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语文导学案运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2015-01-31 00:52江苏单顺佳
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案学案误区

江苏 单顺佳

苏北地区语文导学案运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江苏单顺佳

作为教学改革新生产物的导学案,运用地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由于区域的差异,使苏北地区教师们在课程教学中对导学案的使用常陷入的诸多误区,可能会影响新课程教学的发挥。针对依赖导学案,忽视教材;重视导学案,忽略教案;依重导学案,轻视辅导练习;重视“学”,轻视“导”; 重视“量”,轻视“质”;重视结果,轻视评价等误区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完善导学案的运用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启发。

导学案 运用 误区 解决策略

所谓“导学案”,即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案。导学案往往能充分的体现一节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及重点,方便学生了解课程的同时,还能对学生学习起到引导和提示的作用,以便其更好更有目的性的学习。但是笔者所在的苏北地区,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也往往会因为学科的特点或教学理念的缺位而陷入误区。

误区一:依赖导学案,忽视教材

在导学案使用过程中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出现一种现象:学生拿到导学案就做导学案上的题目,而不是利用导学案去预习教材,回归教材;也有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围绕导学案来组织学习,对教材不加重视。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我认为导学案只能是一根拐杖,一根帮助我们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拐杖,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它的作用不能无限放大。

解决策略: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时首先应让学生初读教材,了解文本,然后由导学案到书本,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弄懂重要的知识点,再由书本回到导学案,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探究导学案上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应将导学案上的问题无形的化入课堂的提问中,而不是靠讲解导学案来取代文本的教学。只有这样教材和导学案才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学习才更有效果。

误区二:重视导学案,忽略教案

很多老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忽略了学生的学情状况,简单的把教学步骤亦或是课堂预设的问题罗列在导学案上,更有甚者,从网上下载一些资料,或现存的导学案。而传统的教案成为明日黄花,已少有人重视,在笔者所在学校有一段时间内完全取消了教案,而把教师做过的导学案作为教案。

解决策略: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学生需要什么我们讲什么;其次针对课文特点来设计问题,既有学生必须提前完成预习的内容,又要给予学生思考质疑的空间。再次改革教案,使教案的设计与导学案的设计相互补充,各不重叠,导学案上有的环节,教案上可以省去,这样可以整合二者的优点为我所用。

误区三:依重导学案,轻视辅导练习

在苏北的相当多的学校已不再为学生订阅相关教学参考性资料,这有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摆脱依赖教学参考的模式。但却存在着将导学案等同于辅导练习册的情况。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课堂知识点而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过多的加入了练习习题;另一方面是为求便利,直接将曾经的课程辅导参考书的内容照搬至导学案。不论哪一方面的原因,都违背了导学案设置和使用的初衷和意义。

解决策略:导学案应着重于学生的需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设计。内容上需要有易有难,既要有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又要设置需要学生探讨共同解决的难点。在设计预习和思考的内容外,更应注重知识体系和认知规律的总结指导。比如对李白《送友人》(《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在导学案上设计时加入送别诗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在学过此诗之后能够对送别的行诗模式和鉴赏方法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对于习题的训练,如果没有量的保证,也很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为此笔者认为在导学案之外,还要有一些补充的习题,名其曰:导习案。顾名思义,重在对老师导的内容进行练习,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尝试。

误区四:重视“学”,轻视“导”

由于思想上惰性和认知上误区,对导学案中很多学生自学内容,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仅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 一节课下来,教师一分钟也没有挤占学生的时间,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得非常好,教师的“导”没有了一丝表现,学生的问题随着一声“下课”而被教师带出了教室。

解决策略: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导学案的使用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也就是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动态地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分”与“合”是导学案运用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实施“适时登场”和“主动撤离”,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同时,加以适时的引导,强化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误区五:重视量,轻视质

在高效课堂改革的初期,模仿一些地方先进的教学模式,全面推行导学案,给每一个学生发一份导学案,这无可厚非。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模式的完善,思维的定形甚至定势,我们就会发现在很多学校、很多课堂老师每节课都给学生发一张导学案,认为在量上有了保证,质就不会差到哪里去,其实这反映的是高效课堂改革中的一种浮躁心态,一种功利心理,也是教师的一种惰性行为,认为导学案能取代了一切。

解决策略:

教师在集体备课讨论,撰写每一节导学案时,就应该对教材加以分析,确定导学案是全面发放,是小组发放还是不发放。这也是教师的一种深层次备课活动。我们教师还可以尝试用多媒体出示导学案,递减学生对导学案的依赖。同时,这些措施也能节省教育资源,降低教学的成本。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应该将学生的导学案收回,以便检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导学案的利用程度,同时作为评定学生平时表现的依据,以作为期末学生成绩认定的凭证和参考。

这样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轮的运用,导学案才会在质上起着确实的效果

任何一种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不会是完美的,导学案也不例外。正视缺点,是为了弥补不足;解剖误区,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就像一个决意远行的人,低下头,拂去身上的尘土,远方,更长的路还在等着他。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正德中学)

猜你喜欢
教案学案误区
《触摸春天》教案
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立定跳远》教案
乡愁导学案
冬季洗澡的误区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