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 刘富
以岗位为基础的用工管理
□ 文/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 刘富
在合适的岗位上选择适合的用工模式,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按照新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健全多元化用工制度的基本措施包括:厘清多元化用工的目的,根据业务发展的不同人员要求建立分层分类的用工形式,构建整体人力资源制度,建立针对多元化用工人员的长效激励机制,营造和谐、公平的企业文化。
理论上来说,在多元化用工制度的框架里,凡企业聘用的正式、试用、临时、兼职人员,均为企业员工。在管理视角上,不应视员工为成本、负债,而是将员工作为第一资源和资产;在管理目的上,不在于企业短期目标实现,而是注重生产效率,注重员工需要的满足,以及企业的长远利益;在管理模式上,不是以事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这些观念树立、制度构建,强化两者之间的利益共同性,从而增加员工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和谐环境。这种制度设计,符合市场经济利益多元、互利共存的竞争合作法则,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制度逻辑上的契合点。
就石油企业的用人机制而言,经过多轮的改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入了合同制与劳务派遣制,形成了用工制度的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按照市场竞争需要确定企业所需的人才,并从市场中吸收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进入企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有企业冗员严重的弊端,优化了国有企业的人员结构。
本期案例介绍的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在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所做的积极探索,按照中国石化企业的创新发展需求,结合河南油田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为应对企业发展用工需求与控制用工总量、内部结构性缺员与富余等人力资源配置矛盾的挑战,通过中国石化要求开展深化用工制度改革、严控用工总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政策机遇,实施建立以岗位为基础的劳动用工管理体系和人员能进能出的市场化用工机制,大力推进非核心业务外包、规范用工管理、减少用工总量等,积极探索人力资源配置的新途径,值得业内共同关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贯彻着一种企业与员工利益共同的逻辑,用一定的激励方法和管理手段来满足、对应和引导员工的心理需求,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河南油田所取得的三项经验是值得推广的。
1. 制定优惠政策,稳定一线员工队伍。研究出台向一线生产岗位倾斜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一线岗位人员薪酬水平,合理拉开一线与二、三线的收入差距,稳定一线员工队伍。
2. 畅通出口,盘活劳动力存量。敞开员工从机关向基层流动、从后勤向生产一线流动、从非生产岗位向生产岗位流动、从人员富余单位向缺员单位流动的口子,促进员工内部合理流动机制的形成。
3. 建立单位与单位之间劳动力互补机制。从油田目前试点单位的实践情况看,员工办理临时工作关系,采取劳务输出、定期轮换的方式到一线缺员生产单位工作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