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萍,周卫京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1980—2014年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语音错误研究综述
宋会萍,周卫京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从研究态势、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四个维度对1980年以来发表在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上与英语语音错误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相关研究倚重音段错误与产出性研究,超音段错误与感知性研究比较匮乏;应用理论分析英语语音错误的相关研究数目相对较少,然而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却占据着该领域的主流;虽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不断增强,但是研究手段的现代化依然不足;导致语音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大多数的研究却将错误归因为单一的母语知识负迁移。
北大核心期刊;英语语音;语音错误;音系学;口语语料库
语音、词汇、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文字只不过是有声语言的记录符号,语言丢了语音就成了死的语言[1]。索绪尔曾指出,语音是传达思想的工具,语义依托语音而存在。“语音算什么?弗斯教授亦曾指出,‘没有语音便没有词汇,更不可能有句法。’因而,要掌握好一门外语,必须首先掌握好它的语音;语音不但与拼写、词汇和语法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还是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能力的基础。”[2]然而,长期以来,国内英语教学一直重词汇、语法轻语音,语音在传统上被视为从属于语音学范畴,与交际能力无关,语音教学也一直脱离于听力理解、口语交际。由于对语音重视程度不够,加之方言负迁移等诸多因素导致英语语音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语音错误。“在语音、语义和句法等各种错误中,对交际造成最大障碍的是语音错误。”[3]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语音错误是有效交际的首要前提。
语音包括音段和超音段两部分。前者研究元音和辅音的发声特征、声学特征和感知特征,后者研究基于音节单位之上的重音格局、语流音变、语调模式和篇章语流。两者循序渐进,呈递进发展态势。30多年来,与中国二语习得者英语语音错误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然而,这些研究涵盖了哪些层面?采用了怎样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哪些内容?得出了哪些结论?基于以上问题对我国当下的二语语音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对1980年以来发表在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上有关英语语音错误研究主题的论文进行了系统梳理,从研究态势、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四个维度进行分类整理,以期对当下的英语语音教学与提供参照。
1.1研究态势
30多年来,国内的英语语音错误研究发展迅猛,不少学者此间在英语语音错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中付出了不懈努力,为英语语音错误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了对此间已经发表的期刊进行回顾与概述,我们对1980年至今发表在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进行了梳理,对其年代分布进行了分析。
1980—2014年间论文发表总量共计32篇。1980—1999年间论文发表数量15篇,年均论文数量0.75;2000—2014年间论文发表数量17篇,年均论文数量1.21。虽然两个阶段的论文发表数量相当,然而从年均论文数量我们不难看出,后14年对英语语音错误的研究差不多是前20年间论文发表量的两倍,有了历史性的飞跃。由此足以看出近14年国内学术界越来越重视英语语音错误研究。纵观34年以来国内的相关研究分布状况,我们发现,随着年代的更迭,国内关于二语英语语音错误的研究发展迅猛,这充分说明国内学术界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正在一步步增强。随着研究理论的不断更新、研究方法科学性的不断增强,手段的现代化不断跟进,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目光聚焦到二语英语语音错误的研究上,该领域的发展将会更加迅猛、更加深入。
1.2研究内容
基于对论文发表数量在年代分布上的分析,研究内容按照音段与超音段、产出与感知两个维度对相关文献做了统计分析。1980—1999年间,关于音段错误分析的研究10项,占66.67%,超音段错误分析的相关研究0项,兼顾音段与超音段错误分析的研究5项,占33.33%。2000—2014年间,关于音段错误分析的研究11项,比例64.71%,略低于1980—1999年间的66.67%,超音段错误分析的研究2项,比例11.76%,实现了超音段研究零的突破,兼顾音段与超音段错误分析的研究4项,比例23.53%,比1980—1999年间的相关研究低约10个百分点。
1980—1999年间,关于感知的研究0项,2000—2014年间相关研究共计3项,分别是马照谦[4]的中国EFL学习者语音感知的功能音系学分析,周卫京、邵鹏飞、陈红[5]的英语专业大学生对RP英语元音感知的实证研究与高歌、秦洪武[6]的超音段层面上汉语经验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实验研究。
