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恩萍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广东赛区决赛于2015年10月25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24位参赛者是来自广东多所高校的一线英语专业教师,是经过激烈的复赛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复赛的形式是真实的课堂教学,决赛以说课形式进行。前者比的是“干”,把真实的课堂活动呈现出来,教学效果一目了然;后者赛的是“说”,在比赛现场把教师的思考活动、教学理念等通过说课展现出来。虽然形式不同,但是所考察的都是英语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
能够在高手众多的教学比赛中胜出,最后的获奖者必定有过人之处。笔者从观赛者角度总结前三名获奖选手的优点,结合专家评委的赛后点评,藉此为广大外语教师,尤其是青年外语教师,在发展职业能力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前三名选手分别是来自广东商学院、肇庆学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专业英语教师,其中一位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另外两位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虽然三位教师来自不同院校,但是她们在说课时都体现出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扮演引导者和协调者角色,听说读写紧密结合,以启发为主,注重培养学生批判式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主要活动,以知识为最终目标的外语课堂形成鲜明的对比[1]16。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强调“实践教学”“任务型教学”等“干中学”的教学方法[1]66。这些教学方法表明外语教学理念已经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被列入英语专业教学目标[2]。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得以随时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传统的以知识为目标的外语教学理念与方法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学应用而非学用法,注重做事能力而非做题能力[3]16。另外,现代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和使之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3]21。获奖教师在课堂设计中都能体现出这些现代化的外语教学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为现代外语教学提供了范例。
优秀的外语教师需要具备教学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职业能力[3]12。在激烈的教学比赛中,教师全面的职业能力能为其赢得加分。在比赛中,选手要在30分钟内解读一篇1 082字的文章(题目为“Different Lands,Different Friendships”),找出语言点,分析结构,提炼中心思想,设计教学环节,然后在十分钟内阐述教学设计和过程。这是对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理解能力、整理归纳能力、组织设计能力、记忆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严峻考验。说课环节之后是回答评委问题的环节,限时五分钟,着重考查选手的思辨能力和反应能力。
获奖前三名的教师在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均表现突出。首先体现在对课文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方面,三位教师都在短时间内抓住了主题,并且都归纳出相似的结构:文章以三个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教师的这种高屋建瓴的分析和建构能力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动力。因此有理由相信,这些教师在授课时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并且能够引导他们深入挖掘课文背后的含义。
其次,前三名教师突出的职业能力还表现在能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三位教师都提出了一些相似的问题:文章讲到英国、德国、法国和韩国对友谊的不同理解,却没有提到“礼仪之邦”——中国对友谊的看法,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同国家对友谊有不同的看法,如何评价这些观点呢?这些问题既着眼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虑及如何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这三位教师本人是使用批判性思维去阅读文章的,也对跨文化交际的话题十分敏感。现代外语教师必备的素质在这三位教师身上都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她们区别于传统的外语教师。“传统的老师讲述,较好的老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发”[1]66。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三位教师已向“伟大”靠近。
再次,前三名教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些风格也是其职业能力的强烈体现。特等奖获得者是一位孕妈(颁奖时我们得知她已有一个两岁的女儿)。说课开始时,这位教师把教学比喻为做饭,把教师比喻为厨师,把学生比喻为食客,教师教学如同厨师烧菜,力争烧出美味佳肴,务求使顾客满意。说课结束时,她回应开头,问大家是否满意她做的“晚餐”。专家评委点头称赞,说:“I enjoy your dinner(我喜欢你的晚餐).”通过比喻来阐明自己的教学理念实属高招,这个生动的比喻不但向大家说明了教学理念,还体现了她的创新性,同时还刻画出一位热爱教育、热爱生活的教师形象。
