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均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趋势。正如许多发达国家那样,我国也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乃至根本措施。在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1]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此后便引发了全国性的“整合热”,并推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的转变,即强调信息技术在课程和教学中的应用,于是以往片面强调技术本身的“分离模式”(或称“技术中心模式”)逐渐被“整合模式”取代。与“整合模式”的培训方式相适应,单纯的教师计算机水平考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评估被提上议事日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会对课程的各个要素,诸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发挥影响和作用。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广大教师要普遍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目的在于高水平地完成既定的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取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从而使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影响评估方式的选择和整合标准的制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3]由这一定义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建构)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只有从这三个基本属性,特别是从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一属性去理解整合的内涵,才能真正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也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真正有效的能实现深层次整合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在实践中判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的标准是什么?要回答该问题,就必须明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国内学者余胜泉、陈莉对该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从以下六个方面做了概括:“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包括:课堂是否有广泛的参与度、学生有无积极的情感投入、学生有无成就感的获得;学生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学生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4]从上面几个特征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学科教学,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并不是单纯看使用的技术有多先进,使用技术的时间有多长,制作的课件有多精美,关键是看技术是否能够支持学习者经历和体验深层学习行为。可见,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与学活动的设计而不是课件的设计,活动设计中应力求体现技术是如何作为学习者学习工具的,而不是将技术仅仅局限于用作给被动的学习者输送和传递设计者信息的工具。
近年来,随着建构主义、情境学习理论、学习科学的出现以及信息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也越来越深入和多样化。譬如,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资源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交流工具、协作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个别辅导工具、评价工具和研究工具等。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仅仅是教学手段上的变化,而是从观念、内容和方式等各方面引发了教学的深层次变革。在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是有差异的。譬如,在接受性学习中,信息技术主要用来促进新信息的传递和内化、促进知识的巩固熟练和深化迁移、辅助教学测评等;在探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主要用来呈现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收集资料和获取数据、处理分析资料、总结和呈现结果、评价反思等;在合作学习中,信息技术主要用来支持协同工作、提供强大的交流工具、学习评价等;在个别化学习中,信息技术既可以提供结构化的学习程序,也可以提供各种类型的内容丰富的资源库、支架和引导、信息搜索工具、信息处理分析工具、信息整合工具、创作工具、信息发布工具以及个别化评价工具等。[5]因此,为了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根据学习活动的需要来设计学习环境,考虑以何种方式使用何种信息技术来支持和促进这种学习活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滥用信息技术,又要防止形式主义。因此,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何克抗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寻和开发,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6]总体看,这五个方面原则性较强,对各学科来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若从可操作性的角度看,余胜泉、陈莉对整合课堂教学提出的十点建议对整合评估则很有指导价值。这十点建议是:内容结合多一点、课堂信息量大一点;学生自主学习放开一点;自主学习调控能力好一点;课堂氛围活一点、活动形式多样化一点;深层次参与课堂的学生多一点;思维活一点、认知深一点;课标要求和拓展要求结合好一点;单元复习的课时结合一点;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强化一点;信息技术的运用灵活一点。[7]
综观国内外,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评估方式主要有:考试、自评量表、课件评比、听课、观摩课堂录像、电子档案袋等。每种评估方式都有优点,也有局限性。只有综合运用各种评估方式,才能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做出较为客观和全面的评价。其中,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估手段,受到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青睐。