1.3研究方法
按照理论性与应用性视角、印象听辨与实证研究对相关文献做了分类整理。其中理论性研究是结合英汉语音系统对比分析理论优选论、及功能音系学理论等的相关研究,共计3项,1980—1999年间,相关研究仅金立贤[7]1项:研究通过武汉方言与英语语音系统的对比分析,从元音与辅音两方面探讨了武汉人易犯的发音毛病。2000—2014年间,相关研究2项:阎丽莉、蔡金婷[8]以优选论(OT)为框架研究了说汉语普通话的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辅音群的情况。马照谦[4]运用音系学中的发音和感知语法针对中国EFL学习者的一些常见音段发音错误进行了形式上的分析。
应用性研究是多以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1980—1999年间相关研究14篇,占93.33%,2000—2014年间的相关研究15篇,比重占88.24%。
近30年来,印象听辨研究的比例不断下降,实证研究不断增加。印象听辨研究由1980—1999年间的60%,下降到2000—2014年段的23.53%。实证性研究由1980—1999年段的40%,上升到2000—2014年段的76.47%。这里的实证研究包括了调查研究、声学实验研究以及语音语料库研究。其中1980—1999年段的实证研究共计6项,全为调查研究,分别是郭鸿[9]的《英语专业学生要认真打好语音基础——一次语音调查的分析研究》,刘世生[10]的《英语语音教学浅探——汉语方音对英语语音的影响》,乐眉云、凌德祥[11-12]的《湘方言区学生英语发音调查及常误分析——汉英语音对比系列研究(之二)》与《汉语各方言区学生英语发音常误分析—汉英语音对比系列研究(之三)》,田慧[13]的北京体育大学学生《英语语音难、误及其教学》与吕万英[14]的《壮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障碍因素调查》。
2000—2014年期间的实证性研究涵盖了调查研究、声学实验研究与语音语料库研究,其中调查研究4项:刘锦明、刘晋婉[15]通过长期的语音调查,补充和完善了有关/l、r/语音习得错误的理论,研究发现除了单纯的替代和省略错误之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增音型错误;杨雯、罗嶶[16]对50位说壮语、粤语和桂柳话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除了普遍存在的汉语语音负迁移影响之外,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英语发音;李彤[17]通过对肇庆学院中文系、数学系和轻化系14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粤语对普通话和英语在语音层面上都具有相同的负迁移作用;王玲[18]从实践操作层面探讨了赣方言对英语语音教学产生的负迁移作用以及消除负迁移的相关性措施。声学实验研究4项:李彤[17]将采集到的样本通过语音编辑软件Nero WaveEditor(version 3.0.3.1)以波形图的形式与native speaker的读音波形图进行了对比研究;周卫京、邵鹏飞、陈红[5]将所有目标词的语音采样运用Praat和Cool EditPro软件进行了声学分析。姜玉宇[19]运用Praat通过声学分析,将闽、吴方言和美语元音系统中的相似元音以及两区学习者的中介语元音进行对比,发现总体上两地学生都很难准确习得与母语语音系统中具有相似性的目标语音。高歌、秦洪武[6]利用Speech Analyzer软件将受试者的声音文件转换成波形图,对其进行了三维描述,并将获取的数据信息与英语本族语者的语音材料进行了对比。随着2003年卫乃兴教授主持的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的建立[20],国内涌现出大批基于语料库的实证性研究,其中与二语英语语音错误相关的语音语料库研究4项:冯友[21]使用Wordsmith检索分析了大学四、六级口语语料库(COLSEC),研究发现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吞音现象;程春梅、何安平[22]通过检索国际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中国子语料库与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分析、总结了中国大学生元音与辅音的总体问题;高琳、邓耀臣[23]分析了COLESEC语料库中的词重音错误,研究表明,多音节词的重音位移最为常见,重音错发在第二音节的倾向也比较明显。巫玮、肖德法[24]基于PETS口语语料库,标注和统计了中国EFL学习者的加音问题,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加音型错误主要存在辅音后添加元音、元音后添加辅音、在某些素音后添加卷舌音[r]三种现象。
1.4研究结论
从研究发现与成因探究两个维度探讨了研究结论。纵观34年以来,对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上的32篇论文进行梳理,发现辅音错误主要集中在[b][d][g]与[p][t][k]清浊不分;[n]与[],[n]与[l],[l]与[r],[][]与[s][z],[w]与[v]混淆。元音错误主要集中在长短元音不分,[][e],[][a],[i][ei]等相近音混淆。重音、节奏和语调是英语超音段音位的三大重要特征。近30年来集中在超音段层面的相关性研究大多在重音与语调层面。重音方面:郭鸿[9]、徐东[25]、袁炎[26]、邓涛[27]、高霞[28]、徐朝晖[29]、高歌、秦洪武[6]等都对超音段层面的重音与语调错误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词重音的重音位移(stress transfer)现象最为常见,多音节词重音错发在第二音节的倾向较之错发在三四音节上的倾向比较明显;语调方面:中国EFL学习者语调的选择明显受到了相对应的母语声调的影响。