第二名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其说课充分展现了她的优点。这位教师以著名英语歌曲“Auld Lang Syne”(《友谊地久天长》)为导入,歌曲瞬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友谊的主题上来。该教师能深刻理解文章含义,能够站在比作者更高的角度去阅读文章,向作者提出质疑,并尝试解释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及中国人对友谊的看法。在语言点上,她比较“confidant”和“confident”两个拼写相近的词语,把“reconcile ”和“reconcilable”放在一起讲解,以扩大学生词汇量。她设计的作业是就友谊话题写一篇短文,听说读写练习紧密结合。这位教师曾有去英国和美国进修的经历,在问答环节中,她现身说法,说明自己对跨国友谊的看法:尊重文化差异便能收获异国友情。她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个人经历使她在比赛当中镇定自若。她的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表现突出。
第三名教师是一位年轻的博士。她的突出特点是气定神闲,以不紧不慢的语速、温和的态度、一针见血的点评取胜。她站的位置与其他参赛者不同,其他参赛者都站在讲台上对着麦克风说课,她却走下讲台,站在投影幕的一旁,不用麦克风,面带笑容对着专家评委说课。这种姿态足以表明该教师的自信与亲民。教师放弃高高在上的讲坛,笑容可掬地走到听众中去,这个举动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高超的交际能力。
赛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温宾利教授代表所有评委对比赛进行了点评。他首先指出,参赛教师的整体水平证明中国的外语教学是非常成功的。参赛者的语言基本功、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均体现出现代外语教学的时代特征。
同时,温教授也代表所有评委向所有参赛者指出需要改善的方面。第一,很多教师说课时谈到“教什么”,却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如何教”。只有教学内容而没有教学步骤,这种说课是不符合比赛要求的,因为说课的重点就是要展示教学方法和步骤。第二,教师需要说明自己是如何理解课文的,既要对课文有个general picture(总观),也要有细节分析。有些教师没有谈课文的内容,这样评委便无从得知教师本身对课文的理解。第三,教师应多谈如何使教学有效,而不应仅仅开展一些表面看起来热闹的活动。第四,教师应放弃只有框架没有内容的说课。说课这种形式是有一些框架可参考的,但是如果只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框架而缺乏具体的教学内容,说课便失去意义。第五,避免贴过多的标签。比如,很多参赛者提到任务教学法,但在整个说课过程中没有例证,有随意贴标签的嫌疑。第六,注意挑选语言点,不要把精力放在一些简单的能自学的单词上,如“landmark”这个新单词只要查字典就能学会,不需要设计复杂的教学活动来讲解。第七,把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方法中,避免空泛谈教学理念。应详细讲教学方法和步骤,再选取一个教学活动详细说明如何教,怎样体现教学理念,点面结合。而此次参赛选手的共同特点是面说得多,点说得少。第八,参赛选手以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居多,大部分教师的语言基本功扎实,但也有少数人需要加强语言表达。
专家点评客观中肯,切中要害,对参赛选手和观赛教师均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年轻的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已经吸收了最新的观点,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角色的转变、任务法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等。在说课时,他们已经考虑到这些现代的教学理念,但理论与实践仍然有一定距离。在设计具体教学活动时,有些教师并没有详细讲解如何把这些理念贯彻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即理论与实践脱节。
“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比赛“为优秀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展现技能的舞台,同时也为广大英语教师搭建了观摩、交流和学习的平台”[4]。该比赛还搭建了“高水准的教改交流平台,推动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5],对外语教学和外语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资历不等于实力”[3]5。拥有高学历的高校外语教师,通过这个比赛平台,可以提升自身水平、能力、实力,向优秀甚至伟大教师的行列迈进。
赛后的专家点评为广大教师指出了问题所在和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教师的职业发展不能仅靠自身的从教经历,同时也要靠与专家、同事的交流。如从不观摩别人的教学,不参加行内学术会议,这样的教师是绝不可能做到优质教学的[3]4。“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比赛为外语教师提供了推动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高水平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 夏纪梅.外语教师发展的知与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 梅德明.新编英语教程:第三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ii.
[3] 夏纪梅.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王守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J].外国语,2010(5):9-10.
[5] 戴炜栋.搭建高水准教改交流平台,推动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J].外国语,2010(5):7-8.