譬如,英国强调信息通信技术(简称ICT)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英国国家课程标准中,ICT的应用已经成为开展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信息通信技术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习者在其他学科中发展和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工具和资源,支持他们各个学科的学习。为此,英国将ICT纳入新教师的职前培训。1988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合格教师身份》便规定掌握ICT专业技能是取得合格教师身份的前提条件之一。对ICT作为一种重要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考核之外,还要求参加培训的新教师需要知道如何使用ICT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和拓展自身专业发展。2007年学校与培训发展署颁布了新修订的《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ICT技能测试成为未来教师资格身份技能测试的三个核心成分之一,另两个核心技能测试是数理技能测试和读写技能测试。
又如,美国加州教师认证委员会在CSET(全称California Subject Examinations for Teachers)中规定:“考生要获得多学科或单一学科教师证书以及教育专家指导证书,就必须通过CSET初级教育技术能力考试。”[8]CSET初级教育技术能力考试包括两个子测验,每个子测验都由选择题(给出一个问题或不完整的陈述,要求考生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和简答题构成。其中,子测验I的试卷由15道选择题和2道聚焦性简答题构成。选择题用于考核基本操作、概念、基于计算机的技术问题。聚焦性简答题用于考核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创造性应用。子测验II的试卷由15道选择题、2道聚焦性简答题和1道发散性简答题构成,主要用于考查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应用。
在学习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于2006年11月首次开考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简称NTET),尝试用大规模考试的方式来评估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截至2014年5月,参加NTET的开考省(直辖市、自治区)达16个,参加教学人员初级、中级两个级别考试的教师人数达到200万左右。
3.1.1 案例命题
NTET敏锐地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试卷设计中,NTET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来考核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试卷中列举的教学案例和选用的素材针对不同学科、学段,并由此形成考试科目。与中小学教师所划分的学科类型相适应,考试分19门学科。应试教师可在报名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考试科目。[9]每套试卷中所有题目都基于一个大的教学背景,围绕一堂课的教案设计、资源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个典型环节,分别设计若干任务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既借鉴了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技术标准,又考查了新课标。这种案例命题的形式体现了教育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宗旨,受到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央电教馆等有关方面领导、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积极评价和欢迎。例如,有些教师反映,NTET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以往的信息技术培训和计算机水平考试,往往只注重信息技能的学习,结果导致“技术与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很多教师对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缺乏深刻的理解,很少深入思考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该如何应用以达到较好的效果。通过参加该考试,教师们加深了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实践产生良好的影响。[10]
3.1.2 机考机判
为了使考试尽量贴近教师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真实环境,NTET在命题中尝试将标准化考试和表现性评价结合起来,以发挥各自在能力评价方面的优势,两者结合的最终成果是:计算机实施、基于包含典型工作过程中典型任务的案例、主客观结合、情境化的题目组(item bundle)。[11]考试时教师们要在机器上进行试题的答案选择,输入少量的答题文字,还可能要进行邮件处理、教案批改、教学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网页保存、登录博客、发表博文、创建班级论坛、发布微信、制作FrontPage、制作演示文稿、解压缩文件、使用思维导图进行相关操作等。操作环境较好地实现了界面仿真、智能响应、逻辑规则、人机互动等功能。除教学人员中级考试的主观题部分需要网上人工阅卷外,教学人员初级考试的全部和教学人员中级考试的客观题部分实现了机器判分。
3.1.3 网络管理
从网上报名、考场编排、上机考试、考试数据传送到成绩和证书查询都通过网络完成。建立了具有独立域名的NTET考试网站,用于考试信息发布,为考生服务。同时,该网站作为NTET考试各级考务管理机构协同工作的纽带,为考试日常管理与服务提供了统一、高效和规范的工作平台。
3.1.4 评价服务
从单一分数向综合评价发展,通过考试数据的深度分析,挖掘出有益于教师个人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更多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是NTET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开展NTET评价时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与题库建设、命题工作相结合;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评价报告。从2006年首次考试开始,考试中心给每一位参加考试的教师反馈一份评价报告,通过对考试数据的深入分析,对教师在教学设计、资源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估,指出优点和不足,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指出方向,受到了教师的普遍欢迎。从2008年开始,考试中心每年向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后改称教师工作司)提交一份年度数据分析与评价报告。该报告通过对当年各次考试数据参数(地区、民族、年龄、学历、学科等参数以及试题内容结构)的分析,反映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以及一些影响因素,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另外,每次考试结束后,考试中心对当次考试的每一套试卷和每一道试题进行详细的教育测量学指标分析,进行试题质量评估。总体看,NTET试题质量较高。
