学校眼视光与配镜专业为例
周建平1,王敏霞2
(1.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商贸部,江苏 丹阳 212300;2.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丹阳师范学院,江苏 丹阳 212300)
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号召下,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正努力探索各种办学模式,包括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合理专业、加快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等。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分析微观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探寻“双师双证”课堂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双师双证;教学模式;项目驱动;中等职业教育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八大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赋予了职业教育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而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能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中级或初级技能型实用人才[1]。围绕“现代”一词,各地各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办学已成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一种趋势,学校与企业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开发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培养教师,打造实训基地等。本文以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眼视光与配镜专业为例,探究校企合作前提下教学模式改革之路。
1.1教学观念滞后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从学校毕业,回到学校教学。由于没有企业从业经历,对所教专业对应的职业和岗位缺乏深刻的感性认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知识结构老化、内容陈旧、技能落后,跟不上企业发展变化的步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受教学硬件设施、相关部门考核考评要求、教师绩效考核以及自身素养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局限于教材和考试大纲,局限于现有教学资源,局限于“及格生”培养,局限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真正去思考如何在强技能、强素质上下功夫,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员工”。而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甚至厌学,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对未来缺少良好规划,对职业和岗位认识不足,也没有真正去思考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能够围绕合格“员工”而教和学。
1.2职业环境失真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企业和岗位的教育,虽然许多学校都建有校内实训室或仿真实训基地,但受资金、场地、学生人数、专业带头人视野、教师技能水平和决策者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所开展的实训课程教学与真实的职业环境还有较大的差距,无法让学生感受真实岗位情境,从而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需求相差甚远。许多学生在进入企业后不能马上适应新的环境,需要企业从零开始进行岗前培训,经常出现“待不住、留不下”等现象。
1.3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学校在硬件方面的投入加强,教师信息化手段使用和实训仪器设备使用的培训也有所增加。积极倡导在“做中学、学中做”,“一支笔、一本书”的现象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改观。然而,无论其形式如何改变,依旧没有脱离学校这个“车间”。上级部门统一的规范,尤其是各种所谓的考核和鉴定(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技能中级工、会考、统考等),在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下,一切教学方法都显得单一,造成学校生产的“产品”与市场需求仍有较大的差异。
1.4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有缝
中等职业教育是基础性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必须与生产、服务一线紧密相连,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源自高校毕业生,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其所教授的知识、技能与生产、服务一线的实际需求之间仍有较大“空隙”;另一方面,受资金限制,学校投入的实训设备、设施总是跟不上企业更新变化的速度,即课堂所教的有可能已经是陈旧知识或技能,与企业现实需求之间的衔接存在较大问题。
1.5师生沟通缺乏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缩减,师生比也逐渐缩小,课时相对减少。按说,这给师生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保障,然而,受网络、评估、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如通过手机关注信息的越来越多了,但相互之间的了解越来越少了;应付各种评估的次数变多了,相互之间的信任感缺少了;绩效考核变多了,追功求利和混日子的两极群体扩大了,中间务实干事业的群体缩小了),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师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
1.6培养质量不高
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相对较缺乏。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对企业的期望值过高,而对岗位和企业的忠诚度不高,往往不能适应生产、服务一线辛苦、单调的工作,频繁跳槽,这已成为当前许多企业使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头疼症”。评价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如何,用人单位是最有发言权的,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或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则说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2.1校企合作前的“双师”
在校企业合作办学前,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双师”主要指的是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或者既具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双师”往往是学校对本校专业教师提出的一种能力目标和要求。“双师”仅仅指的是本校教师。由于长期待在学校环境中,持有“双证”的“双师型”教师大多未必胜任企业岗位工作。
2.2校企合作前的“双证”
中等职业学校的“双证”教学是依据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国家教委、国家经贸委、劳动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而推行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学习形式。这两个证书分别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人社)部门颁发。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仅能反映学生曾有过的学习经历和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的从业资格。而企业所需的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是无法从“双证”中得到体现的[2]。
2.3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双师”
与之前的“双师”不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双师”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即一名学生拥有两类教师,一类是在学校教授他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一类是在企业指导他们实践的导师。学校里的教师即便拥有“双证书”,是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也未必能够指导学生具备生产、服务一线所需的岗位技能和素养,而企业的教师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眼视光与配镜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只是学习如何按流程验光和定配,而如何针对不同个体更准确地验光、开具处方、定配眼镜,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等,则需要企业导师的指导并加以实践,方能真正掌握该项专业技能。
2.4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双证”
如今的企业用人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忠诚度和可用性,过去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不能体现学生的忠诚度和可用性。在校企合作前提下,企业以证书的形式参与学生评价。企业的证书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更能体现用人单位对学生忠诚度和可用性的评价。如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眼视光与配镜专业的学生分阶段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社会实践、见习和顶岗实习,根据他们在企业具体学习的内容和表现,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考核评级,并盖章确认[3]。这样,学生在毕业后,能否留在原单位则有据可查,更换工作岗位时,由校企合作单位盖章认可的证书往往比中等职业学历证书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更加具有说服力。因此,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双证”,一方面,包括学生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则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在校企合作单位实践、见习或顶岗实习的佐证证书(即企业证书)。
2.5构建新型“双师双证”教学模式