大多数的文章在对错误进行了分析的同时,也对造成错误的成因进行了探究。其中杨伟钧[30]、徐东[25]、田慧[13]等的8项研究将二语语音错误的形成归因于汉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和干扰;郭鸿[9]、隋慧丽[31]、杨雯、罗嶶[16]、姜玉宇[19]的4项研究将其归因于汉语与方言共同干扰的结果;冯友[21]与高琳、邓耀臣[23]从语内与语际两个方面探索了错误的成因;金立贤[17]、刘世生[10]、乐眉云、凌德祥[11-12]、袁炎[26]、吕万英[14]等将错误的形成归因于方言负迁移,其中涵盖了武汉、山东、广西、河南、云南、昆明、东北等省、地区方言的负迁移以及湘、粤、赣方言区的负迁移;程春梅、何安平[22]简单地把错误归因于语音知识匮乏;只有刘锦明、刘晋婉[15],周卫京、邵鹏飞、陈红[5]以及巫玮、肖德法[24]的3项研究认为错误的形成除了母语负迁移以外还有语音特征、理论混乱、早期语音学习的成效低和练习的严重缺乏以及学习者认知策略运用不当等多种因素。
2.1研究内容不均衡
34年以来的相关研究侧重于音段错误与语音的产出性,超音段错误层面的研究与感知性研究比较匮乏。然而,早在1978年,Johansson[3]就对英语学习中的各类错误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语音错误对交际效果的影响有显著差别。在语音、语义和句法等各种错误中,对交际造成最大障碍的是语音错误,而在语音错误中,音律层次上的错误比音段层次上的错误造成的障碍更大。Jenkins[32-33]研究发现,在不同母语背景下的二语学习者,使用同一目标语交际时,70%以上的交际失败源于二语音段的感知和产出错误。但是,从二语音系的发展过程来看,语音感知和产出存在交互效应,但在音段层面,感知的准确性往往决定着产出的优劣[34-35]。鉴于此,未来我们要在聚焦超音段层面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语音的感知研究,以便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二语英语语音错误。
2.2研究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目前国内外英汉对比理论不断的更新叠进,国内研究者对理论的应用却是比较单一。应用理论分析英语语音错误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少,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占据着该领域的主流。未来我们需要跟随理论发展的脚步,不断地将新的理论糅合到相关研究当中,以便结合新的理论开辟教学新路。
另外,虽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不断增强,但研究手段的现代化仍显不足。大多数研究使用的是考察语音物理性质的声学设备与软件,一些能具体、生动地显示学习者发音时发音器官生理运动过程的仪器如电子腭位仪、气流机、喉光机等尚未见使用[36]。将这些设备应用到研究当中去将更有利于语音错误成因的探究,促进研究的发展。另外,与语料库相结合的研究相对缺乏,因此应该尽快建立与完善与英语语音错误相关的语料库。
2.3研究结论不完善
一方面,研究发现的描述不够系统,大多数的文章仅限于点到即止,比较笼统也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成因的探究结果比较单一。导致语言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完全归因于母语知识的负迁移[37]。然而,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将错误归因于母语知识负迁移,因此我们呼吁更加全面的原因探析,以便学习者更好地应对二语英语语音错误。
纵观34年来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上的32篇与二语英语语音错误相关的研究论文,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年代分布、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结论上,国内学术界在该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未来,随着理论的更新与研究手段的多样化,我们相信国内学者在该领域会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进而帮助二语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音错误有一个更加具体、深刻的认识。
[1] 李庭芗. 英语教学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122.
[2] 李康. 英语正音读本[M]. 2版.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1.
[3] JOHANSSON S. Studies of Error Gravity: native reactions to errors produced by Swedish learners of English[M]. Gotheborg: Universitatis Gothoburgensis, 1978:44.
[4] 马照谦. 中国EFL学习者语音感知的功能音系学分析[J]. 现代外语, 2007, 30(1): 79-86.
[5] 周卫京, 邵鹏飞, 陈红. 英语专业大学生对RP英语元音感知的实证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33(6): 45-49.
[6] 高歌, 秦洪武. 超音段层面上汉语经验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实验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2012(6): 52-57.
[7] 金立贤. 浅议武汉人学习英语时的发音问题[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1): 103-112.
[8] 阎丽莉, 蔡金婷. 对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辅音群的优选论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27(1): 70-74.