整合标准是NTET命题中必须遵循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指导审题的基本依据之一。该标准由总体要求、具体要求、特殊要求三部分组成。总体看,整合标准符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同时,该标准密切结合了NTET命题设计理念和试卷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准确把握该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其把握程度会直接影响NTET命题质量。
3.2.1 总体要求
NTET是通过特定学科的一堂课来考察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水平,所以不能脱离教学实践单纯地考察教育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单纯地考察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更不能单纯地考察教师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是把这些内容整合在一堂课的教学实践中,重在考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2.2 具体要求
NTET命题中的整合包含四层含义或要求:其一,试卷是围绕一堂课的全过程展开的,所以应提供这堂课的相关资料,比如教案、课文等,这些资料应能提供答题时足够的背景材料,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组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其二,试卷中的试题不管是选择题还是操作题,也不管内容涉及教育技术的理念、方法,还是涉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技术,都应该和这份试卷中的这堂课密切相关,即题目所涉及的问题应当确实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其三,在大纲的范围之内,试题的内容和要求应当依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也就是说试题要带有一定的学科教学的特点,比如在使用Word准备教案的时候,数学教师、音乐教师和化学教师在使用中涉及的内容、技能和方法就可能有很大不同,而信息技术教师和历史教师在使用计算机方面就存在较大的水平差异,某些具体要求就不能强求一致。其四,每一道题目的题干中应有适当的与本课有关的情境描述,即与本课的教学或教学活动有所呼应,以突出试卷围绕这堂课来展开的整体性和整合性,而不要直述题目的任务和要求。
3.2.3 特殊要求
对初级试卷而言,在“教学设计”部分,要求试题嵌于一个相对完整的教案中,这份教案可以根据试题的编写需要对教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比如不能保留教案中直接揭示题目答案的内容,或做适当缩减等,但对与题目相关的部分,不仅仅要考虑本部分的题目,而且要考虑整个试卷的题目,在这里列出的教案应把题目涉及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组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描述清楚,而且题目要与教案中的这些内容密切相关,题目所涉及的问题应当确实是在这堂课的这些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很好地与教育技术所提倡的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整合在一起。无题目的部分或其他与答题无关的内容可以适当缩减,或只列出条目,但整个教案的结构应当是完整的。虽然试卷中只有“教学设计”部分嵌于教案之中,但除了“基础知识”和每部分的第一道题目之外,试卷中其他几个部分的题目也要与这“一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都应该是围绕这堂课的资源准备、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中的问题来展开,特别是与本课设计的教学活动有关。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其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是教师应该掌握的关键能力。虽然目前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评估还处在初期探索阶段,但是NTET的创新实践及其积累的经验为今后深入研究该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种新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也必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中提出:“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12]可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评估这一课题将日益重要,值得进一步关注并深化研究。我们应以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为契机,紧紧围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教师司函〔2014〕55号)中提出的指示精神,进一步修订和完善NTET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使之更好地满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一线教师的需求。今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测评内容应紧紧围绕上述测评指南中所说的以下三个方面,即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进行。
[1]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DB/OL].http://www.chinaite.cn/pd_jyxxhzt/2007/0510/article_34.html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07acb00a6c30c2259019e63.html
[3][6] 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15.
[4][7] 余胜泉,陈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4):27-31.
[5] 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90-96.
[8] Pearson Education,Inc.Program overview[EB/OL].http://www.cset.nesinc.com/CS16_overview.asp,2011-2-10.
[9] 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说明(教学人员·初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10]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你说我说大家说[DB/OL].http://www.tjderxx.com/user/derxx/Article.aspx?ApID=0&XcPID=25816&ArtID=31022.
[11] 张均兵,赵允溪,孙显福.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的命题特点及其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1(2):23-28.
[12]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DB/OL].http://www.nltsgc.cn/notice/noticedetail.aspx?n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