“双证课程”是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手段,前提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随着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课堂延伸到了眼镜店(或企业),实训室变成了生产销售一线,学生变成了学徒,企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专业教学的越来越多,学生到企业学习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长,构建新型“双师双证”教学模式成为可能。而“双师双证”教学模式的实施为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工学结合、培养合格“员工”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首先,“双师双证”教学模式要与“培养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合格员工”的职业教育目标相一致,旨在让学生掌握视光行业的各项技能与技术。对学生的要求不是以拥有多少知识为标准,而是以具备多少能力为标准。课程建设立足于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要求相一致的技能,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4]。
其次,“双师双证”教学模式要充分运用项目化教学手段。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这就要求课程内容要与项目相匹配,并按照项目驱动的逻辑关系设计、操作。
经过视光专业系统性的实践,“双师双证”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增进了师生情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3.1转变了教学观念
企业专业人士的参与无形中增加了学校教师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一种危机感。如过去的眼镜定配技能教学主要包括全框和半框眼镜定配,而现在市场上却流行无框、切边、镶钻、雕花等配镜技术。由于这些技术兴起不久,专业教师自身尚且不会,又怎能去教学生呢?因此,之前“一支笔、一本书”就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已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实训室内“依葫芦画瓢”式的训练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专业教师在参与学生下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也会接触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等,这些都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变“完成任务”式教学为“培养合格员工”式教学,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否则将无法适应行业快速的发展变化[5]。学生走进企业后,直观地感受了职场氛围,体验了真实的职业情境,充分了解了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同时也发现了自身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2建立了全真环境
再好的仿真也不如一场实战,再完美的实训室也不如一家企业(或店铺)。对于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眼视光与配镜专业的学生而言,当课堂变成了真实的店铺(或企业)时,40 min的约束变成了或忙或闲的上班节奏,忙时顾不上吃饭,闲时百无聊赖,不能总是指望有人管着,得学会自己安排时间;身边的同学变成来往的顾客,不再和你嬉戏打闹,而且要求很高,稍不满意就会弃你而去;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变成了任务和指标,不需批改却压得你喘不过气;班主任变成了老板,老师变成了师傅,原来的循循善诱被训话、责备取代。所有这些,拓宽了课堂的维度,不再是几本书、几次实训式的纸上谈兵,而是一个铸就合格员工的真实职场。
3.3丰富了教学方法
在眼镜店里,不同的顾客、不同的镜架、不同的镜片等都是教材,店里员工就是老师。每次顾客的光顾都可以成为一个生动的案例,师傅有时会现场讲解,有时会直接示范,有时会直接操作,有时会反复比较,有时会甜言蜜语,有时会聚精会神……这些教学方法往往不像书本知识那样高度概括,却很实用;不借助书本和多媒体等技术,不需要创设情境,却包含了丰富内容。师傅的言传身教也促使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原先的条条框框,不断探索,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学习、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员工”。
3.4密切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分阶段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社会实践、见习和顶岗实习,学校的课堂教学与企业的生产、服务一线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从事对口工作,减少企业再培训成本,而且学生向员工快速转型,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如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眼视光与配镜专业的学生毕业时,有的已经是熟练工,被校企合作单位留用,有的凭借一技之长也有了选择企业的底气,而不是单向的被企业选择。
3.5增进了师生情谊
随着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的人或事数量的增加,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也越来越多。学生角色也从单一身份变成“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求知欲望也越来越强。为了能够解惑答疑,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不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关注学生在企业的所见所闻、所学所知。因此,师生之间的交流除了专业技能外,其他方面的内容更多了,师生之间的共同语言也更多了,亦师亦友者越来越多。
3.6提升了培养质量
在“双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越来越熟悉,对自己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清晰的认知,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了明确的定位,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有了合理的规划;在“双证”的要求下,学生逐渐形成职业意识,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再马虎,因为他们懂得了“知识和技能=工资和发展”,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得不到用人单位认可的,也就拿不到自己期望的工资,实现不了自己预期的发展。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实施的“双师双证”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更能提升他们的综合职业素养,使他们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6]。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采取“双师双证”教学模式培养的眼视光与配镜专业的学生较之其他专业,专业对口率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就业率高。
总之,校企合作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采用“双师双证”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员工”的质量和素养。“双师双证”教学模式值得在中等职业学校推广。
[1] 王晓旭.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3(3):3-5.
[2] 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8):5-9.
[3] 李法庆.高职教育双证教学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08(8):4-7.
[4] 龚兴英.浅谈“双创”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具备的创新素质[J].中国教师,2008(1):2-4.
[5] 麻来军,梁甘冷.构建中职专业核心的课程“双师全程共导”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4(16):3-4.
[6] 赵旭祥.建设“双师双证”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J].卫生职业教育,2006(11):4-6.
〔责任编辑: 卢 蕊〕
Astudyon“Double-qualified”teachingmodeinvocationalschoolunder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TakingOptometryandGlassesMajorinDanyang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asanexample
ZHOUJian-ping1,WANGMin-xia2
(1.Business and Trade Division, Dany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Danyang 212300, China;2.Danyang Normal School, Zhenjiang College, Danyang 212300, China)
Under the idea of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re trying to explore various school-running modes such as innovat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setting up a more reasonable specialty, speeding up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re considered.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micro class teaching,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ing mode in vocational schools unde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ouble qualification and certificate; teaching mode; project-driven mod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2014-12-20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GZGZ-2014121002)
周建平(1981—),男,江苏丹阳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王敏霞(1965—),女,江苏常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视光学研究。
G642.0
: C
:1008-8148(2015)02-0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