[9] 郭鸿. 英语专业学生要认真打好语音基础:一次语音调查的分析研究[J]. 外语教学, 1984(1): 34-40.
[10] 刘世生. 英语语音教学浅探:汉语方音对英语语音的影响[J]. 山东外语教学, 1990(4): 8-11.
[11] 乐眉云, 凌德祥. 汉语各方言区学生英语发音常误分析:汉英语音对比系列研究(之三)[J]. 外语研究, 1994(3): 55-60,45.
[12] 乐眉云, 凌德祥. 湘方言区学生英语发音调查及常误分析—汉英语音对比系列研究(之二)[J]. 外语研究, 1993(4): 47-50.
[13] 田慧. 北京体育大学生英语难、误及其教学[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4, 17(3): 63-67.
[14] 吕万英. 壮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障碍因素调查[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 119-121.
[15] 刘锦明, 刘晋婉. /l、 r/语音习得错误:类型、成因及其矫正[J]. 外语教学, 2002, 23(5): 88-93.
[16] 杨雯, 罗嶶. 如何解决乡音对大学生英语语音的干扰[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9(6): 169-172.
[17] 李彤. 粤方言区英语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调查与分析[J]. 学术交流, 2008( 3): 145-147,192.
[18] 王玲. 赣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负迁移的实证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13( 7): 89-102.
[19] 姜玉宇. 闽、吴方言区英语学习者元音声学实验研究[J]. 外语研究, 2010( 4): 36-40.
[20] 张伶俐, 赵江葵. 中国英语口音研究述评[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1): 132-138.
[21] 冯友. 大学英语学习者吞音现象调查: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语文双月刊, 2005, 37(6): 453-459.
[22] 程春梅, 何安平. 高级英语学习口语音段错误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31(1): 38-42,47.
[23] 高琳, 邓耀臣. 中国大学生英语单词重音位移现象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 外语界, 2009(3): 10-16,44.
[24] 巫玮, 肖德法.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加音现象研究[J]. 外语学刊, 2011( 2): 80-83.
[25] 徐东. 英语口语交际中的语音障碍[J].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2( 3): 74-79.
[26] 袁炎. 英语学习:排除“乡音”干扰[J].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 28(6): 87-90.
[27] 邓涛. 加强民族院校大学英语语音教学[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255-257.
[28] 高霞. 中国英语学习者朗读错误实证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29(5): 53-58.
[29] 徐朝晖. 英汉语音差别对东北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J]. 教育探索, 2009(10): 18-20.
[30] 杨伟钧. 中国学生英语语音错误根源的分析[J]. 外语教学, 1980(3): 33-37.
[31] 隋慧丽. 中国北方学生英语发音中的典型错误分析[J]. 北方论丛, 1997( 2): 104-105.
[32] JENKINS J. The Phonology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2000:126.
[33] JENKINS J. Variation in phonological error in international talk[D]. London: Ph. D. dissertati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5:212.
[34] JOAQUIM L.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 Production and Speech Percep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C]. Stockholm: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honetic Science, 1995:92-99.
[35] FLEGE J E, BOHN O S, JANG S. Effects of Experience on Non-native Speakers’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English Vowels[J]. Journal of Phonetics, 1997(25): 437-470.
[36] 周小兵, 王功平. 近三十年汉语作为二语的语音习得研究述评[J]. 汉语学习, 2010(1): 88-95.
[37] 赵敏. 语言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4(4): 43-47.
〔责任编辑: 胡 菲〕
AreviewofresearchonEnglishpronunciationerrorsmadebyChineseEFLlearners
SONGHui-ping,ZHOUWei-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statistically analyzes the trends, contents, methods, and results of researches in various publications on English pronunciation errors since 1980. Then it discusses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trends, and the weak link. After research, I have found that there are much more studies on segmental errors and production than supra-segmental errors and perception for 34 years; the number of studies, which used relative theories to analyze the English pronunciation errors is so limited, while the studies,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ccupy the mainstream in this field; although research method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cientific, its modernization is still insufficient; the cause of pronunciation errors is varied, but at present, most of the studies attributed to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native language.
Peking University core periodical catalogue; English pronunciation; pronunciation errors; phonology; spoken corpus
2015-01-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1WY041J);江苏科技大学2014年“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YCX14S-23)
宋会萍(1990—),女,山东东营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语音、二语习得研究;周卫京(1965—),女,江苏镇江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音与音系、二语习得及赛珍珠研究。
H116
: A
:1008-8148(2015)02-0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